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超过6000个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聚落
30年中美联合考古,让世界看见中国历史
2025-07-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 本 报 记 者 王原
本报通讯员 林竹 车慧卿 刘璇
为庆祝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开展30周年,7月17日至20日,“聚落与社会: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召开。研讨会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山东大学博物馆主办,《东方考古》编辑部协办。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以及中国内地和澳门特别行政区60多家单位13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1995年,山东大学与美国耶鲁大学、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联合发起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项目。项目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鲁东南地区从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聚落形态与演变,探讨区域社会复杂化进程、文明起源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
“考古,不仅仅是发掘,更是与历史的对话。”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王芬说,三十年来,联合考古队以山海为伴,以田野为卷,从两城镇到琅琊台,从齐长城到前冢子头,每一步都留下深深的足迹。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项目已覆盖3800平方公里,发现超过6000个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聚落,为研究早期国家的形成、秦汉王朝统一过程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进程提供宝贵的实证资料。
王芬介绍,在日照调查现场,中美联合考古队的成员们通过科技考古手段,为沉默的文明发声。项目组成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植物考古学家克劳福德引进的第一台浮选仪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日照两城镇遗址发掘中使用,开启科技考古的新纪元。在2016年,山东大学与美国高校共建的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正是古老遗迹通过现代科技平台讲述故事的一个缩影。
此次研讨会内容丰富,分为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分组讨论三个环节,共举行80场报告,总结和回顾过去30年国内外聚落考古研究取得的成果,并探讨古代聚落与社会研究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与会中外学者围绕聚落考古理论、实践与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流域聚落与社会研究,长江流域聚落与社会研究,经济与社会研究等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开幕式上,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提到,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且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合作考古项目之一,为聚落考古研究和中外联合考古树立合作典范。希望各方共同梳理项目的宝贵经验与全球聚落考古的丰硕成果,深入探讨古代聚落与社会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张凌表示,鲁东南地区是中华文明形成与秦汉统一进程的关键区域,中美联合考古项目在此取得丰硕学术成果,成为中美人文交流的典范。国家将继续加大支持投入,欢迎国际团队加入夏文化、甲骨文、文明探源等重大课题,进一步深化中外考古合作。
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文德安代表中美联合考古队,感谢中方支持,希望继续加强合作,推动文明进步。
三十年坚守,山东大学用泥土书写历史,用数据重构文明,让考古成为沟通世界的语言,让遗址为未来发声。随着这段辉煌历程的继续,山东大学将更加坚定地让世界看见中国的辉煌文化。
三十年努力,考古成果不断累积,论文、专著等学术成果接连涌现。中国考古逐渐蜚声国际学界,许多美方学者也因此获得诸多荣誉,比如耶鲁大学文德安教授曾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而她将证书及奖章无偿捐赠给山东大学博物馆。奖项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认可,更是中美合作的结晶,也让世界对中国文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报通讯员 林竹 车慧卿 刘璇
为庆祝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开展30周年,7月17日至20日,“聚落与社会: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召开。研讨会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山东大学博物馆主办,《东方考古》编辑部协办。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以及中国内地和澳门特别行政区60多家单位13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1995年,山东大学与美国耶鲁大学、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联合发起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项目。项目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鲁东南地区从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聚落形态与演变,探讨区域社会复杂化进程、文明起源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
“考古,不仅仅是发掘,更是与历史的对话。”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王芬说,三十年来,联合考古队以山海为伴,以田野为卷,从两城镇到琅琊台,从齐长城到前冢子头,每一步都留下深深的足迹。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项目已覆盖3800平方公里,发现超过6000个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聚落,为研究早期国家的形成、秦汉王朝统一过程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进程提供宝贵的实证资料。
王芬介绍,在日照调查现场,中美联合考古队的成员们通过科技考古手段,为沉默的文明发声。项目组成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植物考古学家克劳福德引进的第一台浮选仪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日照两城镇遗址发掘中使用,开启科技考古的新纪元。在2016年,山东大学与美国高校共建的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正是古老遗迹通过现代科技平台讲述故事的一个缩影。
此次研讨会内容丰富,分为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分组讨论三个环节,共举行80场报告,总结和回顾过去30年国内外聚落考古研究取得的成果,并探讨古代聚落与社会研究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与会中外学者围绕聚落考古理论、实践与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流域聚落与社会研究,长江流域聚落与社会研究,经济与社会研究等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开幕式上,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提到,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且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合作考古项目之一,为聚落考古研究和中外联合考古树立合作典范。希望各方共同梳理项目的宝贵经验与全球聚落考古的丰硕成果,深入探讨古代聚落与社会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张凌表示,鲁东南地区是中华文明形成与秦汉统一进程的关键区域,中美联合考古项目在此取得丰硕学术成果,成为中美人文交流的典范。国家将继续加大支持投入,欢迎国际团队加入夏文化、甲骨文、文明探源等重大课题,进一步深化中外考古合作。
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文德安代表中美联合考古队,感谢中方支持,希望继续加强合作,推动文明进步。
三十年坚守,山东大学用泥土书写历史,用数据重构文明,让考古成为沟通世界的语言,让遗址为未来发声。随着这段辉煌历程的继续,山东大学将更加坚定地让世界看见中国的辉煌文化。
三十年努力,考古成果不断累积,论文、专著等学术成果接连涌现。中国考古逐渐蜚声国际学界,许多美方学者也因此获得诸多荣誉,比如耶鲁大学文德安教授曾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而她将证书及奖章无偿捐赠给山东大学博物馆。奖项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认可,更是中美合作的结晶,也让世界对中国文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