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山东红色文化资源 讲好高校“大思政课”
2025-07-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赵翠萍
山东作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对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善用山东红色文化资源是讲好高校“大思政课”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能丰富教学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也有助于提升“大思政课”育人效能。为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系统性变革、创新,要善用山东红色文化资源,在深入挖掘领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所蕴含的思政价值,讲好高校“大思政课”。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思政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
思政课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思政教师又是思政课程得以真正落实的主要力量。思政课是“大思政课”的核心课程,在“大思政课”建设中,作为思政课主要实践者的思政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讲好高校“大思政课”,需要紧紧依靠思政教师这一重要群体,因此必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政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
首先,高校思政教师要革新既有认知,注重自我学习,在了解山东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大思政课”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加深对山东红色文化资源助力其育人价值的理解,进而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同时,高校思政教师应当提升对山东红色文化的学习能力,积极主动全面学习山东红色文化,不断增强对善用山东红色文化资源、讲好高校“大思政课”的实践探索。
其次,高校思政教师要提升运用山东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灵活教学的能力,提高自身红色文化素养,从而能够自觉运用山东红色文化资源讲好“大思政课”。要对教师进行“大思政课”教学方面的相关培训,鼓励教师对二者的有机融合进行探索研究,促使教师能够将山东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教学实践,助力“大思政课”教学能力提升。
再次,“大思政课”倡导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实现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教师队伍内部与外部的合作,凝聚山东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重视高校思政教师集体教研活动,并与相关党史研究机构、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景区等加强合作,共同开展教学与学术研究,努力实现资源互通,推动山东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高校“大思政课”,使善用山东红色文化资源、讲好高校“大思政课”真正落地。
拓展课程资源供给
丰富“大思政课”教学内容
山东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建设“大思政课”的优质教学资源。讲好高校“大思政课”,要在充分持续深入挖掘山东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其灵活运用,不断充实高校“大思政课”课堂,拓展红色文化资源供给,构建系统化的沉浸式教学情境,推动山东红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建立并完善山东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以此为依托,打造线上线下教学并重的“大思政课”课堂。
丰富的山东红色文化资源还使得“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丰满,更具地域特色,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使得山东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大思政课”之间的契合度得到有效提升。山东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也需要进行深入挖掘,使红色记忆真正“活”起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资源。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其深入领悟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从而将山东红色文化资源更有针对性地融入高校“大思政课”教学,发挥其独特育人功能。
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善用山东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大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深入探索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学校非常注重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是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众多杰出校友的突出代表。王尽美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党的创建和早期革命活动中,作出了卓越贡献。王尽美与山东党组织创建史是山东乃至全国的红色资源,也是学校独有的红色教育资源。为传承和弘扬以王尽美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学校于2015年8月建成了“泉城之光——王尽美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史
”展陈馆,每年都会培养一批学生宣讲员,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笔者作为学校党史馆学生宣讲团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同行,成为红色文化坚定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学校还编制开设了特色校本课程“尽善尽美尽年华”,推动其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取得了良好成效。打破虚实壁垒与时空界限
创新“大思政课”教学方式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依托网络的虚拟空间对高校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打破虚实壁垒与时空界限从而创新教学方式就成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数智化背景下,思政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积极探索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教学方式,将红色文化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山东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大省在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依托独具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以VR红色历史展馆为代表的各类数智化沉浸式“大思政课”课堂新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山东红色文化的兴趣,提升“大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同时,思政教师还应当利用数智技术进行教学评价与学情分析,制定量化标准,依据教学反馈信息数据对原有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创新,为学生打造符合个性化需求的有针对性的“大思政课”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加强思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良性互动,从而提升山东红色文化资源在“大思政课”中的育人实效。
