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小学“教联体”构建与实践
2025-09-3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李翠侠
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作用的结果。2024年10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的协同框架。笔者所在学校立足本校办学实际,联动家庭育人力量,对接社会教育资源,构建起以“教联体”为组织形态、以“重叠影响阈理论”为学理支撑的协同育人新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
“教联体”建设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困境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爱普斯坦教授提出的“重叠影响阈理论”认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儿童成长产生交互叠加的影响。笔者所在学校深刻把握该理论的核心要义,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共生”的哲学思想深度融合,提出“和合共育”的实践理念,并明确“关爱我们共同的孩子”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愿景及价值共识,为“教联体”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在实践推进中,学校直面三类典型困境:其一,家庭教育“边缘化”。部分家长存在“教育责任归属于学校”的认知偏差,参与育人的主动性不足。其二,家校关系“失衡化”。家校沟通渠道单一且单向,家长多处于被动配合状态,缺乏双向互动。其三,社会资源“缺位化”。优质社会教育资源分散,未能形成系统整合、持续赋能的育人合力。针对上述问题,学校以“教联体”建设为总抓手,通过系统设计、机制创新、课程赋能与评价引领,成功实现从“学校一元主导”到“家校社多元共治”的育人格局转型。
“教联体”协同育人的路径与机制
(一)“五方联动”网络组织促资源整合
学校构建“家校医政社五方联动”的“教联体”组织模式,一方面广泛链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市疾控中心、市博物馆、市图书馆、任城区供电公司、市农科院等31家社会单位与机构;另一方面组建“双支撑队伍”,聘请50余名医疗、文博、疾控、电力、农业领域专家构建“教联体智库”,吸纳200余名教师、家长及社会志愿者组成“教联体志愿服务团”。该组织网络打破校园边界,将教育场域从“封闭校园”拓展为“开放共生生态系统”。如医疗资源协同方面,邀请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专家定期进校开展“近视防控”“脊柱健康”“营养搭配”等专题讲座,与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开发“中医药文化”实践课程,指导学生认识中草药、学习穴位按摩、制作中医药养生膳食,显著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文化资源协同方面,学校与市博物馆联合研发“古墓探秘”“运河文化寻踪”等研学课程,形成品牌化“社会课堂”,真正践行“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育人理念。
(二)“三阶贯通”课程体系提升育人实效
基于学生成长核心素养与家长教育需求,学校整合推出“遇见·成长”亲子学院课程体系,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保障育人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该体系涵盖传统文化、书香阅读、健康生活、亲子关系、衔接适应、学习指导六大主题领域,细化为48个教育专题,开发96节主题课程,并为每节课程设计“学校课堂—家庭课堂—社会课堂”三阶递进实施路径,形成“知—信—行”闭环育人链条。以“健康生活”主题下的“近视防控”专题为例,三阶路径具体落地如下:
学校课堂(知):特邀眼科专家授课,讲解眼睛生理结构、近视形成机制及基础护眼知识,帮助学生建立“为什么护眼”的认知基础。
家庭课堂(信):学校印发《家庭亮眼厅行动指南》,引导家长与学生共同制定家庭护眼公约、优化书桌灯光环境、记录每周户外运动时长,推动护眼知识转化为家庭共同习惯。
社会课堂(行):组织学生走进疾控中心、眼科医院,开展“小小眼科医生”体验活动,通过参与视力检查、采访专业人员,强化护眼意识并实现“知行合一”。
为突破时空限制,学校同步研发《亲子学院行动手册》及配套数字化“码书”资源,家长扫码即可获取专家微课、学习资料,形成“口袋式家庭教育指导支持体系”。
(三)“十优家”评价引领家庭参与
学校设计“十优家”幸福家庭创建与评价模式,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设置家庭文化苑、家庭小书房、家庭小舞台、家庭议事厅、家庭绿厨房、家庭亮眼厅、家庭健身坊、家庭成长桥、家庭实验室、家庭学优营十大创建载体,明确各载体的创建标准与行动指南,允许家庭结合自身实际与兴趣自主选择参与方向。
如家庭小书房评选,参与家庭为孩子设置固定阅读区域,配备适龄书籍≥50册,每周亲子共读≥3次,自主实践“一起打卡我的城——家乡寻访”。需收集阅读记录表、读书笔记或故事表演视频,收集学校读书节活动参与照片或被录用到学校官方公众号素材。家庭健身坊评选,参与家庭需设立“四个一”健身角(八段锦、跳绳、跑步、球类),每周全家运动≥3次。需收集运动打卡记录、体能进步数据及家庭运动创意视频(如家庭远足,亲子锻炼等)。学校为参与家庭提供全程指导,并于每学期举办“十优家”颁奖典礼,由学校为获奖家庭颁奖,将抽象的家校社共育理念转化为具象化、可操作的家庭生活场景,实现教育的潜移默化。
“教联体”建设的实践成效与推广价值
从学生发展维度看,近5年累计有3000余人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同比下降37%,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从教师发展维度看,70%的教师成长为市区级教学能手及优质课、公开课执教者,全体教师均取得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书,专业能力与育人素养同步增强。从社会满意度维度看,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达98.6%,家校矛盾化解效率提升40%。从宣传推广维度看,学校“教联体”建设经验先后被各级媒体报道,吸引青海、新疆、重庆等多地教育同仁到校考察学习,形成了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样本。
[作者单位:济宁市任城实验小学。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2024年度教育科研一般规划课题“基于重叠影响阈理论的幼小一体化家校学习共同体建设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416294513B)的阶段性成果]
