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域下,幼儿园体适能课程的创新建构与实践
2025-06-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傅文选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体教融合”的战略导向,强调从幼儿阶段培养终身运动习惯。然而,当前幼儿园体育教育普遍存在内容碎片化、评价单一化等问题,难以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基于此,我们以体教融合为理论框架,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构建了“浸润·共生·成长”的体适能课程体系。
三维浸润
让幼儿园变身“探险乐园”
1.环境浸润,玩转空间魔法
环境浸润的核心在于将物理空间转化为教育媒介,通过空间布局、材料选择与动态调整,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发展。我们遵循自然、环保、有趣、多变、耐用、安全等原则,通过“观察—发现—对话—反思—调整”,不断基于儿童的需要审慎调整创设户外运动环境。
根据户外游戏区的性质,遵循分段化、类别化、便利化、丰富化的规律投放游戏材料,引导幼儿提出游戏主题,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寻找可以使用的材料内容,并支持其改造和自制游戏工具。例如,轮胎可以平铺在地上让孩子们跳跃,也可以堆叠起来变成攀爬塔,甚至可以悬挂起来当作秋千。这样,孩子们在同一个场地可以进行多种不同的运动,既增加了运动的多样性,又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2.文化浸润,传统游戏的润爱传承
将本土文化资源转化为运动载体,如:将跳房子升级为数字运动挑战,儿童需根据地面算式结果选择跳跃格子,同步锻炼计算能力与下肢力量;在“惊蛰爬虫赛”中,化身小瓢虫,用积木搭建隧道,一边认识昆虫朋友,一边锻炼钻爬本领。走廊里挂着青花瓷盘子、京剧脸谱风筝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物品,孩子们边游戏边认识传统文化。
3.社交浸润,混龄游戏中的垂直互动
混龄游戏中的垂直互动,并非简单地将不同年龄幼儿进行物理混合,而是通过科学设计的“自主社交生态场”,促使3—6岁儿童在无干预状态下形成自然互动网络,实现经验传递、情感联结与认知共建。如:通过“大带小”机制促进社会性发展,大班儿童担任“安全督导员”,指导小班同伴完成攀岩任务,强化责任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引导儿童自主协商游戏规则,通过投票决定“运输队”物资分配方案,培养民主决策能力。
双轨课程模式
自主混龄与精准指导有机结合
1.上午混龄自主游戏,自然场域中的生成性学习
上午混龄自主游戏并非简单的“放养式活动”,而是将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划分为四大区域,每个区域内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各一个教学班,打破同班级和同年龄段幼儿的交往界限,组织3—6岁幼儿自主选择游戏主题、游戏同伴、游戏角色、游戏材料在大区域内共同游戏。从而扩大幼儿的接触面和选择面,使得幼儿能够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沟通交流,获得更为丰富的游戏支持。
2.下午分龄精准指导,基于动作发展量表的科学干预
基于上午混龄游戏的状态观察,对标各年龄段幼儿动作发展量表,分龄设计下午的体育活动,如:小班以拟人化情境设计游戏,通过“小熊采蜜”情境,引导幼儿完成钻爬蜂巢隧道(锻炼四肢协调)、搬运花粉袋(强化抓握力)等任务;中班以竞争—合作的双模机制,设计“动物运输队”游戏,在引导幼儿掌握负重走、曲线跑、协作搬运等复合动作的过程中,通过角色分工(如“领队”“运输员”“后勤”)培养团队协作与领导力;大班主推工程挑战,开展“搭建彩虹桥”项目,儿童需合作搬运积木、设计承重结构,在搬运泡沫砖时锻炼上肢力量(健康体适能),平衡木行走则提升协调性(技能体适能),同时提升了团队协作与空间推理能力。
动态评估 让成长可视化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构建了体能发展、技能创新、情感态度三维评估体系。通过物联网手环采集运动数据,AI算法生成个性化运动处方。
1.儿童视角,运动心情日记的可视化分析
传统评价体系以教师观察与量化测试为核心,而“运动心情日记”系统,将儿童的情感体验、自我认知与体能发展深度融合。幼儿通过表情符号打卡墙自主记录运动体验,教师结合符号选择频次分析情绪波动规律。
2.教师视角,基于“恒毅力理论”的坚持度评估。
结合3—6岁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将幼儿运动的“坚持力”具象为可观察的“三阶四维”评估模型,将抗挫反应、任务持续性等指标具象化。比如,攀岩时主动尝试并指导同伴的记3分,自主克服困难并鼓励同伴的等级为4星;平衡木上摇晃时张开手臂保持平衡,全程专注的记2分,独立完成挑战无需干预的为3星;运球失误后经鼓励继续游戏记1分,需要语言提示后继续为2星;搭建积木倒塌后离开活动区记0分,放弃或转移注意力为1星。
3.家长视角,家园数据联动机制
我园以幼儿体适能微课资源包为蓝本,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身体发育特点与运动能力水平,录制了适配各年龄段的亲子体适能运动微课,存储于物联网平台智能系统之中,同步推送给家长。家长和幼儿根据自身的喜好、运动需求,随时随地灵活选择和学习,通过“智慧校园”小程序上传亲子活动视频,建立家园数据联动机制,教师则针对情绪异常幼儿实施个性化干预。
