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薮
“我对生活如此认真”
2025-04-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梁钦元
来了一句戏文
我的祖母黄靖贤1935年在邹平难产去世了,那时邹平县的生活条件以及医疗条件都是相当匮乏的,如果是在北京,祖母可能会受到很好的照顾和及时救治。
1942年,祖父梁漱溟在桂林和我的继祖母(陈树棻女士)举办结婚典礼。主持人是李济深先生。婚礼上大家也像现在一样,鼓动着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祖父竟然端起身架,一个亮相,“咿咿呀呀”有板有眼,有腔有调地清唱了一段京戏“黄天霸”。大家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一片叫好与喝彩,谁也没想到的是:他忽然就又来了一句戏文中的道白,朗声念白道:“我——去——也!”旋即一个转身,模仿戏台上的动作“甩了个水袖”,牵着新娘子(我的继祖母)的手——先踱着方步又是一串碎步欢快地出门去了。这引来满堂的喝彩声和一片更热烈的欢笑,婚礼到此结束。
这个事儿本身就很有喜感,当时,祖父给我讲这个婚礼时,他也是情不自禁,满脸笑意,让在一旁认真聆听的我也忍不住笑出声来。大家看看他平常照片,都觉得他看上去噘着嘴,很严肃,竟然还“油”(幽)了一默!可见他是活在自己当下,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乐”的,是顺着自己心意自然地一个流露。
顺着人性的路
梁漱溟先生最初认为:顺着功利主义的人生思想,自然带来了一种对人类心理的看法。那即是看人们的行动都是有意识的,都是趋利避害的,去苦就乐的。西方经济学家从“欲望”出发以讲经济学,提倡“开明的利己心”,皆本于此。以此眼光,抱此见解,去看世间人们的活动行事,确实也很说得通,解释得过去。既然处处通得过,于是就相信人类果真是这样的了。——此即我对人类心理最初的一种认识。
但是后来,梁漱溟先生又读到孔儒,他说:“就感染一种冲和、恬淡、欣乐情味,顿然忘苦,亦忘欲望。当然亦就忘了出世(一心曾想出家的念头),于是我看出来儒家正是从其认识人性而走顺着人性的路,总求其自然调畅,避免任何矫揉造作。”
如此认真地生活
梁漱溟先生说过一句话:我对生活如此认真。这句话引发我们深思——在对待生活、教育乃至人际关系时,如何平衡理智与理性的关系。
理智源于客观物理规律,是冷冰冰的事实判断,而理性则是遵循科学规律的同时,注入了温暖的人文关怀。我们教育孩子,喜欢拿手指指着孩子或者直接去阻止他,说:“你不能老玩手机,你不能这么近距离看书,你必须得听我的,不然你的眼睛就坏掉了。”这样的做法看似“理智”,却忽视了最重要的“理性”维度——人文关怀。你没有在意他看书的那种兴奋、快乐的投入感和陶醉的样子。孩子首先感受的就是快乐和幸福感被你打乱打断了,在那个瞬间,他就很痛苦(他才不管眼睛和书的间距以及眼睛的好坏),然后,他马上给你的就是一堆情绪的反应:噘着嘴、翻白眼、扭过头去……你没有关注到他的精神层面,你没有体会到他在当下的内心需求和精神需要。
人的情感是丰富的,当对方沉浸在亢奋的情绪、自我的情感中,你却只是跟他一味地讲“要理智”,大讲什么“科学道理……如此”或是“法律规定……又如何……”那是很难说服他的。
你讲得进去的时候,一定是他冷静的时候、心平气和的时候,他的心安下来定下来的时候。
这个世界会好吗
1918年11月7日,我的曾祖父(梁巨川先生)说要到积水潭彭翼仲先生家小住三五日。正要出门前,恰好遇到才从北大下班、正急匆匆进家门的儿子(我的祖父梁漱溟),他忽然若有所思地问道:“这个世界会好吗?”祖父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曾祖父说完便慢慢地走出了家门。他一到彭宅就紧闭门窗、彻夜奋笔疾书,他给亲朋写下了遗书,又给世界留下了《敬告世人书》,他呐喊着“国性不存,我生何用?”——曾祖父于10日投净业湖,将身殉道,永别人间。此时距他60岁生日尚有三日。曾祖父投湖前,他是住在彭宅的近旁一处他自购的小屋之内。彭翼仲先生回忆说,曾祖父投湖的前一晚,他看到那间小屋的灯火一直亮着,几近天明才熄灯。
你相信不相信世界是会“向好”的,这是对世界、对人生持“悲观还是乐观”的根本取向和关键心态。若不如此,其人生的“乐”恐怕就无从谈起。对世界是充满“好奇”的,对事情用一个总体乐观的、积极的态度,对生活对生命是热情的,便一定会得到“乐”。
