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书影

“会心”处见文心

2025-04-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钟 倩
  我很喜欢汪曾祺的《鉴赏家》,画家季陶民与水果小贩叶三的交往,每个阶段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贵在“赏味”。季陶民的画风善留白,“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其画如人,干净纯粹。我最心仪的是叶三的评画,譬如“紫藤里有风”“小老鼠上灯台”,让人极易联想到《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描述,尽管他们的身份悬殊较大,却不影响“知音”的精神互照。当然,小说里蕴藉汪曾祺的“化境”,即艺术生活化、生活审美化,也从侧面流转出汪老“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深情呼告。
  读臧文涛新书《会心集》(山东画报出版社),这不啻一本好玩又风雅的文艺“鉴赏集”,但又不局限于艺术鉴赏,还有世道人心。他自称“大杂烩”,的确这本书内容较杂,涵盖六个互为关联的章节,“自搔短鬓秋风里”“谁种幽花细雨边”“万人丛中一握手”“一生襟抱向谁开”“风流旧仰先贤传”“明朝有意抱琴来”,每个章节的联句承上启下、风雅妙合,足以可见“杂”中错综有序,捭阖有力,愈“杂”方显眼界深阔,徐徐展开一幅斑斓多姿又生趣盎然的“清明上河图”。
  从前往后翻是“会心一笑”,自后向前看是“文心”峥嵘——集媒体人、策展人、美术评论家于一身的身份,本来就够“斜杠”,由“会心”到“文心”,看似是他在赏画、论书、品人生,实际上是向内深度求索,观照自我心灵。因此,所有外在的“评”与“赏”,都是灵魂的镜鉴,折射出的光洞察生命,烛照人性。
  与文涛哥认识那会儿,我的文学创作刚起步。转眼十六七年过去了,从杆石桥到腊山河,从纸质投稿到电子阅读,有太多意想不到的变化,但始终没变的是读与写的挚爱。我每天看书读报,读报习惯从后往前翻,他的专栏《七日乱弹》“麻辣味”十足,后来的《艺周刊》“文艺范”浓郁,书画鉴赏我属“门外汉”,但他的前言、侧记、简评等,读起来有味道、力道、正道。能够切身感受到,从“文娱”到“文艺”的转身,虽一字之差,却是需要定力与学养,需要葆有静气与清气。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文心”依旧丰盈与葳蕤,既有平实的坚守,又不失灼灼锋芒。
  我留心到,书中有两个高频词:“自洽”与“少年感”,他说的是身边的艺术家,也是自己持守的价值观:“与其好高骛远,不如在身边找到乐趣,只要活得自洽,处处都是能安顿内心的桃源。”换句话说,看画、品书、做展,艺术媒介不同而已,异曲同工之处在于“化境”,画格、书格,皆是人格的外显。会心不远,却知音难求。他就像舞剧《只此青绿》中的展卷人,替观众看“第一眼”,肩负传承文化薪火的使命。
  最是“会心”处见“文心”,文心是初心,是人心,是襟抱,何尝不是我们腕底汩汩流淌的那一个“情”字呢?至情至性也,谓文心。书中的文章驳杂,或精悍短小或娓娓道来,无论各路名家的花鸟画、人物画、水墨画,还是独具匠心的扇面画,他在对传统的回溯与对话中,理性客观把脉文艺生态,找到精神世界一剂“清凉帖”。譬如“捧得过高,总会有风险”“要多思考,给作品装上一个灵魂”“除了吹捧,就是泄愤,唯独缺少正常的、针对文本的建设性批评”,还有“大浪淘沙,留下的一定是去掉杂质之后最纯的东西”……
  令我过目不忘的是两处鞭辟入里的比喻。一处是“艺术不是规规矩矩地排排坐吃果果,不需要人云亦云,而需要‘独持偏见,一意孤行’,需要‘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需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人的精神症候群乃是太热闹、太功利,孤独得不够、诸多不耐烦;另一处是把艺术家比作奥运冠军,起初穿着“鲨鱼皮”泳衣,目的奔着获奖而去,慢慢地,变成花样游泳选手后变着法子讨好市场。再后来,功成名就后开始脱掉泳衣,在艺术之河里来一个潇洒的狗刨,不禁感叹,重归自由的感觉真好!这正是“返璞归真”的精髓要义,也是文艺发展的灵魂命脉:回归本真,回归自然。
