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复合型教育工作者的育人实践探索与思考

2025-09-3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胡玉玲
  
  在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的当下,传统单一文化学科授课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问题愈发凸显。作为一名身兼英语学科教师、心理咨询师与家庭教育指导师三重身份,且拥有近30年一线实践经验的教育工作者,笔者深刻认识到,唯有以“守正”筑牢育人根基,以“创新”激发教育活力,方能构建适配时代需求的育人新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家庭幸福保驾护航。
守正:
锚定教育本质
筑牢育人根基

  “守正”是教育的灵魂,其核心在于坚守教育本质与政策底线,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教育实践中,“守正”是在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政策导向的基础上,确保育人方向不偏、育人初心不变。
  从政策遵循维度来看,国家教育方针与相关法律法规是“守正”的根本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家庭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强调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在心理咨询环节,严格按照科学的心理辅导流程,帮助学生化解学业压力、人际矛盾等心理困惑,避免因辅导方法不当对学生造成二次伤害。在家庭教育指导中,通过线上线下专题讲座、一对一沟通等形式,引导家长树立“依法带娃”意识,摒弃焦虑式、控制式教育理念,让家庭教育回归理性轨道。例如,在一次家庭教育讲座中,笔者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具体条款,引导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现场许多家长深受启发,表示要改变教育方式。
  从学科教学维度来看,“守正”意味着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科蕴含的德育元素,实现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有学生在学习完相关内容后,主动在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中,用英语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展现了良好的文化自信。
创新:
突破形式局限
激发教育活力

  面对教育环境的变化,学生成长需求日趋多元,传统单一文化学科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创新”成为破解教育难题、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其核心在于立足教育者的多角色优势,突破育人形式与内容的局限,让教育更贴近学生与家庭的实际需求。
  在课程体系创新方面,基于自身英语学科教师、心理咨询师与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三重身份,笔者尝试开发“英语+心理+家育”融合课程,实现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达到1+1+1>3的育人效果。传统英语教学往往聚焦于语言能力的提升。在英语情景剧教学中,设计校园人际交往相关主题的剧本,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使原本性格内向的学生,不仅英语表达更加自信,还学会了主动与人交流,积极融入家庭与集体生活。
  在教育服务模式创新方面,为打破传统家庭教育指导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时空限制,搭建了“家校社”线上线下融合指导平台。线下通过举办“幸福护航”婚前辅导大讲堂、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等活动,为家长与学生提供面对面的指导服务;线上则利用短视频、微课、直播等形式,定期分享家庭教育妙招、心理健康小贴士等内容。不时有家长反馈,通过以上渠道学会了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改善了亲子关系。
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守正”的“创新”容易偏离教育本质,沦为形式主义;“创新”是“守正”的延伸与发展,缺乏“创新”的“守正”难以适应时代变化,导致教育活力不足、动力不强。
  在育人目标上,“守正”确保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创新”则让这一任务的落实更具时代性与可操作性。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面,“守正”要求我们始终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心怀祖国、放眼全球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而“创新”则通过“英语+心理+家育”融合课程、“家校社”指导平台等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责任的认知,提升履行责任的能力。
  在教育效果上,“守正”与“创新”的结合显著提升了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从学生层面来看,参与“英语+心理+家育”融合课程的学生,不仅英语成绩平均提升15%,更在心理健康测评中,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指标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学生;从家庭层面来看,通过“家校社”指导平台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家长,教育焦虑指数下降20%,家庭亲子关系满意度提升30%。这些数据充分证明,“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育人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未来展望:
以政策为引 以需求为向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坚守初心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未来,在育人实践中,始终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放在首位,确保育人方向不偏离;同时,持续关注学生、家庭与社会的需求变化,结合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进一步创新教育形式与内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个性化的“英语+心理+家育”学习方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心理状态,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依托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家长的家庭教育和社会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服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之路任重道远,唯有筑牢“守正”之基,激发“创新”之力,才能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让教育真正成为照亮学生未来、温暖家庭生活、扫除社会雾霾的明灯,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莘县实验高级中学)
  □胡玉玲
  
