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院士”风波里的“真教训”
2025-08-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赵晓昕
近日,围绕“俄罗斯外籍院士”“苏辙后人”苏文的身份打假风波持续发酵。据报道,其与河南郏县签订的33亿元投资项目早已在去年作废,目前该县正在走程序注销此项目。至此,随着“假院士”现形记的落幕,背后隐藏的地方招商引资焦虑、监管失察等“真问题”逐渐在台前显露。
苏文打着东坡先生教育培训中心主任、海南东坡书院院长、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名号,2022年与郏县签订了计划投资额高达33亿元的东坡书院综合体建设协议。如今项目因久久没有资金到位而“流产”,其本人“俄罗斯外籍院士”的核心头衔也在求证下被发现“查无此人”。
钱钟书在《围城》中虚构了一所“克莱登大学”,主人公方鸿渐买下该学校的假文凭,试图粉饰门面、糊弄家人,闹出一串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时至今日,人们对虚假头衔的迷信和利用依然存在,导致借“洋院士”名号来唬人,靠伪造身份招摇撞骗的奇观反复上演。
一方面,是不少人仍然迷信权威、专家等标签,给了骗子生存空间。另一方面,部分机构和单位为了摆排场、撑门面,乐于邀请所谓院士、专家等为自己站台,却疏于对他们的身份核查与把关,以至于反过来被骗子利用,客观上为他们提供了平台和背书。
据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本身就并非正统或被广泛认可的学术机构,曾陷入高价售卖院士头衔的质疑。这样含金量和真实性都存疑的院士身份,何以一路敲开地方政府大门?
对此,曾主持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的相关负责人解释,起初苏文是“省里某单位的一位干部介绍来的”,加上这并非一份正式协议,因此没有“再往下深查”;还有相关人员表示,“咱不是法官或者记者,对他的背调比较有局限性”。招商引资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地方政府岂能以围观心态置身事外,完全推卸把关责任?没有能力或渠道核实“院士”身份只是失职的托词,既折射了风险防控意识的缺失,也暴露了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制度性漏洞。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项目虽无实质进展,苏文却实打实多了个“郏县东坡书院院长”的头衔,如此真真假假,反而成了他招摇过市、攫取更多名利资源的“护身符”。若事件背后还隐藏着利益输送或“假戏真做”的猫腻,则更需深挖严查,给公众一个交代。
面对一地鸡毛,相关负责人称,“他(苏文)也没有拿走县里一分钱的东西,(县里)没有受到任何损失”。真的没有损失吗?事件成为负面典型,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与形象在舆论漩涡中严重受损,还有错失的时间、机遇等机会成本,如果说没有损失,属实是有点自欺欺人。如果不能痛定思痛,深挖监管失察与制度漏洞的根源,仅以“假院士”风波受害者自居,在反思时避重就轻,所谓的修复营商环境、重塑政府公信力,不过是空中楼阁。
一个“苏文”的倒掉,带出了地方发展急于求成、招商流程虚设等深层病灶。避免“苏文”们找到下一个“舞台”,各地亟须摒弃唯规模、唯数字的畸形政绩观,警惕“头衔”崇拜、“帽子”崇拜,将科学论证、风险评估与严格监督嵌入招商引资全链条。唯有铲除骗子滋生的土壤,才能少些“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就不算损失”的掩耳盗铃式闹剧。
近日,围绕“俄罗斯外籍院士”“苏辙后人”苏文的身份打假风波持续发酵。据报道,其与河南郏县签订的33亿元投资项目早已在去年作废,目前该县正在走程序注销此项目。至此,随着“假院士”现形记的落幕,背后隐藏的地方招商引资焦虑、监管失察等“真问题”逐渐在台前显露。
苏文打着东坡先生教育培训中心主任、海南东坡书院院长、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名号,2022年与郏县签订了计划投资额高达33亿元的东坡书院综合体建设协议。如今项目因久久没有资金到位而“流产”,其本人“俄罗斯外籍院士”的核心头衔也在求证下被发现“查无此人”。
钱钟书在《围城》中虚构了一所“克莱登大学”,主人公方鸿渐买下该学校的假文凭,试图粉饰门面、糊弄家人,闹出一串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时至今日,人们对虚假头衔的迷信和利用依然存在,导致借“洋院士”名号来唬人,靠伪造身份招摇撞骗的奇观反复上演。
一方面,是不少人仍然迷信权威、专家等标签,给了骗子生存空间。另一方面,部分机构和单位为了摆排场、撑门面,乐于邀请所谓院士、专家等为自己站台,却疏于对他们的身份核查与把关,以至于反过来被骗子利用,客观上为他们提供了平台和背书。
据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本身就并非正统或被广泛认可的学术机构,曾陷入高价售卖院士头衔的质疑。这样含金量和真实性都存疑的院士身份,何以一路敲开地方政府大门?
对此,曾主持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的相关负责人解释,起初苏文是“省里某单位的一位干部介绍来的”,加上这并非一份正式协议,因此没有“再往下深查”;还有相关人员表示,“咱不是法官或者记者,对他的背调比较有局限性”。招商引资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地方政府岂能以围观心态置身事外,完全推卸把关责任?没有能力或渠道核实“院士”身份只是失职的托词,既折射了风险防控意识的缺失,也暴露了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制度性漏洞。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项目虽无实质进展,苏文却实打实多了个“郏县东坡书院院长”的头衔,如此真真假假,反而成了他招摇过市、攫取更多名利资源的“护身符”。若事件背后还隐藏着利益输送或“假戏真做”的猫腻,则更需深挖严查,给公众一个交代。
面对一地鸡毛,相关负责人称,“他(苏文)也没有拿走县里一分钱的东西,(县里)没有受到任何损失”。真的没有损失吗?事件成为负面典型,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与形象在舆论漩涡中严重受损,还有错失的时间、机遇等机会成本,如果说没有损失,属实是有点自欺欺人。如果不能痛定思痛,深挖监管失察与制度漏洞的根源,仅以“假院士”风波受害者自居,在反思时避重就轻,所谓的修复营商环境、重塑政府公信力,不过是空中楼阁。
一个“苏文”的倒掉,带出了地方发展急于求成、招商流程虚设等深层病灶。避免“苏文”们找到下一个“舞台”,各地亟须摒弃唯规模、唯数字的畸形政绩观,警惕“头衔”崇拜、“帽子”崇拜,将科学论证、风险评估与严格监督嵌入招商引资全链条。唯有铲除骗子滋生的土壤,才能少些“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就不算损失”的掩耳盗铃式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