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作用的结果。2024年10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的协同框架。笔者所在学校立足本校办学实际,联动家庭育人力量,对接社会教育资源,构建起以“教联体”为组织形态、以“重叠影响阈理论”为学理支撑的协同育人新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
“教联体”建设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困境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爱普斯坦教授提出的“重叠影响阈理论”认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儿童成长产生交互叠加的影响。笔者所在学校深刻把握该理论的核心要义,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共生”的哲学思想深度融合,提出“和合共育”的实践理念,并明确“关爱我们共同的孩子”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愿景及价值共识,为“教联体”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在实践推进中,学校直面三类典型困境:其一,家庭教育“边缘化”。部分家长存在“教育责任归属于学校”的认知偏差,参与育人的主动性不足。其二,家校关系“失衡化”。家校沟通渠道单一且单向,家长多处于被动配合状态,缺乏双向互动。其三,社会资源“缺位化”。优质社会教育资源分散,未能形成系统整合、持续赋能的育人合力。针对上述问题,学校以“教联体”建设为总抓手,通过系统设计、机制创新、课程赋能与评价引领,成功实现从“学校一元主导”到“家校社多元共治”的育人格局转型。
“教联体”协同育人的路径与机制
(一)“五方联动”网络组织促资源整合
学校构建“家校医政社五方联动”的“教联体”组织模式,一方面广泛链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市疾控中心、市博物馆、市图书馆、任城区供电公司、市农科院等31家社会单位与机构;另一方面组建“双支撑队伍”,聘请50余名医疗、文博、疾控、电力、农业领域专家构建“教联体智库”,吸纳200余名教师、家长及社会志愿者组成“教联体志愿服务团”。该组织网络打破校园边界,将教育场域从“封闭校园”拓展为“开放共生生态系统”。如医疗资源协同方面,邀请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专家定期进校开展“近视防控”“脊柱健康”“营养搭配”等专题讲座,与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开发“中医药文化”实践课程,指导学生认识中草药、学习穴位按摩、制作中医药养生膳食,显著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文化资源协同方面,学校与市博物馆联合研发“古墓探秘”“运河文化寻踪”等研学课程,形成品牌化“社会课堂”,真正践行“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育人理念。
(二)“三阶贯通”课程体系提升育人实效
基于学生成长核心素养与家长教育需求,学校整合推出“遇见·成长”亲子学院课程体系,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保障育人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该体系涵盖传统文化、书香阅读、健康生活、亲子关系、衔接适应、学习指导六大主题领域,细化为48个教育专题,开发96节主题课程,并为每节课程设计“学校课堂—家庭课堂—社会课堂”三阶递进实施路径,形成“知—信—行”闭环育人链条。以“健康生活”主题下的“近视防控”专题为例,三阶路径具体落地如下:
学校课堂(知):特邀眼科专家授课,讲解眼睛生理结构、近视形成机制及基础护眼知识,帮助学生建立“为什么护眼”的认知基础。
家庭课堂(信):学校印发《家庭亮眼厅行动指南》,引导家长与学生共同制定家庭护眼公约、优化书桌灯光环境、记录每周户外运动时长,推动护眼知识转化为家庭共同习惯。
社会课堂(行):组织学生走进疾控中心、眼科医院,开展“小小眼科医生”体验活动,通过参与视力检查、采访专业人员,强化护眼意识并实现“知行合一”。
为突破时空限制,学校同步研发《亲子学院行动手册》及配套数字化“码书”资源,家长扫码即可获取专家微课、学习资料,形成“口袋式家庭教育指导支持体系”。
(三)“十优家”评价引领家庭参与
学校设计“十优家”幸福家庭创建与评价模式,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设置家庭文化苑、家庭小书房、家庭小舞台、家庭议事厅、家庭绿厨房、家庭亮眼厅、家庭健身坊、家庭成长桥、家庭实验室、家庭学优营十大创建载体,明确各载体的创建标准与行动指南,允许家庭结合自身实际与兴趣自主选择参与方向。
如家庭小书房评选,参与家庭为孩子设置固定阅读区域,配备适龄书籍≥50册,每周亲子共读≥3次,自主实践“一起打卡我的城——家乡寻访”。需收集阅读记录表、读书笔记或故事表演视频,收集学校读书节活动参与照片或被录用到学校官方公众号素材。家庭健身坊评选,参与家庭需设立“四个一”健身角(八段锦、跳绳、跑步、球类),每周全家运动≥3次。需收集运动打卡记录、体能进步数据及家庭运动创意视频(如家庭远足,亲子锻炼等)。学校为参与家庭提供全程指导,并于每学期举办“十优家”颁奖典礼,由学校为获奖家庭颁奖,将抽象的家校社共育理念转化为具象化、可操作的家庭生活场景,实现教育的潜移默化。
“教联体”建设的实践成效与推广价值
从学生发展维度看,近5年累计有3000余人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同比下降37%,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从教师发展维度看,70%的教师成长为市区级教学能手及优质课、公开课执教者,全体教师均取得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书,专业能力与育人素养同步增强。从社会满意度维度看,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达98.6%,家校矛盾化解效率提升40%。从宣传推广维度看,学校“教联体”建设经验先后被各级媒体报道,吸引青海、新疆、重庆等多地教育同仁到校考察学习,形成了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样本。
[作者单位:济宁市任城实验小学。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2024年度教育科研一般规划课题“基于重叠影响阈理论的幼小一体化家校学习共同体建设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416294513B)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