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构建“大思政课” 锻造德技双馨“红色工匠”
2025-07-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吴梦军 孟宪勇 张元
面对思政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育人主体单一、空间受限等难题,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于2018年开始探索,2020年正式启动“党建领航·思政浸润·德技并修:高职‘红色工匠’育人体系”建设,致力于培养兼具精湛技艺与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交出了一份立德树人的亮眼答卷。
立根铸魂
深刻把握“大思政课”核心要义
学校深刻认识到,“大思政课”之“大”,在于其格局宏阔,是育人理念、内容、方法、队伍、评价的全方位变革。学校精准锚定其核心特质:一是“大格局”,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多部门协同联动、全员参与的育人共同体;二是“实要求”,紧扣思政课“讲道理”本质,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三是“活特色”,打破时空界限,推动思政教育走出教室、融入广阔社会,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焕发生机。
守正创新
三大路径协同锻造“红色工匠”
党建领航,筑牢育人政治根基。学校创新组织机制,将党支部建在专业群上,在实训室设立党员责任区,形成“党委统揽—党总支协调—专业群支部落实—党员责任区服务”四级联动机制,确保党的领导贯穿育人全程。强化融合考核,制定专业群党支部“六责清单”,将党建成效纳入专业建设核心指标,实现党建与专业教育同频共振。同时,深入挖掘黄炎培“爱国为民、手脑并用、敬业乐群”思想精髓,将红色基因深植办学血脉,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强大育人优势,有效破解“两张皮”难题。
思政浸润,构建立体育人模式。学校打造“双主体三平台四课堂”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双主体协同”:汇聚校内千余名教师与校外百余名劳模、工匠、技术能手等导师,形成育人强大合力。“三平台支撑”:建设线上智慧平台、校内实训平台、校外实践平台,实现育人空间全域覆盖。“四课堂联动”:贯通主课堂(理论教学)、活动课堂(校园文化)、实习课堂(企业实习)、网络课堂(线上资源),构建全时空育人格局。学校斥资千万元建设“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展览馆”和“红色工匠体验馆”,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依托“绿色田间(劳动教育)、蓝色企业(工匠精神)、红色基地(革命传统)”三色实践路线,年均组织3万余人次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革命圣地,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真理力量,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
德技并修,锻造“红专并进”特质。学校构建“四维一体”能力框架,将“红色基因+工匠精神”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明确政治素养、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工程素养协同发展的“红色工匠”培养目标。绘制“红色工匠能力图谱”,细化48项具体指标,为“既红又专”人才培养提供清晰标尺。同时,开设《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概论》《工程素养》等特色校本课程,并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确保所有专业课程都承载育人功能,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机制护航
构建“四共”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为确保体系高效运行,学校建立了“四共”协同育人机制。共汇育人主体:统筹学校、企业、社会资源,形成多元参与的育人共同体;共上育人课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奔赴、深度融合;共搭育人平台:整合实训基地、实习企业、社会实践基地等,构建全方位实践育人网络;共把育人质量关:建立科学评价监控体系,持续跟踪改进,实现育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彻底改变要素分散、协同不足局面。
成效卓著
育人质量与社会影响双跃升
五年深耕,硕果盈枝。一是学生成长表现亮眼:学生入党申请率提升了10%,累计培养了2.5万名“红色工匠”高技能人才,其中85%扎根省内就业,70%服务于中小微企业。涌现出“全国大学生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先进典型,用人单位满意度高达98%。二是师资水平跃升:立项国家社科规划课题,获评2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培养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人物”等标杆,教师育人能力与使命感显著增强。三是示范效应彰显:学校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等称号,改革经验吸引20余所院校交流学习,获《经济日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关注报道。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的实践启示,办好新时代思政教育,必须胸怀“国之大者”,善用“大思政课”理念。其关键在于坚持党建领航把方向、构建多元协同大格局、深化德技融合新模式、完善长效运行硬机制。学校将持续深化对“大思政课”建设规律的探索,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同心圆”,让真理之光在广阔天地间照亮更多学子的成长之路,为强国建设源源不断输送听党话、爱国奉献、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红色工匠”。
