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荟
簪花牡丹
2025-04-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黄凌霞
我从曹州牡丹园出来,一身芬芳地站在曹州书画院展厅,看明清古画展。看到一幅《东坡簪花图》,就停住了脚步,950年前,杭州的春色正是苏子瞻官服上的颜色,纯净而灿烂,那时的他,才36岁的盛年,就解嘲容颜老去,说自己“人老簪花”而不知羞,这是对青春逝去的感慨还是留恋?想问一下他。
我们能想象他那天的样子,赏花畅饮之后,带着醉意摇摇晃晃走回家,一呼一吸之间,一仄一弯之间,路旁的人们纷纷拉起帘子围观头上簪花、脸上泛着酒晕的他,是看一首酡红的词,还是一则粉红小品?这是何等有趣的场景。主角是他,簪花的苏子瞻。
牡丹在唐宋,产地主要是洛阳、汴梁,到了明清就是曹州了,就像苏子瞻所说“务为新奇以追逐时好者,不可胜纪”。我也是好新奇者,无论对知识还是风俗、自然、艺术乃至美衣美食,一个人是应该追求美的,无论灵魂还是身体。
二十多年前,我在菏泽师专中文系求学,讲授明清文学的是一位老先生,先生喜谈“聊斋”与“红楼”。先生是旧私塾底子,好吟诵,讲课半文半白,翻书就用小手指挑起,一种古雅令我等着迷。他的课我们听得懵懂,却依然佩服得紧,先生说蒲松龄者,山东淄川人也,少负才名,长而嗜奇闻逸事,曾在柳树下设免费茶摊招待南来北往的行人,条件是讲一则故事作为茶钱,到了晚上,这柳泉居士就于灯下记录白日听到的故事,那些鬼狐仙怪之事,成了《聊斋志异》一书。其中《葛巾》一篇,尤为脍炙人口,给菏泽人长脸,面子足有尺半。先生讲到此处,用手比画,一尺半,那脸得多长啊。
先生说,蒲松龄壮年曾游曹州,谷雨时节,见牡丹盛开,心甚爱之。闻有牡丹仙子葛巾、玉版,常于月下现身,与文人雅士谈诗论画。蒲松龄于是心发痒,就夜宿花下,冀得一遇,增加小说素材。
是夜,月明如昼,花影斑驳,花香袭人。天地空明,松龄独坐花间,忽闻环佩叮当,香气扑鼻。抬头见二女,一着紫衣,一着白衣,容貌绝世,飘飘然如仙。松龄知为花妖葛巾、玉版,毫无畏惧感,就起身施礼。二女含笑还礼,与松龄谈诗论画,语笑嫣然。
葛巾说:“闻君才高八斗,誉满齐鲁,今日曹州得见,果然名不虚传。”松龄谦曰:“不敢当,不敢当。”玉版笑曰:“君何必过谦,我等虽为花妖,亦慕人间才子。”松龄遂与二女畅谈,并且还问起崂山那里的牡丹,不觉东方既白。
临别,葛巾赠蒲松龄牡丹一朵,曰:“此花可助君文思,愿君笔下生花,传我曹州牡丹之美。”然后飘然而去。
老师讲台一说,我们就像听人说书,传奇故事,花妖与蒲公,都是天地毓秀的精英之物,他们曾在曹州一遇。
听完老师的介绍,就总爱翻过学校东墙,跨过刘庄的菜园去曹州牡丹园转悠。其时早春的冻土尚未松动,老花农赵伯已弓着脊背给牡丹“松绑”。赵伯是赵楼村人,家族从明朝就伺候牡丹,培育出诸多名品,赵伯常年裹着一件靛蓝粗布大褂,手背上裂的口子如牡丹老根,他左手的食指明显缺了半截。
我知道,在讲明清文学的老先生授课时,牡丹园里的赵伯正在侍弄牡丹。先生讲到蒲松龄夜遇葛巾那日,恰逢“青龙卧墨池”初绽芽苞,那上面凝着霜露,就像古代文学老师砚台里新磨的松烟墨。
牡丹很奇,冬天越冷,来年开得越好,“牡丹花要经三九天的冰碴子淬骨,若冬季温度高,或低温时间不足,牡丹可能仅长叶不开花。”赵伯说话时总爱朝着掌心呵气,看他用竹签挑开牡丹蘖芽,一芽一芽地分开,仿佛老郎中在针灸,赵伯枯瘦的手腕却稳得出奇,而且精准。
赵伯是牡丹园里的活传奇。他祖上在正德年间培育出“姚黄”名品,左手断指是救“曹州红”落下的,那年倒春寒,他用体温焐着嫁接处三天三夜,刀刃打滑削去左手的半截食指。后来这株曹州红牡丹开得娇艳,赵伯却说:“花比人韧,断指反倒让我悟了分蘖的秘密。”
就在那年暮春,我领父亲母亲入牡丹园游逛,母亲紧攥着我的袖口,不敢碰“青龙卧墨池”的花瓣,那可是极品,黑牡丹。赵伯突然从花丛中钻出来,靛蓝布褂沾满花粉,咧嘴笑了,缺牙的豁口漏着风,利落地掐断旁边的“姚黄”花茎递给父亲,“老兄弟,牡丹最懂疼人。”
那姚黄的花瓣尚带着赵伯的体温,父亲抬手簪在母亲鬓边,动作熟稔如三十年前,他们定亲那日,父亲正是这样将一把曾祖给父亲传家的簪子插在母亲乌发间。
父亲将牡丹别在母亲鬓边时,我分明看见母亲耳垂泛起少女般的绯红,当时母亲驼了半辈子的脊背突然挺直了,我趁机打趣道:“撒狗粮啊。”
风中,母亲耳后的姚黄轻颤,真如当年那个守着绣枕待嫁的姑娘。母亲陪嫁的嫁妆里有对牡丹枕,枕上金线绣着“同心”。那是母亲对爱的憧憬与渴望,一辈子遇到一个对的人多不容易。
那时母亲浑浊的眼珠里映着一朵牡丹,她是否想到了她和父亲定亲时候,那绣着牡丹的枕头突然明亮了呢。
赵伯抽着旱烟看我们笑闹:“牡丹最通人性,明朝有个痴书生,把相思血泪浇在花根上,后来那株牡丹开出了同心纹。”
在我们的文化里,牡丹代表富贵,最契合我们的畅想,富贵无极,花好月圆,这是数千年的盛世梦想,也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激情。
赵伯教我的那句农谚也在风里晃:“冬天冻死虎,来年牡丹出。”那些深埋的牡丹根,在零下十几度的黑甜乡里,默默拆解着春光的方程。寒冷啊,挫折啊,是自然和人生的必有,就像母亲枕着牡丹绣枕说的梦话:“花开那天,地底下全是冰凌的喀嚓喀嚓化的声音!”
