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大思政”理念 创新“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2025-07-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李德芳
作为山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做大做强“思政大课”。近年来,学院积极践行“大思政”理念,推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打造“问题+专题+课题”三位一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质量,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践行“大思政”理念
在教学中全面融入价值塑造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构建“问题+专题+课题”三位一体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模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统一。
问题引导——在“问题”中融入价值塑造。将价值塑造融入研究生思政课课堂,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取向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学院邀请专家学者、教学名师与教研部教师一起集体攻关,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搭建内含500个具有价值引领作用的优质理论热点问题库。学院还通过定期举办“理论热点面对面”专家学者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和学生反馈,定期更新问题案例库。
专题精讲——在“专题”中实现价值引领。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硕士研究生阶段必修的思政理论课,学院选取和确立11个讲授专题,并选择蕴含时代价值的案例。在确定精讲专题后,学院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活动,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深度和教育情怀,确保教师能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
课题研究——在“课题”中塑造价值。学院积极与聊城市共建红色教育基地,为学生参与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保护与传承提供研学平台。同时,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特点,设计“思政+专业”双维度课题,如在理工科课题中融入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战略的思政元素,在人文社科课题中结合社会治理实践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创新“问题+专题+课题”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立足学情——创新教学模式。研究生阶段的最大学情是探究式教学和深度学习,即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科学研究的思维。学院立足学情,通过问题创设、专题精讲、课题研究,为研究生报效祖国打好基础。
学生中心——创新教学方法。从学生主体出发,推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既是提升课堂教学吸引力的保证,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围绕“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实施,学院积极打造案例式、情感式、情境式教学法相结合的“三法合一”教学方法体系,成效显著。
产出导向——创新考核方式。“知信行”统一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学院积极推动课程考核方式创新,形成“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多维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打造“三化”教学特色
全面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中,以教学内容、学习过程和课程建设改革为中心,实现“思、学、研”有机统一,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提供支撑。
前沿化——打造富有挑战的教学内容体系。紧跟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讲授理论前沿、解决实际问题,将思政教育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设计,并与时事热点问题相结合,“实践专题”与“理论专题”相辅相成,增强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互动化——确保学生学习过程全程参与。线上阶段关注教与学互动讨论,明晰重难点与研究动态,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线下阶段注重学生小组研讨和思辨体验,聚焦核心问题,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学习过程参与度。同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实现学习过程全记录、可追溯,激发学生互动探究积极性。
体系化——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融合专业特色,强化社会实践,根据不同学院与专业,通过双向选择,形成“思政+专业”课程思政调研课题和调研报告,实现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同时,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广泛覆盖与分类指导结合起来,实现党的创新理论从“进教材、进课堂”到“进头脑”的转变。
(作者系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作为山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做大做强“思政大课”。近年来,学院积极践行“大思政”理念,推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打造“问题+专题+课题”三位一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质量,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践行“大思政”理念
在教学中全面融入价值塑造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构建“问题+专题+课题”三位一体的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模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统一。
问题引导——在“问题”中融入价值塑造。将价值塑造融入研究生思政课课堂,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取向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学院邀请专家学者、教学名师与教研部教师一起集体攻关,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搭建内含500个具有价值引领作用的优质理论热点问题库。学院还通过定期举办“理论热点面对面”专家学者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和学生反馈,定期更新问题案例库。
专题精讲——在“专题”中实现价值引领。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门硕士研究生阶段必修的思政理论课,学院选取和确立11个讲授专题,并选择蕴含时代价值的案例。在确定精讲专题后,学院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活动,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深度和教育情怀,确保教师能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
课题研究——在“课题”中塑造价值。学院积极与聊城市共建红色教育基地,为学生参与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保护与传承提供研学平台。同时,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特点,设计“思政+专业”双维度课题,如在理工科课题中融入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战略的思政元素,在人文社科课题中结合社会治理实践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创新“问题+专题+课题”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立足学情——创新教学模式。研究生阶段的最大学情是探究式教学和深度学习,即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科学研究的思维。学院立足学情,通过问题创设、专题精讲、课题研究,为研究生报效祖国打好基础。
学生中心——创新教学方法。从学生主体出发,推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既是提升课堂教学吸引力的保证,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围绕“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实施,学院积极打造案例式、情感式、情境式教学法相结合的“三法合一”教学方法体系,成效显著。
产出导向——创新考核方式。“知信行”统一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学院积极推动课程考核方式创新,形成“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多维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打造“三化”教学特色
全面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中,以教学内容、学习过程和课程建设改革为中心,实现“思、学、研”有机统一,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提供支撑。
前沿化——打造富有挑战的教学内容体系。紧跟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讲授理论前沿、解决实际问题,将思政教育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设计,并与时事热点问题相结合,“实践专题”与“理论专题”相辅相成,增强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互动化——确保学生学习过程全程参与。线上阶段关注教与学互动讨论,明晰重难点与研究动态,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线下阶段注重学生小组研讨和思辨体验,聚焦核心问题,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学习过程参与度。同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实现学习过程全记录、可追溯,激发学生互动探究积极性。
体系化——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融合专业特色,强化社会实践,根据不同学院与专业,通过双向选择,形成“思政+专业”课程思政调研课题和调研报告,实现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同时,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广泛覆盖与分类指导结合起来,实现党的创新理论从“进教材、进课堂”到“进头脑”的转变。
(作者系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