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高大衔接班”延滞自立的脚步
2025-08-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凯 铭
这个暑假,一群刚刚卸下高考压力的学子,再次走入辅导班的教室。继“幼小衔接”“小初衔接”等各类衔接班后,面向大学准新生的“高(中)大(学)衔接班”在多地悄然兴起,成了教培市场新赛道。据报道,“高大衔接班”学的主要是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部分衔接班还面向准大学生提供针对“保研”的辅导课程。高考终场铃,俨然成了新一轮竞赛的发令枪。
从课程设置看,所谓“高大衔接班”,无非是教育焦虑向高等教育阶段弥漫背景下,教培机构嗅探商机包装出的一门新生意。然而,究其成因,它与近年来考研“高考化”、课堂手机集中管理、组家长群寄成绩单等现象一脉相承,共同指向一个趋势,即“大学高中化”。
大学是青年迈向真正成年的关键过渡,理应是一段充满试错空间、鼓励多元探索、孕育无限可能的时光。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发出“大学越来越像高中”的感叹。透过现象,所谓“大学高中化”的症结,还在于“他律”的持续依赖和目标路径的单一导向。
这一现象背后有其形成的心理机制。经历了一段时间目标明确的高考备战,青年学子在踏入大学校门、迎来法律意义上的成年时,也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选择。课程、社团、就业方向……自我发展的无限可能向新生敞开怀抱。但若未能形成独立决策、驾驭自由的能力,这些自由反而会让刚脱离应试路径的学子陷入迷茫与焦虑,驱使部分人本能地寻求熟悉的路径和确定的目标。
做题、考试、卷排名,就成了一条安全的老路,以暂缓对未知的恐惧。以知识为内容、以升学备考为目标的“高大衔接班”,也就成了从高中向大学过渡的精神“代步车”。然而,依赖这辆“代步车”,一时或许走得稳、走得快,却也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行走”不断后延,表面的领先,可能意味着深层次成长的停滞。
与此同时,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也在强化着对保研、考公等选拔路径的依赖,将学生推向卷绩点、刷试题的路径。“大学高中化”的趋势,无论是高校外在的过度管理,还是学子内在的路径依赖,抑或家长延续的教育模式,都反映了个体的共同焦虑。
这个夏天,在“高大衔接班”涌现的同时,北京大学也进行着取消绩点的尝试。这是顺应教育改革潮流的积极举措,在绩点内卷的当下,具有破冰意义。期待越来越多的改革尝试,能为青年撑起更多元的探索空间,而非永远想着“抢跑”,在一条道上卷到底。
弥合“高大衔接”的断点,需要多方的努力。高校要承担起责任,关注学生需求,改革评价体系,优化课程设计,强化能力培养与生涯指导,真正为学生拓展可能性提供支持;作为成长主体的青年学子,也要在可能的范围内锤炼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毕竟,人生没有上不完的“衔接班”,能支撑人穿越未知旷野的,只有自己的筋骨。
这个暑假,一群刚刚卸下高考压力的学子,再次走入辅导班的教室。继“幼小衔接”“小初衔接”等各类衔接班后,面向大学准新生的“高(中)大(学)衔接班”在多地悄然兴起,成了教培市场新赛道。据报道,“高大衔接班”学的主要是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部分衔接班还面向准大学生提供针对“保研”的辅导课程。高考终场铃,俨然成了新一轮竞赛的发令枪。
从课程设置看,所谓“高大衔接班”,无非是教育焦虑向高等教育阶段弥漫背景下,教培机构嗅探商机包装出的一门新生意。然而,究其成因,它与近年来考研“高考化”、课堂手机集中管理、组家长群寄成绩单等现象一脉相承,共同指向一个趋势,即“大学高中化”。
大学是青年迈向真正成年的关键过渡,理应是一段充满试错空间、鼓励多元探索、孕育无限可能的时光。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发出“大学越来越像高中”的感叹。透过现象,所谓“大学高中化”的症结,还在于“他律”的持续依赖和目标路径的单一导向。
这一现象背后有其形成的心理机制。经历了一段时间目标明确的高考备战,青年学子在踏入大学校门、迎来法律意义上的成年时,也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选择。课程、社团、就业方向……自我发展的无限可能向新生敞开怀抱。但若未能形成独立决策、驾驭自由的能力,这些自由反而会让刚脱离应试路径的学子陷入迷茫与焦虑,驱使部分人本能地寻求熟悉的路径和确定的目标。
做题、考试、卷排名,就成了一条安全的老路,以暂缓对未知的恐惧。以知识为内容、以升学备考为目标的“高大衔接班”,也就成了从高中向大学过渡的精神“代步车”。然而,依赖这辆“代步车”,一时或许走得稳、走得快,却也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行走”不断后延,表面的领先,可能意味着深层次成长的停滞。
与此同时,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也在强化着对保研、考公等选拔路径的依赖,将学生推向卷绩点、刷试题的路径。“大学高中化”的趋势,无论是高校外在的过度管理,还是学子内在的路径依赖,抑或家长延续的教育模式,都反映了个体的共同焦虑。
这个夏天,在“高大衔接班”涌现的同时,北京大学也进行着取消绩点的尝试。这是顺应教育改革潮流的积极举措,在绩点内卷的当下,具有破冰意义。期待越来越多的改革尝试,能为青年撑起更多元的探索空间,而非永远想着“抢跑”,在一条道上卷到底。
弥合“高大衔接”的断点,需要多方的努力。高校要承担起责任,关注学生需求,改革评价体系,优化课程设计,强化能力培养与生涯指导,真正为学生拓展可能性提供支持;作为成长主体的青年学子,也要在可能的范围内锤炼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毕竟,人生没有上不完的“衔接班”,能支撑人穿越未知旷野的,只有自己的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