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跋履

苹果树下

2025-04-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马 行
  刚下青临高速,天就下起雨来。雨水大,视线像毛玻璃一样模糊,沿着山谷七转八拐一个多小时,汽车进了沂源县石桥乡的关河屿村。再走,停在一座砖桥前。砖桥对面是一户人家,屋墙上的门牌号很醒目,“关河屿19号”,砖桥下面是哗哗的激流,是白色的浪花。小敏告诉我,这就是她的家。
  吃过午饭,小敏以及小敏的男友带着我去看奶奶。我问,奶奶住得远不?他俩说,不远,爬上对面的那个山头就到。半小时后,我们爬上山,走进一个院子,院子正中是一棵老苹果树。院子里积着雨水,地面湿滑。小敏喊了两声“奶奶”,西边的饭屋里走出一个老者,清瘦,小脚,个子足有一米七,腰背挺直,像年轻人一样。见到我们,她那个喜啊,脸上立即堆满了笑。我们跟着她进了饭屋,她弯下腰,往灶膛里填了一把柴,就给我们拿板凳。聊了一会,她说饭屋太窄小,就带我们去了她的正屋。正屋有两间,收拾得很干净,地面上摊晒着一些草叶。我以为这是奶奶采来的草药。小敏向我介绍说,那不是药,是树叶。我走近,拿起几片看了看,还真的是树叶。小敏说,这都是奶奶的粮食,都好几十年了,奶奶就以树叶、野草野菜、苹果为食。
  听小敏这么说,我很吃惊,这怎么可能啊。就在这时,我看见奶奶点了点头。奶奶说,她喜欢吃草叶。曾有不熟悉奶奶生活习惯的亲戚,给奶奶送来从城里买来的糕点鱼肉,奶奶一律不吃。就是集市上的蔬菜,奶奶也不吃,她不喜欢那些从塑料大棚里长出来的东西。她认为那样的食物不好,不健康。她只吃天生地长的杨树叶、苹果树叶、野菜、以及院子里的苹果。或许因为说到了苹果,奶奶从篮子里拿出苹果给我们吃。我接过一个拳头大小的,尝了一口,甜中带酸,十分清脆。奶奶见我们吃得高兴,她很开心地说,这苹果好吃。
  奶奶有两个儿子,一个在烟台的煤矿,另一个,也就是小敏的爸爸,在山下承包了三十亩苹果园。山下的儿子挣了钱,要奶奶去山下住,但奶奶不去,给奶奶零花钱,奶奶也很少要。一年到头,奶奶还花不了一百元钱。
  小敏拉着奶奶的胳膊说,奶奶很少下山,吃东西特别少。我好奇地问,奶奶做菜不用油?这时,奶奶笑着说,她不吃油,不吃植物油,也不吃猪油,她做草叶菜时,会放上几粒花生。她说花生里的油,就足够了。
  我很纳闷,这怎么行呢?这样的食物,怎能保证一个山里老人的健康?望着奶奶,我左看右看,奶奶都特别地有精神,脸上居然还有淡淡的光泽,根本不像九十多岁的老人。当奶奶告诉我,她几十年来,几乎没有生过病时,我的内心是感动,也是震撼。正是奶奶,让古老的健康理念,让素食,让简朴的生活,得以显现。
  吃过苹果,我们出了正屋,参观奶奶的院子。从院子往东,是一片苹果园,往东北是个山坳,山坳里有水,名为栗子园水库。正北是大山,山上有樱桃园,往西也是苹果园,往南是山谷和小河。奶奶说,这院子是老院子,抗日战争的时候,她就在这往着。那时,四周有土墙,人们在土墙上架了土炮、土枪。如今,土墙早就坍塌了,只剩下半米高的土墙根。就在奶奶的院子前,还有几户人家。小敏说,那都是像奶奶一样的老人,年轻人都到山下去了,只有老人不愿离开,还在山顶上。
  临走时,天已放晴,奶奶执意要送我们下山,我们不同意,小敏的男友把奶奶的篱笆门掩上。奶奶站在院子里向我们挥手。这时,但见一道明亮的阳光,打在奶奶身上。回头再望,站在阳光里的奶奶,是多么神奇,多么不可思议。