  在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的当下,传统单一文化学科授课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问题愈发凸显。作为一名身兼英语学科教师、心理咨询师与家庭教育指导师三重身份,且拥有近30年一线实践经验的教育工作者,笔者深刻认识到,唯有以“守正”筑牢育人根基,以“创新”激发教育活力,方能构建适配时代需求的育人新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家庭幸福保驾护航。
守正:
锚定教育本质
筑牢育人根基

  “守正”是教育的灵魂,其核心在于坚守教育本质与政策底线,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教育实践中,“守正”是在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政策导向的基础上,确保育人方向不偏、育人初心不变。
  从政策遵循维度来看,国家教育方针与相关法律法规是“守正”的根本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家庭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强调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在心理咨询环节,严格按照科学的心理辅导流程,帮助学生化解学业压力、人际矛盾等心理困惑,避免因辅导方法不当对学生造成二次伤害。在家庭教育指导中,通过线上线下专题讲座、一对一沟通等形式,引导家长树立“依法带娃”意识,摒弃焦虑式、控制式教育理念,让家庭教育回归理性轨道。例如,在一次家庭教育讲座中,笔者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具体条款,引导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现场许多家长深受启发,表示要改变教育方式。
  从学科教学维度来看,“守正”意味着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科蕴含的德育元素,实现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有学生在学习完相关内容后,主动在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中,用英语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展现了良好的文化自信。
创新:
突破形式局限
激发教育活力

  面对教育环境的变化,学生成长需求日趋多元,传统单一文化学科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创新”成为破解教育难题、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其核心在于立足教育者的多角色优势,突破育人形式与内容的局限,让教育更贴近学生与家庭的实际需求。
  在课程体系创新方面,基于自身英语学科教师、心理咨询师与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三重身份,笔者尝试开发“英语+心理+家育”融合课程,实现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达到1+1+1>3的育人效果。传统英语教学往往聚焦于语言能力的提升。在英语情景剧教学中,设计校园人际交往相关主题的剧本,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使原本性格内向的学生,不仅英语表达更加自信,还学会了主动与人交流,积极融入家庭与集体生活。
  在教育服务模式创新方面,为打破传统家庭教育指导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时空限制,搭建了“家校社”线上线下融合指导平台。线下通过举办“幸福护航”婚前辅导大讲堂、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等活动,为家长与学生提供面对面的指导服务;线上则利用短视频、微课、直播等形式,定期分享家庭教育妙招、心理健康小贴士等内容。不时有家长反馈,通过以上渠道学会了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改善了亲子关系。
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守正”的“创新”容易偏离教育本质,沦为形式主义;“创新”是“守正”的延伸与发展,缺乏“创新”的“守正”难以适应时代变化,导致教育活力不足、动力不强。
  在育人目标上,“守正”确保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创新”则让这一任务的落实更具时代性与可操作性。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面,“守正”要求我们始终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心怀祖国、放眼全球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而“创新”则通过“英语+心理+家育”融合课程、“家校社”指导平台等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责任的认知,提升履行责任的能力。
  在教育效果上,“守正”与“创新”的结合显著提升了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从学生层面来看,参与“英语+心理+家育”融合课程的学生,不仅英语成绩平均提升15%,更在心理健康测评中,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指标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学生;从家庭层面来看,通过“家校社”指导平台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家长,教育焦虑指数下降20%,家庭亲子关系满意度提升30%。这些数据充分证明,“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育人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未来展望:
以政策为引 以需求为向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坚守初心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未来,在育人实践中,始终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放在首位,确保育人方向不偏离;同时,持续关注学生、家庭与社会的需求变化,结合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进一步创新教育形式与内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个性化的“英语+心理+家育”学习方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心理状态,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依托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家长的家庭教育和社会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服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之路任重道远,唯有筑牢“守正”之基,激发“创新”之力,才能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让教育真正成为照亮学生未来、温暖家庭生活、扫除社会雾霾的明灯,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莘县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