来了一句戏文
我的祖母黄靖贤1935年在邹平难产去世了,那时邹平县的生活条件以及医疗条件都是相当匮乏的,如果是在北京,祖母可能会受到很好的照顾和及时救治。
1942年,祖父梁漱溟在桂林和我的继祖母(陈树棻女士)举办结婚典礼。主持人是李济深先生。婚礼上大家也像现在一样,鼓动着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祖父竟然端起身架,一个亮相,“咿咿呀呀”有板有眼,有腔有调地清唱了一段京戏“黄天霸”。大家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一片叫好与喝彩,谁也没想到的是:他忽然就又来了一句戏文中的道白,朗声念白道:“我——去——也!”旋即一个转身,模仿戏台上的动作“甩了个水袖”,牵着新娘子(我的继祖母)的手——先踱着方步又是一串碎步欢快地出门去了。这引来满堂的喝彩声和一片更热烈的欢笑,婚礼到此结束。
这个事儿本身就很有喜感,当时,祖父给我讲这个婚礼时,他也是情不自禁,满脸笑意,让在一旁认真聆听的我也忍不住笑出声来。大家看看他平常照片,都觉得他看上去噘着嘴,很严肃,竟然还“油”(幽)了一默!可见他是活在自己当下,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乐”的,是顺着自己心意自然地一个流露。
顺着人性的路
梁漱溟先生最初认为:顺着功利主义的人生思想,自然带来了一种对人类心理的看法。那即是看人们的行动都是有意识的,都是趋利避害的,去苦就乐的。西方经济学家从“欲望”出发以讲经济学,提倡“开明的利己心”,皆本于此。以此眼光,抱此见解,去看世间人们的活动行事,确实也很说得通,解释得过去。既然处处通得过,于是就相信人类果真是这样的了。——此即我对人类心理最初的一种认识。
但是后来,梁漱溟先生又读到孔儒,他说:“就感染一种冲和、恬淡、欣乐情味,顿然忘苦,亦忘欲望。当然亦就忘了出世(一心曾想出家的念头),于是我看出来儒家正是从其认识人性而走顺着人性的路,总求其自然调畅,避免任何矫揉造作。”
如此认真地生活
梁漱溟先生说过一句话:我对生活如此认真。这句话引发我们深思——在对待生活、教育乃至人际关系时,如何平衡理智与理性的关系。
理智源于客观物理规律,是冷冰冰的事实判断,而理性则是遵循科学规律的同时,注入了温暖的人文关怀。我们教育孩子,喜欢拿手指指着孩子或者直接去阻止他,说:“你不能老玩手机,你不能这么近距离看书,你必须得听我的,不然你的眼睛就坏掉了。”这样的做法看似“理智”,却忽视了最重要的“理性”维度——人文关怀。你没有在意他看书的那种兴奋、快乐的投入感和陶醉的样子。孩子首先感受的就是快乐和幸福感被你打乱打断了,在那个瞬间,他就很痛苦(他才不管眼睛和书的间距以及眼睛的好坏),然后,他马上给你的就是一堆情绪的反应:噘着嘴、翻白眼、扭过头去……你没有关注到他的精神层面,你没有体会到他在当下的内心需求和精神需要。
人的情感是丰富的,当对方沉浸在亢奋的情绪、自我的情感中,你却只是跟他一味地讲“要理智”,大讲什么“科学道理……如此”或是“法律规定……又如何……”那是很难说服他的。
你讲得进去的时候,一定是他冷静的时候、心平气和的时候,他的心安下来定下来的时候。
这个世界会好吗
1918年11月7日,我的曾祖父(梁巨川先生)说要到积水潭彭翼仲先生家小住三五日。正要出门前,恰好遇到才从北大下班、正急匆匆进家门的儿子(我的祖父梁漱溟),他忽然若有所思地问道:“这个世界会好吗?”祖父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曾祖父说完便慢慢地走出了家门。他一到彭宅就紧闭门窗、彻夜奋笔疾书,他给亲朋写下了遗书,又给世界留下了《敬告世人书》,他呐喊着“国性不存,我生何用?”——曾祖父于10日投净业湖,将身殉道,永别人间。此时距他60岁生日尚有三日。曾祖父投湖前,他是住在彭宅的近旁一处他自购的小屋之内。彭翼仲先生回忆说,曾祖父投湖的前一晚,他看到那间小屋的灯火一直亮着,几近天明才熄灯。
你相信不相信世界是会“向好”的,这是对世界、对人生持“悲观还是乐观”的根本取向和关键心态。若不如此,其人生的“乐”恐怕就无从谈起。对世界是充满“好奇”的,对事情用一个总体乐观的、积极的态度,对生活对生命是热情的,便一定会得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