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启智 实践润心
——浅谈劳动实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
2025-09-3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刘祥民
近年来,无论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还是高考命题的悄然转向,都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于教育体系而言,这是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的有力践行,为学生全面成长补足短板,促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体悟劳动价值,于劳动实践里提升语文素养,实现知识学习与人格塑造的双赢。从社会需求视角审视,当下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具备良好劳动素养、能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的创新型人才,为时代所需。高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既能让学生在文字海洋中领悟劳动精神、传承劳动文化,又能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为未来踏入社会后更好地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发展筑牢根基。
劳动实践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的背景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从秋季开学起,劳动课正式升级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但从全国普通高中学校课程现状分析,这两门课程并没有颁布相应的高中课程标准,开课和实施都在探索推进,质量参差不齐。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涵盖的内容非常宽泛,活动方式多种多样,虽不像其他学科课程内容那样界限分明和系统化,但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全方位融入各学科教学中。
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为例。第二单元作品,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整个单元的任务其实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方式——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完整课题,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真实经验,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
劳动实践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的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的融合
1.情境创设,重现劳动故事。教师依据课文劳动主题,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劳动情境,帮助学生开展沉浸式阅读。如《庖丁解牛》: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展现了庖丁高超的技艺和对劳动的专注。可以创设“厨艺大赛”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切菜、配菜等厨艺展示,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庖丁解牛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感受专注和熟练对于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劳动中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
2.拓展阅读,展现劳动画面。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描述劳动场景的经典文学作品,如《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等,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劳动态度,讨论劳动的价值观。开展读书分享会,鼓励学生交流他们从书中获得的关于劳动的见解。指导学生整本阅读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此书虽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典籍,但其中诸多内容被语文教材引用或借鉴。书中详细记载了农业、手工业等各领域的生产技术与工艺流程,如“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稌,米曰糯。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最迟者后于清明”。此书对水稻种植的品种、时节把握精准阐述,使人深刻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二)写作教学中的融合
1.劳动素材的挖掘和积累。鼓励学生将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作为写作素材,通过多场景挖掘,积累丰富素材,如家务劳动中的亲情故事、校园劳动中的团队协作、社会实践中的见闻感悟等。教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劳动过程,捕捉劳动细节,人物动作、神态、心理变化等,让作文内容真实生动。比如,写一篇“一次难忘的劳动”作文,参与过乡村支教活动的学生就能生动描绘出给山区孩子上课、帮农户收割庄稼等场景,抒发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多样表达、深度思考,展现劳动魅力、升华劳动感悟。
2.文体写作与劳动实践对接。根据劳动项目安排不同文体写作训练。完成校园卫生清扫后,让学生书写劳动总结报告,锻炼实用文体写作能力,注重内容的条理、数据的准确。组织学生参观工厂流水线后,让学生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记叙文侧重描绘工人劳动场景、讲述劳动者故事,议论文则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价值、科技对劳动的影响等论题,提升学生多种文体驾驭能力。
(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融合
1.项目式学习。设计以劳动为主题的语文项目式学习活动,如“探寻家乡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学生分组调研家乡剪纸、木雕等手工艺,通过实地采访手工艺人、查阅资料、拍摄记录等方式收集信息,然后运用语文知识撰写调研报告、制作宣传海报、拍摄短视频。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对家乡劳动文化的热爱之情得以充分培养。
2.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窗口,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践行劳动精神,提升语文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走上街头,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他们精心设计制作宣传手册,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将复杂的垃圾分类标准以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的文字和图画形式呈现出来。在宣传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环保事业的重要性,增强了社会担当意识,让语文素养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锤炼与升华。
劳动实践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挖掘两者的融合点,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并配以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让高中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劳动之美、收获劳动之智,成长为兼具语文素养与劳动精神的人才。
(作者单位:海阳市教学研究室)
近年来,无论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还是高考命题的悄然转向,都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于教育体系而言,这是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的有力践行,为学生全面成长补足短板,促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体悟劳动价值,于劳动实践里提升语文素养,实现知识学习与人格塑造的双赢。从社会需求视角审视,当下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具备良好劳动素养、能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的创新型人才,为时代所需。高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既能让学生在文字海洋中领悟劳动精神、传承劳动文化,又能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为未来踏入社会后更好地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发展筑牢根基。
劳动实践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的背景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从秋季开学起,劳动课正式升级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但从全国普通高中学校课程现状分析,这两门课程并没有颁布相应的高中课程标准,开课和实施都在探索推进,质量参差不齐。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涵盖的内容非常宽泛,活动方式多种多样,虽不像其他学科课程内容那样界限分明和系统化,但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全方位融入各学科教学中。
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为例。第二单元作品,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整个单元的任务其实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方式——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完整课题,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真实经验,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
劳动实践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的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的融合
1.情境创设,重现劳动故事。教师依据课文劳动主题,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劳动情境,帮助学生开展沉浸式阅读。如《庖丁解牛》: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展现了庖丁高超的技艺和对劳动的专注。可以创设“厨艺大赛”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切菜、配菜等厨艺展示,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庖丁解牛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感受专注和熟练对于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劳动中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
2.拓展阅读,展现劳动画面。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描述劳动场景的经典文学作品,如《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等,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劳动态度,讨论劳动的价值观。开展读书分享会,鼓励学生交流他们从书中获得的关于劳动的见解。指导学生整本阅读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此书虽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典籍,但其中诸多内容被语文教材引用或借鉴。书中详细记载了农业、手工业等各领域的生产技术与工艺流程,如“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稌,米曰糯。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最迟者后于清明”。此书对水稻种植的品种、时节把握精准阐述,使人深刻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二)写作教学中的融合
1.劳动素材的挖掘和积累。鼓励学生将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作为写作素材,通过多场景挖掘,积累丰富素材,如家务劳动中的亲情故事、校园劳动中的团队协作、社会实践中的见闻感悟等。教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劳动过程,捕捉劳动细节,人物动作、神态、心理变化等,让作文内容真实生动。比如,写一篇“一次难忘的劳动”作文,参与过乡村支教活动的学生就能生动描绘出给山区孩子上课、帮农户收割庄稼等场景,抒发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多样表达、深度思考,展现劳动魅力、升华劳动感悟。
2.文体写作与劳动实践对接。根据劳动项目安排不同文体写作训练。完成校园卫生清扫后,让学生书写劳动总结报告,锻炼实用文体写作能力,注重内容的条理、数据的准确。组织学生参观工厂流水线后,让学生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记叙文侧重描绘工人劳动场景、讲述劳动者故事,议论文则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价值、科技对劳动的影响等论题,提升学生多种文体驾驭能力。
(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融合
1.项目式学习。设计以劳动为主题的语文项目式学习活动,如“探寻家乡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学生分组调研家乡剪纸、木雕等手工艺,通过实地采访手工艺人、查阅资料、拍摄记录等方式收集信息,然后运用语文知识撰写调研报告、制作宣传海报、拍摄短视频。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对家乡劳动文化的热爱之情得以充分培养。
2.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窗口,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践行劳动精神,提升语文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走上街头,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他们精心设计制作宣传手册,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将复杂的垃圾分类标准以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的文字和图画形式呈现出来。在宣传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环保事业的重要性,增强了社会担当意识,让语文素养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锤炼与升华。
劳动实践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挖掘两者的融合点,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并配以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让高中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劳动之美、收获劳动之智,成长为兼具语文素养与劳动精神的人才。
(作者单位:海阳市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