  书中有鉴赏,有心得,有批判,还有发人深思的“梨枣之问”——“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一味因循古人,如何浇当代人块垒?”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读书不辍”,这是做学问的基本功。他如是写道:没有创新的传承,最牛也不过是“克隆”。没有传承的创新,恐怕只能算“转基因”。我们经常说要守正创新,并非因循守旧,而是打牢传统的精神底子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旁逸斜出“野心”,“大张旗鼓”创新。小说家计文君在《曹雪芹的遗产》中打过一个比方:“那些被我们视为《红楼梦》小说艺术继承者的现当代小说,事实上却是红楼梦的‘不肖子’,这不是一个价值判断,而是指出一个事实,对于小说来说,原本就该‘不肖’,‘不肖’才会有新的可能性,陈陈相因意味着小说的死亡。”可以“不肖”,但绝不能“败家”,我想,这与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近几年我对双年展、艺术展、小众个画展颇感兴趣,书中关于孙甘露《千里江山图》的批评、济南国际双年展的思考,李苦禅武术与绘画、柳子谷、关友声、于希宁、黑伯龙等济南艺术家不同角度的解读与品鉴,都令我情感共鸣和心理共振。文学家木心说过:“至于我自己,我仍然遵循福楼拜的忠告:呈现艺术,退隐艺术家。”看到作品背后有血有肉的大写的“人”,才是最动人的品鉴。
  甲辰年冬月去开会,散会时从大楼里出来,寒风直灌脖颈,猛然想起一幕场景:十多年前那个冬天,他带我去看话剧,我裹得严严实实,从小剧场里出来,披着白蒙蒙的月光,就像走在雪地里,心里清亮如许。或许,“文心”一旦播种,就会衍生无限可能。生命与生命之间的遇合,似乎才刚刚开始呢。
□ 钟 倩
  我很喜欢汪曾祺的《鉴赏家》,画家季陶民与水果小贩叶三的交往,每个阶段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贵在“赏味”。季陶民的画风善留白,“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其画如人,干净纯粹。我最心仪的是叶三的评画,譬如“紫藤里有风”“小老鼠上灯台”,让人极易联想到《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描述,尽管他们的身份悬殊较大,却不影响“知音”的精神互照。当然,小说里蕴藉汪曾祺的“化境”,即艺术生活化、生活审美化,也从侧面流转出汪老“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深情呼告。
  读臧文涛新书《会心集》(山东画报出版社),这不啻一本好玩又风雅的文艺“鉴赏集”,但又不局限于艺术鉴赏,还有世道人心。他自称“大杂烩”,的确这本书内容较杂,涵盖六个互为关联的章节,“自搔短鬓秋风里”“谁种幽花细雨边”“万人丛中一握手”“一生襟抱向谁开”“风流旧仰先贤传”“明朝有意抱琴来”,每个章节的联句承上启下、风雅妙合,足以可见“杂”中错综有序,捭阖有力,愈“杂”方显眼界深阔,徐徐展开一幅斑斓多姿又生趣盎然的“清明上河图”。
  从前往后翻是“会心一笑”,自后向前看是“文心”峥嵘——集媒体人、策展人、美术评论家于一身的身份,本来就够“斜杠”,由“会心”到“文心”,看似是他在赏画、论书、品人生,实际上是向内深度求索,观照自我心灵。因此,所有外在的“评”与“赏”,都是灵魂的镜鉴,折射出的光洞察生命,烛照人性。