在体适能课程的构建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当运动遇上游戏,当传统邂逅科技,幼儿园就能变身最生动的成长课堂。这种“玩中学、动中育”的模式,为幼儿体育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欢声笑语中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青岛市城阳区桃源居幼儿园;本文系山东省教育教学“十四五”研究课题《体教融合视域下幼儿园体适能课程的构建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3YB247)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体教融合”的战略导向,强调从幼儿阶段培养终身运动习惯。然而,当前幼儿园体育教育普遍存在内容碎片化、评价单一化等问题,难以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基于此,我们以体教融合为理论框架,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构建了“浸润·共生·成长”的体适能课程体系。
三维浸润
让幼儿园变身“探险乐园”
1.环境浸润,玩转空间魔法
环境浸润的核心在于将物理空间转化为教育媒介,通过空间布局、材料选择与动态调整,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发展。我们遵循自然、环保、有趣、多变、耐用、安全等原则,通过“观察—发现—对话—反思—调整”,不断基于儿童的需要审慎调整创设户外运动环境。
根据户外游戏区的性质,遵循分段化、类别化、便利化、丰富化的规律投放游戏材料,引导幼儿提出游戏主题,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寻找可以使用的材料内容,并支持其改造和自制游戏工具。例如,轮胎可以平铺在地上让孩子们跳跃,也可以堆叠起来变成攀爬塔,甚至可以悬挂起来当作秋千。这样,孩子们在同一个场地可以进行多种不同的运动,既增加了运动的多样性,又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2.文化浸润,传统游戏的润爱传承
将本土文化资源转化为运动载体,如:将跳房子升级为数字运动挑战,儿童需根据地面算式结果选择跳跃格子,同步锻炼计算能力与下肢力量;在“惊蛰爬虫赛”中,化身小瓢虫,用积木搭建隧道,一边认识昆虫朋友,一边锻炼钻爬本领。走廊里挂着青花瓷盘子、京剧脸谱风筝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物品,孩子们边游戏边认识传统文化。
3.社交浸润,混龄游戏中的垂直互动
混龄游戏中的垂直互动,并非简单地将不同年龄幼儿进行物理混合,而是通过科学设计的“自主社交生态场”,促使3—6岁儿童在无干预状态下形成自然互动网络,实现经验传递、情感联结与认知共建。如:通过“大带小”机制促进社会性发展,大班儿童担任“安全督导员”,指导小班同伴完成攀岩任务,强化责任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引导儿童自主协商游戏规则,通过投票决定“运输队”物资分配方案,培养民主决策能力。
双轨课程模式
自主混龄与精准指导有机结合
1.上午混龄自主游戏,自然场域中的生成性学习
上午混龄自主游戏并非简单的“放养式活动”,而是将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划分为四大区域,每个区域内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各一个教学班,打破同班级和同年龄段幼儿的交往界限,组织3—6岁幼儿自主选择游戏主题、游戏同伴、游戏角色、游戏材料在大区域内共同游戏。从而扩大幼儿的接触面和选择面,使得幼儿能够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沟通交流,获得更为丰富的游戏支持。
2.下午分龄精准指导,基于动作发展量表的科学干预
基于上午混龄游戏的状态观察,对标各年龄段幼儿动作发展量表,分龄设计下午的体育活动,如:小班以拟人化情境设计游戏,通过“小熊采蜜”情境,引导幼儿完成钻爬蜂巢隧道(锻炼四肢协调)、搬运花粉袋(强化抓握力)等任务;中班以竞争—合作的双模机制,设计“动物运输队”游戏,在引导幼儿掌握负重走、曲线跑、协作搬运等复合动作的过程中,通过角色分工(如“领队”“运输员”“后勤”)培养团队协作与领导力;大班主推工程挑战,开展“搭建彩虹桥”项目,儿童需合作搬运积木、设计承重结构,在搬运泡沫砖时锻炼上肢力量(健康体适能),平衡木行走则提升协调性(技能体适能),同时提升了团队协作与空间推理能力。
动态评估 让成长可视化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构建了体能发展、技能创新、情感态度三维评估体系。通过物联网手环采集运动数据,AI算法生成个性化运动处方。
1.儿童视角,运动心情日记的可视化分析
传统评价体系以教师观察与量化测试为核心,而“运动心情日记”系统,将儿童的情感体验、自我认知与体能发展深度融合。幼儿通过表情符号打卡墙自主记录运动体验,教师结合符号选择频次分析情绪波动规律。
2.教师视角,基于“恒毅力理论”的坚持度评估。
结合3—6岁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将幼儿运动的“坚持力”具象为可观察的“三阶四维”评估模型,将抗挫反应、任务持续性等指标具象化。比如,攀岩时主动尝试并指导同伴的记3分,自主克服困难并鼓励同伴的等级为4星;平衡木上摇晃时张开手臂保持平衡,全程专注的记2分,独立完成挑战无需干预的为3星;运球失误后经鼓励继续游戏记1分,需要语言提示后继续为2星;搭建积木倒塌后离开活动区记0分,放弃或转移注意力为1星。
3.家长视角,家园数据联动机制
我园以幼儿体适能微课资源包为蓝本,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身体发育特点与运动能力水平,录制了适配各年龄段的亲子体适能运动微课,存储于物联网平台智能系统之中,同步推送给家长。家长和幼儿根据自身的喜好、运动需求,随时随地灵活选择和学习,通过“智慧校园”小程序上传亲子活动视频,建立家园数据联动机制,教师则针对情绪异常幼儿实施个性化干预。
在体适能课程的构建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当运动遇上游戏,当传统邂逅科技,幼儿园就能变身最生动的成长课堂。这种“玩中学、动中育”的模式,为幼儿体育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欢声笑语中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青岛市城阳区桃源居幼儿园;本文系山东省教育教学“十四五”研究课题《体教融合视域下幼儿园体适能课程的构建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3YB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