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创新劳动教育

“劳动+”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

2025-06-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孙霞 朱庆姝

  “五一”期间,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用创新的教育实践,让劳动教育与非遗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同学们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工匠精神,在动手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在劳动中收获成长。
  近年来,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梳理劳动教育的目标任务,优化顶层设计,构建起“劳动+”课程体系,开发了“生活素养、多元体验、传承创新”三大课程群,赋予劳动教育丰富内涵,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创设场域,
优化劳动基地链

  多样生活劳动场域,让生活成为劳动的沃土。学校倡导“劳动就是生活,生活必有劳动”的理念。充分发掘学生生活的全域空间,广泛开展劳动教育。统筹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劳动空间,实现全域空间劳动教育课程化。
  学校打造一系列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了“三馆二园三坊”(中医药馆、科技馆、创客中心,班级种植园、蔬菜大棚种植园,美术工作坊、电脑维修坊、中医药工作坊)的校园劳动场域。大力推动场馆建设与劳动课程的开发研究融合,依托中医药馆、科技馆、创客中心等,开发中医药种植、中医药手工制作、3D模型制作等多门体验课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
  开展“农农春意 生态之约”校园农博会,“变废为宝 创意无限”劳动创新大赛等活动,将劳动教育与品德教育、传统文化、节能环保教育深度融合。
  创设家庭生活劳动场域,让家庭成为劳动的主阵地。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家长意见创造性地制定了一套递进式的家庭劳动教育手册。
  拓宽校外劳动渠道,创设更为丰富的“校—社”劳动体验空间。带领学生到济宁医学院本草园、水利学院都江堰水利工程、大洼社区、董家滩社区等20多个校外劳动体验场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社会劳动服务意识,增强责任感。
  开放式的劳动场域,既是学生课间放松的乐园,更是劳动实践的最佳课堂。
紧扣素养,
创建特色劳动课程群

  整合重构,优化“劳动+X”课程体系。“劳动+X”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基础上,结合校园劳动场所及资源设计开发的校本课程,围绕种植、维修、手工制作等,将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技能、传统文化与习俗等进行优化设计,增强劳动的趣味性和体验感。
  延展载体,夯实“劳动+X”实施阵地。学校创新开展“劳动+学科”“劳动+社团”“劳动+活动”等多样化实施载体,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社团活动、德育活动相整合,延展课程形式,优化学生劳动清单,促进劳动教育的多样化建设。音乐课上用歌曲歌颂劳动,美术课上用画笔美化下水道井盖,科学课上观察大蒜生长轨迹,语文课上品味劳动模范精神,信息技术课上制作无人飞机等。通过学科整合的方式对劳动教育资源进行重组,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打通课堂、种植的界限,既有“学科内统整”,又有“跨学科统整”,既有“学科与活动统整”,又有“校内与校外统整”等。
  以劳动课程为基础,以丰富的劳动活动为载体,创设“劳动+X”活动品牌,在有趣的劳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养成劳动习惯。一周:每学期设立劳动教育周,学生完成“清洗类、洗刷类、烹饪类”家庭劳动清单中的劳动实践任务,并完成任务表;一赛:学校每学期举行劳动技能大赛,围绕日常家务劳动开展,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们要分别挑战不同项目;一行动:学校结合寒暑假实践作业,组织开展特色活动,引领学生深入社区,增强社会责任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优化评价,
增强以劳育人持久力

  学校通过“过程+阶段”树典型评价模式,如月评“劳动小标兵”、季评“劳动小能手”、年评“劳动小模范”,将过程性评价、素养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个层面相结合,以激励学生持续热爱劳动,提升劳动素养。
  过程性评价:学生在劳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借助劳动清单、劳动任务单、劳动档案袋等收集劳动成果,坚持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同时辅以家长、老师的评价,促使学生得到劳动能力和素养的综合提升。
  终结性评价:每学年举办劳动教育课程学习成果展示评价活动、劳动周、劳动技能大赛,以及各类实践基地劳动,结合劳动成长手册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分别授予学生相应劳动荣誉称号。
  □ 本报通讯员 孙霞 朱庆姝

