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政课教师个人研究型备课“六字诀”

2025-06-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刘延斌
  
  研究教材是所有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基点,正如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所说:千法万法,读懂教材是妙法。但在日常教学中,吃不透教材却是当前不少初中青年思政课教师的硬伤。本文将围绕“读、做、编、画、筛、写”六字诀,探讨教师精准研究教材、挖掘吃透教材的方法。
  “读”中精研目标明。读包括读课标、读教材和读教学参考。读课标是研究教材的第一步,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基本理念,更要明确课程总目标、阶段目标、实施建议。只有这样,备课时才能找到本课时在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中大致的教学坐标,才可能有针对性地研究课时教学内容,准确定位课时教学目标。第二步是读教材,包括通读和精读。通读的目的在于弄清所读单元章节的概要及前后章节的内在联系,知道教材的基本内容,即我们常说的“是什么”的问题。在通读的过程中,需特别注意教材的导语、框题、小结或关键语句。精读要读得慢而透彻,力求明确重难点、抓住关键。对所读章节课时中涉及的概念、原理、关键语句,尤其是教材中列举到的名言警句、优秀传统文化等,要反复推敲、仔细论证,读出自己的理解。同时思考面对不同层次学生、不同层次问题,怎样进行针对性教学的问题。第三步,读教学参考。对照教参思考、补充、矫正、完善,内察自己读教材中的得与失,参考教学建议和素材,为下一步研究教材做铺垫。
  以上先读课标、后读教材、最后读教参的顺序不能乱了。如先看教学参考书后看教材或对照着参考书读教材,参考书会先入为主,教师容易缺少自主思考。笔者主张阅读教材前不查看参考书,以学生的身份阅读,设身处地感受和体验,以发现课堂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做到精准施教。
  “做”中研读精准教。做指的是做习题,是精研教材的第二步,通过做题发现薄弱环节和问题,从而进一步精准施教。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章节的内容变成相对独立的问题,先把教材内容习题化,然后作答。设计问题时,可根据同一内容设计不同题型,也可用不同题型考查不同内容。
  考虑到设计问题的时间因素,可以直接做与教材配套的同步教辅。根据做题状况,结合读教材时发现的问题,筛选出课堂训练用题,进行针对性训练,避免课堂上大水漫灌式的满堂练,能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帮助解决教学难点。另外,还可以做中考真题,课堂教学直接连线中考,体验对教材知识的深度理解、巧妙转化,掌握做题方法和技巧,深化对教材重点知识的理解。
  做中研读教材,充分发挥试题的教学评价功能,通过评价来提升教学精细化、规范化水平。借助做题过程发现的问题,有的放矢精准施教,让评价前置助推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
  “编”中精研梳内容。编指的是编写提纲。在读和做的基础上,尝试编写教材的中心内容和提纲,这是吃透教材的重要一环。编的目的是梳理教材内容,加深教材印象。第一步,背编。不能参考教材和教参,而是凭借自己“读、做”后对教材的理解记忆编写。第二步,明编。对照教材内容和教学参考书,对背编提纲进行补充和修改。第三步,复述。按自己编写的提纲,复述所读教材章节的全部内容,力求把其中的主要内容表述出来。
  在编中研究教材,是不少老师容易缺失的一步。要尝试编写,勿嫌冗长,日积月累,解读教材的水平定会有大的提升。
  “画”中精研清思路。画指的是画板书设计、知识树或思维导图,目的在于帮助老师在编制提纲的基础上,通过可视化方式进一步厘清教材内容、梳理教学思路,解决知识混乱、重难点不清、思路模糊、板书设计低效等问题。
  画板书设计,先要确定本课关键词,依托关键词理出教材知识的逻辑线索、层级关系,再围绕目标、学情勾画确认教学重难点,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发挥板书设计在教学中的画龙点睛作用。画知识树或思维导图,是把本节课教材的核心内容,按照知识点之间内在、深层的逻辑关系,全方位勾画出来。在绘制过程中,弥补可能遗漏的知识点,纠正教材知识结构错位或逻辑性不强的偏差,以此更全面更系统地挖掘教材,加深理解、把握知识、厘清思路。
  “筛”中精研破难点。筛指的是筛选适合本课时教材内容、学情的素材,在选择中深化重难点知识理解。素材是情境的核心构件,情境是知识的载体,重难点知识只有融入情境之中,方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才易于被学生理解。在海量的资源中选取经典素材是有章可循的。首先,根据教材中的重难点初步设定选材范围,或采用文本、图片、视频材料,或选取名人伟人事迹、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其次,选择时要针对初选的素材不停追问,其内容是否适合学情、有助于教学?其形式是否是最优选择、最佳方案?不断重复审视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在对素材的对比取舍中深化重难点知识理解。最后,从中遴选出最适合的。
  筛素材,重点从学习强国、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人民网等主流媒体中遴选,以此保证素材的权威性、体现正能量。
  “写”中精研熟生巧。写指的是书写教案或教学设计,是研究教材的最后一步。书写教案的过程,是梳理自己课堂教学思路的过程,也是预演课堂教学流程再次熟悉教材的过程。从导入新课到情境创设,从自主学习到合作交流,从点拨引导到讨论分享,从课堂演练到知识小结,从拓展提升到板书设计,在书写中既能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查验对难点知识的解决,又能厘清知识脉络,深化对教材的理解,还能质疑、补漏、查缺。所以,教案书写规范化是教材研究的必然、应然,是正道、常态,老师一定要在规范书写中精研教材。
  总之,面对课堂教学的“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青年思政课教师都可尝试“读、做、编、画、筛、写”六字诀,对教材深入研究,在实践中潜心思考,用思考推进实践,以此呈现课堂教学的万千精彩。
  (作者单位:博山区源泉镇中心学校)
  □刘延斌
  