数智化时代的到来给山东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传播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高校“大思政课”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光明前景,更给山东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以促进二者价值的充分发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善用山东红色文化资源、讲好高校“大思政课”,对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价值和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为山东省社科联202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山东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H124(C))的研究成果;作者系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山东作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对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善用山东红色文化资源是讲好高校“大思政课”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能丰富教学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也有助于提升“大思政课”育人效能。为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系统性变革、创新,要善用山东红色文化资源,在深入挖掘领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所蕴含的思政价值,讲好高校“大思政课”。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思政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
思政课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思政教师又是思政课程得以真正落实的主要力量。思政课是“大思政课”的核心课程,在“大思政课”建设中,作为思政课主要实践者的思政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讲好高校“大思政课”,需要紧紧依靠思政教师这一重要群体,因此必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政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
首先,高校思政教师要革新既有认知,注重自我学习,在了解山东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大思政课”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加深对山东红色文化资源助力其育人价值的理解,进而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同时,高校思政教师应当提升对山东红色文化的学习能力,积极主动全面学习山东红色文化,不断增强对善用山东红色文化资源、讲好高校“大思政课”的实践探索。
其次,高校思政教师要提升运用山东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灵活教学的能力,提高自身红色文化素养,从而能够自觉运用山东红色文化资源讲好“大思政课”。要对教师进行“大思政课”教学方面的相关培训,鼓励教师对二者的有机融合进行探索研究,促使教师能够将山东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教学实践,助力“大思政课”教学能力提升。
再次,“大思政课”倡导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实现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教师队伍内部与外部的合作,凝聚山东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重视高校思政教师集体教研活动,并与相关党史研究机构、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景区等加强合作,共同开展教学与学术研究,努力实现资源互通,推动山东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高校“大思政课”,使善用山东红色文化资源、讲好高校“大思政课”真正落地。
拓展课程资源供给
丰富“大思政课”教学内容
山东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建设“大思政课”的优质教学资源。讲好高校“大思政课”,要在充分持续深入挖掘山东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其灵活运用,不断充实高校“大思政课”课堂,拓展红色文化资源供给,构建系统化的沉浸式教学情境,推动山东红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建立并完善山东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以此为依托,打造线上线下教学并重的“大思政课”课堂。
丰富的山东红色文化资源还使得“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丰满,更具地域特色,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使得山东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大思政课”之间的契合度得到有效提升。山东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也需要进行深入挖掘,使红色记忆真正“活”起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资源。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其深入领悟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从而将山东红色文化资源更有针对性地融入高校“大思政课”教学,发挥其独特育人功能。
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善用山东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大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深入探索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学校非常注重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是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众多杰出校友的突出代表。王尽美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党的创建和早期革命活动中,作出了卓越贡献。王尽美与山东党组织创建史是山东乃至全国的红色资源,也是学校独有的红色教育资源。为传承和弘扬以王尽美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学校于2015年8月建成了“泉城之光——王尽美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史
”展陈馆,每年都会培养一批学生宣讲员,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笔者作为学校党史馆学生宣讲团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同行,成为红色文化坚定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学校还编制开设了特色校本课程“尽善尽美尽年华”,推动其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取得了良好成效。打破虚实壁垒与时空界限
创新“大思政课”教学方式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依托网络的虚拟空间对高校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打破虚实壁垒与时空界限从而创新教学方式就成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数智化背景下,思政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积极探索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教学方式,将红色文化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山东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大省在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依托独具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以VR红色历史展馆为代表的各类数智化沉浸式“大思政课”课堂新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山东红色文化的兴趣,提升“大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同时,思政教师还应当利用数智技术进行教学评价与学情分析,制定量化标准,依据教学反馈信息数据对原有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创新,为学生打造符合个性化需求的有针对性的“大思政课”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加强思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良性互动,从而提升山东红色文化资源在“大思政课”中的育人实效。
数智化时代的到来给山东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传播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高校“大思政课”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光明前景,更给山东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以促进二者价值的充分发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善用山东红色文化资源、讲好高校“大思政课”,对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价值和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为山东省社科联202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山东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H124(C))的研究成果;作者系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