  “五一”期间,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用创新的教育实践,让劳动教育与非遗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同学们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工匠精神,在动手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在劳动中收获成长。
  近年来,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梳理劳动教育的目标任务,优化顶层设计,构建起“劳动+”课程体系,开发了“生活素养、多元体验、传承创新”三大课程群,赋予劳动教育丰富内涵,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创设场域,
优化劳动基地链

  多样生活劳动场域,让生活成为劳动的沃土。学校倡导“劳动就是生活,生活必有劳动”的理念。充分发掘学生生活的全域空间,广泛开展劳动教育。统筹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劳动空间,实现全域空间劳动教育课程化。
  学校打造一系列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了“三馆二园三坊”(中医药馆、科技馆、创客中心,班级种植园、蔬菜大棚种植园,美术工作坊、电脑维修坊、中医药工作坊)的校园劳动场域。大力推动场馆建设与劳动课程的开发研究融合,依托中医药馆、科技馆、创客中心等,开发中医药种植、中医药手工制作、3D模型制作等多门体验课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
  开展“农农春意 生态之约”校园农博会,“变废为宝 创意无限”劳动创新大赛等活动,将劳动教育与品德教育、传统文化、节能环保教育深度融合。
  创设家庭生活劳动场域,让家庭成为劳动的主阵地。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家长意见创造性地制定了一套递进式的家庭劳动教育手册。
  拓宽校外劳动渠道,创设更为丰富的“校—社”劳动体验空间。带领学生到济宁医学院本草园、水利学院都江堰水利工程、大洼社区、董家滩社区等20多个校外劳动体验场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社会劳动服务意识,增强责任感。
  开放式的劳动场域,既是学生课间放松的乐园,更是劳动实践的最佳课堂。
紧扣素养,
创建特色劳动课程群

  整合重构,优化“劳动+X”课程体系。“劳动+X”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基础上,结合校园劳动场所及资源设计开发的校本课程,围绕种植、维修、手工制作等,将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技能、传统文化与习俗等进行优化设计,增强劳动的趣味性和体验感。
  延展载体,夯实“劳动+X”实施阵地。学校创新开展“劳动+学科”“劳动+社团”“劳动+活动”等多样化实施载体,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社团活动、德育活动相整合,延展课程形式,优化学生劳动清单,促进劳动教育的多样化建设。音乐课上用歌曲歌颂劳动,美术课上用画笔美化下水道井盖,科学课上观察大蒜生长轨迹,语文课上品味劳动模范精神,信息技术课上制作无人飞机等。通过学科整合的方式对劳动教育资源进行重组,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打通课堂、种植的界限,既有“学科内统整”,又有“跨学科统整”,既有“学科与活动统整”,又有“校内与校外统整”等。
  以劳动课程为基础,以丰富的劳动活动为载体,创设“劳动+X”活动品牌,在有趣的劳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养成劳动习惯。一周:每学期设立劳动教育周,学生完成“清洗类、洗刷类、烹饪类”家庭劳动清单中的劳动实践任务,并完成任务表;一赛:学校每学期举行劳动技能大赛,围绕日常家务劳动开展,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们要分别挑战不同项目;一行动:学校结合寒暑假实践作业,组织开展特色活动,引领学生深入社区,增强社会责任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优化评价,
增强以劳育人持久力

  学校通过“过程+阶段”树典型评价模式,如月评“劳动小标兵”、季评“劳动小能手”、年评“劳动小模范”,将过程性评价、素养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个层面相结合,以激励学生持续热爱劳动,提升劳动素养。
  过程性评价:学生在劳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借助劳动清单、劳动任务单、劳动档案袋等收集劳动成果,坚持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同时辅以家长、老师的评价,促使学生得到劳动能力和素养的综合提升。
  终结性评价:每学年举办劳动教育课程学习成果展示评价活动、劳动周、劳动技能大赛,以及各类实践基地劳动,结合劳动成长手册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分别授予学生相应劳动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