面对思政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育人主体单一、空间受限等难题,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于2018年开始探索,2020年正式启动“党建领航·思政浸润·德技并修:高职‘红色工匠’育人体系”建设,致力于培养兼具精湛技艺与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交出了一份立德树人的亮眼答卷。
立根铸魂
深刻把握“大思政课”核心要义
学校深刻认识到,“大思政课”之“大”,在于其格局宏阔,是育人理念、内容、方法、队伍、评价的全方位变革。学校精准锚定其核心特质:一是“大格局”,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多部门协同联动、全员参与的育人共同体;二是“实要求”,紧扣思政课“讲道理”本质,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三是“活特色”,打破时空界限,推动思政教育走出教室、融入广阔社会,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焕发生机。
守正创新
三大路径协同锻造“红色工匠”
党建领航,筑牢育人政治根基。学校创新组织机制,将党支部建在专业群上,在实训室设立党员责任区,形成“党委统揽—党总支协调—专业群支部落实—党员责任区服务”四级联动机制,确保党的领导贯穿育人全程。强化融合考核,制定专业群党支部“六责清单”,将党建成效纳入专业建设核心指标,实现党建与专业教育同频共振。同时,深入挖掘黄炎培“爱国为民、手脑并用、敬业乐群”思想精髓,将红色基因深植办学血脉,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强大育人优势,有效破解“两张皮”难题。
思政浸润,构建立体育人模式。学校打造“双主体三平台四课堂”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双主体协同”:汇聚校内千余名教师与校外百余名劳模、工匠、技术能手等导师,形成育人强大合力。“三平台支撑”:建设线上智慧平台、校内实训平台、校外实践平台,实现育人空间全域覆盖。“四课堂联动”:贯通主课堂(理论教学)、活动课堂(校园文化)、实习课堂(企业实习)、网络课堂(线上资源),构建全时空育人格局。学校斥资千万元建设“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展览馆”和“红色工匠体验馆”,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依托“绿色田间(劳动教育)、蓝色企业(工匠精神)、红色基地(革命传统)”三色实践路线,年均组织3万余人次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革命圣地,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真理力量,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
德技并修,锻造“红专并进”特质。学校构建“四维一体”能力框架,将“红色基因+工匠精神”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明确政治素养、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工程素养协同发展的“红色工匠”培养目标。绘制“红色工匠能力图谱”,细化48项具体指标,为“既红又专”人才培养提供清晰标尺。同时,开设《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概论》《工程素养》等特色校本课程,并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确保所有专业课程都承载育人功能,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机制护航
构建“四共”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为确保体系高效运行,学校建立了“四共”协同育人机制。共汇育人主体:统筹学校、企业、社会资源,形成多元参与的育人共同体;共上育人课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奔赴、深度融合;共搭育人平台:整合实训基地、实习企业、社会实践基地等,构建全方位实践育人网络;共把育人质量关:建立科学评价监控体系,持续跟踪改进,实现育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彻底改变要素分散、协同不足局面。
成效卓著
育人质量与社会影响双跃升
五年深耕,硕果盈枝。一是学生成长表现亮眼:学生入党申请率提升了10%,累计培养了2.5万名“红色工匠”高技能人才,其中85%扎根省内就业,70%服务于中小微企业。涌现出“全国大学生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先进典型,用人单位满意度高达98%。二是师资水平跃升:立项国家社科规划课题,获评2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培养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人物”等标杆,教师育人能力与使命感显著增强。三是示范效应彰显:学校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等称号,改革经验吸引20余所院校交流学习,获《经济日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关注报道。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的实践启示,办好新时代思政教育,必须胸怀“国之大者”,善用“大思政课”理念。其关键在于坚持党建领航把方向、构建多元协同大格局、深化德技融合新模式、完善长效运行硬机制。学校将持续深化对“大思政课”建设规律的探索,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同心圆”,让真理之光在广阔天地间照亮更多学子的成长之路,为强国建设源源不断输送听党话、爱国奉献、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红色工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