  与文涛哥认识那会儿,我的文学创作刚起步。转眼十六七年过去了,从杆石桥到腊山河,从纸质投稿到电子阅读,有太多意想不到的变化,但始终没变的是读与写的挚爱。我每天看书读报,读报习惯从后往前翻,他的专栏《七日乱弹》“麻辣味”十足,后来的《艺周刊》“文艺范”浓郁,书画鉴赏我属“门外汉”,但他的前言、侧记、简评等,读起来有味道、力道、正道。能够切身感受到,从“文娱”到“文艺”的转身,虽一字之差,却是需要定力与学养,需要葆有静气与清气。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文心”依旧丰盈与葳蕤,既有平实的坚守,又不失灼灼锋芒。
  我留心到,书中有两个高频词:“自洽”与“少年感”,他说的是身边的艺术家,也是自己持守的价值观:“与其好高骛远,不如在身边找到乐趣,只要活得自洽,处处都是能安顿内心的桃源。”换句话说,看画、品书、做展,艺术媒介不同而已,异曲同工之处在于“化境”,画格、书格,皆是人格的外显。会心不远,却知音难求。他就像舞剧《只此青绿》中的展卷人,替观众看“第一眼”,肩负传承文化薪火的使命。
  最是“会心”处见“文心”,文心是初心,是人心,是襟抱,何尝不是我们腕底汩汩流淌的那一个“情”字呢?至情至性也,谓文心。书中的文章驳杂,或精悍短小或娓娓道来,无论各路名家的花鸟画、人物画、水墨画,还是独具匠心的扇面画,他在对传统的回溯与对话中,理性客观把脉文艺生态,找到精神世界一剂“清凉帖”。譬如“捧得过高,总会有风险”“要多思考,给作品装上一个灵魂”“除了吹捧,就是泄愤,唯独缺少正常的、针对文本的建设性批评”,还有“大浪淘沙,留下的一定是去掉杂质之后最纯的东西”……
  令我过目不忘的是两处鞭辟入里的比喻。一处是“艺术不是规规矩矩地排排坐吃果果,不需要人云亦云,而需要‘独持偏见,一意孤行’,需要‘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需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人的精神症候群乃是太热闹、太功利,孤独得不够、诸多不耐烦;另一处是把艺术家比作奥运冠军,起初穿着“鲨鱼皮”泳衣,目的奔着获奖而去,慢慢地,变成花样游泳选手后变着法子讨好市场。再后来,功成名就后开始脱掉泳衣,在艺术之河里来一个潇洒的狗刨,不禁感叹,重归自由的感觉真好!这正是“返璞归真”的精髓要义,也是文艺发展的灵魂命脉:回归本真,回归自然。
  书中有鉴赏,有心得,有批判,还有发人深思的“梨枣之问”——“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一味因循古人,如何浇当代人块垒?”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读书不辍”,这是做学问的基本功。他如是写道:没有创新的传承,最牛也不过是“克隆”。没有传承的创新,恐怕只能算“转基因”。我们经常说要守正创新,并非因循守旧,而是打牢传统的精神底子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旁逸斜出“野心”,“大张旗鼓”创新。小说家计文君在《曹雪芹的遗产》中打过一个比方:“那些被我们视为《红楼梦》小说艺术继承者的现当代小说,事实上却是红楼梦的‘不肖子’,这不是一个价值判断,而是指出一个事实,对于小说来说,原本就该‘不肖’,‘不肖’才会有新的可能性,陈陈相因意味着小说的死亡。”可以“不肖”,但绝不能“败家”,我想,这与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近几年我对双年展、艺术展、小众个画展颇感兴趣,书中关于孙甘露《千里江山图》的批评、济南国际双年展的思考,李苦禅武术与绘画、柳子谷、关友声、于希宁、黑伯龙等济南艺术家不同角度的解读与品鉴,都令我情感共鸣和心理共振。文学家木心说过:“至于我自己,我仍然遵循福楼拜的忠告:呈现艺术,退隐艺术家。”看到作品背后有血有肉的大写的“人”,才是最动人的品鉴。
  甲辰年冬月去开会,散会时从大楼里出来,寒风直灌脖颈,猛然想起一幕场景:十多年前那个冬天,他带我去看话剧,我裹得严严实实,从小剧场里出来,披着白蒙蒙的月光,就像走在雪地里,心里清亮如许。或许,“文心”一旦播种,就会衍生无限可能。生命与生命之间的遇合,似乎才刚刚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