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全媒

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这些特色团队上榜

2022-08-0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健康使者”走向全省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各学院,坚持把开展志愿服务作为“把大学和医院办到人民群众中”的一项具体举措,根据自身特点,组建“健康使者”医疗服务团、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健康下乡”服务队、“光明先锋”志愿服务队、“岱下之翼”康复与健康管理专项实践团队、“岐黄本草”志愿者服务队、“自护教育”宣传队、“当以仁归”志愿服务队、“医保惠民”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罕见病关爱社志愿服务队等,助力健康山东建设,在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服务健康中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滨州医学院:中药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7月13日至23日,滨州医学院“无棣本草香,黄河中药行”暑期社会实践队,围绕滨州市无棣县佘家镇特色中药产业发展,融合中药发展促进乡村产业、生态、文化振兴,开展了近十天的暑期实践。实践队结合当地实际,从中药材种植源头开展调研,积极助力该镇探索建立中药材育种、育苗、种植、采收、加工、深加工利用、销售一体化的新模式。接下来,双方还将就试验田建设、新品种试种、中药新药研发或二次研发等方面联合攻关,打造服务乡村发展品牌项目,描画科研赋能新蓝图。

  曲阜师范大学:为山东非遗项目制作中英双语短视频
  曲阜师范大学彩遗拾忆队以“留千年遗韵,寻家乡记忆”为口号,以“传承延续、发扬光大”为宗旨,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宣传弘扬山东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旅。彩遗拾忆队以山东省五市国家级非遗项目为实践对象,制作中英双语短视频、音频、图片等进行线上推广宣传,助力家乡非遗传承发展。

  鲁东大学:深入20余村庄,探寻乡村青年榜样
  鲁东大学乡村振兴促进团跨学科、跨年级、跨地域组建团队并开展调研。活动开展以来,团队成员已经走进山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20余个村庄,立足于乡村青年人才匮乏与乡村人才回流不足等问题,累计发放调查问卷8000余份,录制访谈音频近400条。接下来,团队将针对调查问卷背后所反映的乡村青年人才现状及访谈录音中优秀青年人才反哺乡村的想法、措施进行分析与整理,形成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青岛农业大学:因地制宜,探索盐碱地种植新模式
  把盐碱地变成丰产田,一直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百姓的梦想。青岛农业大学“盐碱生态修复 圆梦乡村振兴”实践服务团深入田间地头,分工合作,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详细了解盐碱地种植情况。从当地农民对盐碱地知识的了解情况、所在地区的盐碱地类型、是否进行过盐碱地改善工作以及对生物质炭基肥改良盐碱地技术的了解等方面进行调查。针对目前农村常用改良盐碱地方法,因地制宜,为当地探索出盐碱地种植新模式。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健康使者”走向全省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各学院,坚持把开展志愿服务作为“把大学和医院办到人民群众中”的一项具体举措,根据自身特点,组建“健康使者”医疗服务团、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健康下乡”服务队、“光明先锋”志愿服务队、“岱下之翼”康复与健康管理专项实践团队、“岐黄本草”志愿者服务队、“自护教育”宣传队、“当以仁归”志愿服务队、“医保惠民”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罕见病关爱社志愿服务队等,助力健康山东建设,在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服务健康中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滨州医学院:中药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7月13日至23日,滨州医学院“无棣本草香,黄河中药行”暑期社会实践队,围绕滨州市无棣县佘家镇特色中药产业发展,融合中药发展促进乡村产业、生态、文化振兴,开展了近十天的暑期实践。实践队结合当地实际,从中药材种植源头开展调研,积极助力该镇探索建立中药材育种、育苗、种植、采收、加工、深加工利用、销售一体化的新模式。接下来,双方还将就试验田建设、新品种试种、中药新药研发或二次研发等方面联合攻关,打造服务乡村发展品牌项目,描画科研赋能新蓝图。

  曲阜师范大学:为山东非遗项目制作中英双语短视频
  曲阜师范大学彩遗拾忆队以“留千年遗韵,寻家乡记忆”为口号,以“传承延续、发扬光大”为宗旨,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宣传弘扬山东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旅。彩遗拾忆队以山东省五市国家级非遗项目为实践对象,制作中英双语短视频、音频、图片等进行线上推广宣传,助力家乡非遗传承发展。

  鲁东大学:深入20余村庄,探寻乡村青年榜样
  鲁东大学乡村振兴促进团跨学科、跨年级、跨地域组建团队并开展调研。活动开展以来,团队成员已经走进山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20余个村庄,立足于乡村青年人才匮乏与乡村人才回流不足等问题,累计发放调查问卷8000余份,录制访谈音频近400条。接下来,团队将针对调查问卷背后所反映的乡村青年人才现状及访谈录音中优秀青年人才反哺乡村的想法、措施进行分析与整理,形成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青岛农业大学:因地制宜,探索盐碱地种植新模式
  把盐碱地变成丰产田,一直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百姓的梦想。青岛农业大学“盐碱生态修复 圆梦乡村振兴”实践服务团深入田间地头,分工合作,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详细了解盐碱地种植情况。从当地农民对盐碱地知识的了解情况、所在地区的盐碱地类型、是否进行过盐碱地改善工作以及对生物质炭基肥改良盐碱地技术的了解等方面进行调查。针对目前农村常用改良盐碱地方法,因地制宜,为当地探索出盐碱地种植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