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增高”不是真的高!
2025-08-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
|
【事件】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为餐具或包装加装“内增高”做法并非个例,一些餐厅通过使用加厚、垫高的餐具,让餐品看起来分量更足;部分商家通过在商品包装盒内加垫硬纸壳、增加商品内层包装面积等方式,让商品看起来更“高大上”。
【点评】
尽管部分商家辩称“标注了净含量”,但这些做法均利用了消费者的视觉习惯,制造“物超所值”的错觉,属于典型的商业误导行为。从法律角度来看,此类行为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目前,对“内增高”包装的监管存在两大难点:一是国家标准对“功能性”与“欺骗性”包装的界定模糊,执法尺度不一;二是商家常以“工艺需求”“美观设计”为由搪塞,而消费者因维权成本高、举证难,往往选择沉默。但放任此类行为,将助长市场恶性竞争。
要根治“内增高”乱象,从法律层面,需要修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配套法规,明确禁止误导性包装,细化欺诈认定标准,如规定包装空隙率上限,并要求净含量标注必须醒目、易读。从监管层面来看,则需要加大抽检力度,建立“包装合规负面清单”,对屡犯商家实施信用惩戒;同时推动12315平台与电商数据互通,简化维权流程。此外,还要引导行业自律,鼓励行业协会制定包装设计规范,引导企业摒弃华而不实的营销手段。 (文/苑广阔 图/黎青)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为餐具或包装加装“内增高”做法并非个例,一些餐厅通过使用加厚、垫高的餐具,让餐品看起来分量更足;部分商家通过在商品包装盒内加垫硬纸壳、增加商品内层包装面积等方式,让商品看起来更“高大上”。
【点评】
尽管部分商家辩称“标注了净含量”,但这些做法均利用了消费者的视觉习惯,制造“物超所值”的错觉,属于典型的商业误导行为。从法律角度来看,此类行为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目前,对“内增高”包装的监管存在两大难点:一是国家标准对“功能性”与“欺骗性”包装的界定模糊,执法尺度不一;二是商家常以“工艺需求”“美观设计”为由搪塞,而消费者因维权成本高、举证难,往往选择沉默。但放任此类行为,将助长市场恶性竞争。
要根治“内增高”乱象,从法律层面,需要修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配套法规,明确禁止误导性包装,细化欺诈认定标准,如规定包装空隙率上限,并要求净含量标注必须醒目、易读。从监管层面来看,则需要加大抽检力度,建立“包装合规负面清单”,对屡犯商家实施信用惩戒;同时推动12315平台与电商数据互通,简化维权流程。此外,还要引导行业自律,鼓励行业协会制定包装设计规范,引导企业摒弃华而不实的营销手段。 (文/苑广阔 图/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