  研究教材是所有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基点,正如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所说:千法万法,读懂教材是妙法。但在日常教学中,吃不透教材却是当前不少初中青年思政课教师的硬伤。本文将围绕“读、做、编、画、筛、写”六字诀,探讨教师精准研究教材、挖掘吃透教材的方法。
  “读”中精研目标明。读包括读课标、读教材和读教学参考。读课标是研究教材的第一步,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基本理念,更要明确课程总目标、阶段目标、实施建议。只有这样,备课时才能找到本课时在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中大致的教学坐标,才可能有针对性地研究课时教学内容,准确定位课时教学目标。第二步是读教材,包括通读和精读。通读的目的在于弄清所读单元章节的概要及前后章节的内在联系,知道教材的基本内容,即我们常说的“是什么”的问题。在通读的过程中,需特别注意教材的导语、框题、小结或关键语句。精读要读得慢而透彻,力求明确重难点、抓住关键。对所读章节课时中涉及的概念、原理、关键语句,尤其是教材中列举到的名言警句、优秀传统文化等,要反复推敲、仔细论证,读出自己的理解。同时思考面对不同层次学生、不同层次问题,怎样进行针对性教学的问题。第三步,读教学参考。对照教参思考、补充、矫正、完善,内察自己读教材中的得与失,参考教学建议和素材,为下一步研究教材做铺垫。
  以上先读课标、后读教材、最后读教参的顺序不能乱了。如先看教学参考书后看教材或对照着参考书读教材,参考书会先入为主,教师容易缺少自主思考。笔者主张阅读教材前不查看参考书,以学生的身份阅读,设身处地感受和体验,以发现课堂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做到精准施教。
  “做”中研读精准教。做指的是做习题,是精研教材的第二步,通过做题发现薄弱环节和问题,从而进一步精准施教。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章节的内容变成相对独立的问题,先把教材内容习题化,然后作答。设计问题时,可根据同一内容设计不同题型,也可用不同题型考查不同内容。
  考虑到设计问题的时间因素,可以直接做与教材配套的同步教辅。根据做题状况,结合读教材时发现的问题,筛选出课堂训练用题,进行针对性训练,避免课堂上大水漫灌式的满堂练,能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帮助解决教学难点。另外,还可以做中考真题,课堂教学直接连线中考,体验对教材知识的深度理解、巧妙转化,掌握做题方法和技巧,深化对教材重点知识的理解。
  做中研读教材,充分发挥试题的教学评价功能,通过评价来提升教学精细化、规范化水平。借助做题过程发现的问题,有的放矢精准施教,让评价前置助推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
  “编”中精研梳内容。编指的是编写提纲。在读和做的基础上,尝试编写教材的中心内容和提纲,这是吃透教材的重要一环。编的目的是梳理教材内容,加深教材印象。第一步,背编。不能参考教材和教参,而是凭借自己“读、做”后对教材的理解记忆编写。第二步,明编。对照教材内容和教学参考书,对背编提纲进行补充和修改。第三步,复述。按自己编写的提纲,复述所读教材章节的全部内容,力求把其中的主要内容表述出来。
  在编中研究教材,是不少老师容易缺失的一步。要尝试编写,勿嫌冗长,日积月累,解读教材的水平定会有大的提升。
  “画”中精研清思路。画指的是画板书设计、知识树或思维导图,目的在于帮助老师在编制提纲的基础上,通过可视化方式进一步厘清教材内容、梳理教学思路,解决知识混乱、重难点不清、思路模糊、板书设计低效等问题。
  画板书设计,先要确定本课关键词,依托关键词理出教材知识的逻辑线索、层级关系,再围绕目标、学情勾画确认教学重难点,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发挥板书设计在教学中的画龙点睛作用。画知识树或思维导图,是把本节课教材的核心内容,按照知识点之间内在、深层的逻辑关系,全方位勾画出来。在绘制过程中,弥补可能遗漏的知识点,纠正教材知识结构错位或逻辑性不强的偏差,以此更全面更系统地挖掘教材,加深理解、把握知识、厘清思路。
  “筛”中精研破难点。筛指的是筛选适合本课时教材内容、学情的素材,在选择中深化重难点知识理解。素材是情境的核心构件,情境是知识的载体,重难点知识只有融入情境之中,方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才易于被学生理解。在海量的资源中选取经典素材是有章可循的。首先,根据教材中的重难点初步设定选材范围,或采用文本、图片、视频材料,或选取名人伟人事迹、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其次,选择时要针对初选的素材不停追问,其内容是否适合学情、有助于教学?其形式是否是最优选择、最佳方案?不断重复审视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在对素材的对比取舍中深化重难点知识理解。最后,从中遴选出最适合的。
  筛素材,重点从学习强国、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人民网等主流媒体中遴选,以此保证素材的权威性、体现正能量。
  “写”中精研熟生巧。写指的是书写教案或教学设计,是研究教材的最后一步。书写教案的过程,是梳理自己课堂教学思路的过程,也是预演课堂教学流程再次熟悉教材的过程。从导入新课到情境创设,从自主学习到合作交流,从点拨引导到讨论分享,从课堂演练到知识小结,从拓展提升到板书设计,在书写中既能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查验对难点知识的解决,又能厘清知识脉络,深化对教材的理解,还能质疑、补漏、查缺。所以,教案书写规范化是教材研究的必然、应然,是正道、常态,老师一定要在规范书写中精研教材。
  总之,面对课堂教学的“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青年思政课教师都可尝试“读、做、编、画、筛、写”六字诀,对教材深入研究,在实践中潜心思考,用思考推进实践,以此呈现课堂教学的万千精彩。
  (作者单位:博山区源泉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