  奶奶,或许就是传说中的“老神仙”。
□ 马 行
  刚下青临高速,天就下起雨来。雨水大,视线像毛玻璃一样模糊,沿着山谷七转八拐一个多小时,汽车进了沂源县石桥乡的关河屿村。再走,停在一座砖桥前。砖桥对面是一户人家,屋墙上的门牌号很醒目,“关河屿19号”,砖桥下面是哗哗的激流,是白色的浪花。小敏告诉我,这就是她的家。
  吃过午饭,小敏以及小敏的男友带着我去看奶奶。我问,奶奶住得远不?他俩说,不远,爬上对面的那个山头就到。半小时后,我们爬上山,走进一个院子,院子正中是一棵老苹果树。院子里积着雨水,地面湿滑。小敏喊了两声“奶奶”,西边的饭屋里走出一个老者,清瘦,小脚,个子足有一米七,腰背挺直,像年轻人一样。见到我们,她那个喜啊,脸上立即堆满了笑。我们跟着她进了饭屋,她弯下腰,往灶膛里填了一把柴,就给我们拿板凳。聊了一会,她说饭屋太窄小,就带我们去了她的正屋。正屋有两间,收拾得很干净,地面上摊晒着一些草叶。我以为这是奶奶采来的草药。小敏向我介绍说,那不是药,是树叶。我走近,拿起几片看了看,还真的是树叶。小敏说,这都是奶奶的粮食,都好几十年了,奶奶就以树叶、野草野菜、苹果为食。
  听小敏这么说,我很吃惊,这怎么可能啊。就在这时,我看见奶奶点了点头。奶奶说,她喜欢吃草叶。曾有不熟悉奶奶生活习惯的亲戚,给奶奶送来从城里买来的糕点鱼肉,奶奶一律不吃。就是集市上的蔬菜,奶奶也不吃,她不喜欢那些从塑料大棚里长出来的东西。她认为那样的食物不好,不健康。她只吃天生地长的杨树叶、苹果树叶、野菜、以及院子里的苹果。或许因为说到了苹果,奶奶从篮子里拿出苹果给我们吃。我接过一个拳头大小的,尝了一口,甜中带酸,十分清脆。奶奶见我们吃得高兴,她很开心地说,这苹果好吃。
  奶奶有两个儿子,一个在烟台的煤矿,另一个,也就是小敏的爸爸,在山下承包了三十亩苹果园。山下的儿子挣了钱,要奶奶去山下住,但奶奶不去,给奶奶零花钱,奶奶也很少要。一年到头,奶奶还花不了一百元钱。
  小敏拉着奶奶的胳膊说,奶奶很少下山,吃东西特别少。我好奇地问,奶奶做菜不用油?这时,奶奶笑着说,她不吃油,不吃植物油,也不吃猪油,她做草叶菜时,会放上几粒花生。她说花生里的油,就足够了。
  我很纳闷,这怎么行呢?这样的食物,怎能保证一个山里老人的健康?望着奶奶,我左看右看,奶奶都特别地有精神,脸上居然还有淡淡的光泽,根本不像九十多岁的老人。当奶奶告诉我,她几十年来,几乎没有生过病时,我的内心是感动,也是震撼。正是奶奶,让古老的健康理念,让素食,让简朴的生活,得以显现。
  吃过苹果,我们出了正屋,参观奶奶的院子。从院子往东,是一片苹果园,往东北是个山坳,山坳里有水,名为栗子园水库。正北是大山,山上有樱桃园,往西也是苹果园,往南是山谷和小河。奶奶说,这院子是老院子,抗日战争的时候,她就在这往着。那时,四周有土墙,人们在土墙上架了土炮、土枪。如今,土墙早就坍塌了,只剩下半米高的土墙根。就在奶奶的院子前,还有几户人家。小敏说,那都是像奶奶一样的老人,年轻人都到山下去了,只有老人不愿离开,还在山顶上。
  临走时,天已放晴,奶奶执意要送我们下山,我们不同意,小敏的男友把奶奶的篱笆门掩上。奶奶站在院子里向我们挥手。这时,但见一道明亮的阳光,打在奶奶身上。回头再望,站在阳光里的奶奶,是多么神奇,多么不可思议。
  奶奶,或许就是传说中的“老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