今天又见母亲在翻那有点沧桑的牡丹枕,晨光中那枕头上的金线泛起涟漪:“牡丹会动呢。”她忽然指着枕面惊呼。我凑近细看,原是绣的牡丹处起球了,却蓦地让我想起我曾经写的诗:
激情燃烧什么/什么就是信仰//梦想唤醒什么/什么就蓬勃//女人原谅什么/什么就是真爱//真爱的力量无法言喻/就如一朵牡丹从唐朝穿越当下//我爱什么——在这真情的人间啊/什么就是我一生的追随
窗外,父亲又在埋牡丹根了。七十岁老人蹲踞的姿态,与二十年前花田里的赵伯叠成重影。
如今,我懂得了植物生长的艰难与谦逊,都在赵伯和父亲的身上呈现。前几年,听说赵伯过世那日正是寒露,牡丹园里飘着他惯抽的旱烟味儿,出殡时,村里的花农唱着《牡丹令》。花开过,父亲母亲在年轻时也曾灿烂过,现在的身量与那时比矮了许多,却更像牡丹,把根系在故乡扎得更深了,一辈子奉献给脚下的土地,芬芳了这土地,最后再还给泥土。
我从曹州牡丹园出来,一身芬芳地站在曹州书画院展厅,看明清古画展。看到一幅《东坡簪花图》,就停住了脚步,950年前,杭州的春色正是苏子瞻官服上的颜色,纯净而灿烂,那时的他,才36岁的盛年,就解嘲容颜老去,说自己“人老簪花”而不知羞,这是对青春逝去的感慨还是留恋?想问一下他。
我们能想象他那天的样子,赏花畅饮之后,带着醉意摇摇晃晃走回家,一呼一吸之间,一仄一弯之间,路旁的人们纷纷拉起帘子围观头上簪花、脸上泛着酒晕的他,是看一首酡红的词,还是一则粉红小品?这是何等有趣的场景。主角是他,簪花的苏子瞻。
牡丹在唐宋,产地主要是洛阳、汴梁,到了明清就是曹州了,就像苏子瞻所说“务为新奇以追逐时好者,不可胜纪”。我也是好新奇者,无论对知识还是风俗、自然、艺术乃至美衣美食,一个人是应该追求美的,无论灵魂还是身体。
二十多年前,我在菏泽师专中文系求学,讲授明清文学的是一位老先生,先生喜谈“聊斋”与“红楼”。先生是旧私塾底子,好吟诵,讲课半文半白,翻书就用小手指挑起,一种古雅令我等着迷。他的课我们听得懵懂,却依然佩服得紧,先生说蒲松龄者,山东淄川人也,少负才名,长而嗜奇闻逸事,曾在柳树下设免费茶摊招待南来北往的行人,条件是讲一则故事作为茶钱,到了晚上,这柳泉居士就于灯下记录白日听到的故事,那些鬼狐仙怪之事,成了《聊斋志异》一书。其中《葛巾》一篇,尤为脍炙人口,给菏泽人长脸,面子足有尺半。先生讲到此处,用手比画,一尺半,那脸得多长啊。
先生说,蒲松龄壮年曾游曹州,谷雨时节,见牡丹盛开,心甚爱之。闻有牡丹仙子葛巾、玉版,常于月下现身,与文人雅士谈诗论画。蒲松龄于是心发痒,就夜宿花下,冀得一遇,增加小说素材。
是夜,月明如昼,花影斑驳,花香袭人。天地空明,松龄独坐花间,忽闻环佩叮当,香气扑鼻。抬头见二女,一着紫衣,一着白衣,容貌绝世,飘飘然如仙。松龄知为花妖葛巾、玉版,毫无畏惧感,就起身施礼。二女含笑还礼,与松龄谈诗论画,语笑嫣然。
葛巾说:“闻君才高八斗,誉满齐鲁,今日曹州得见,果然名不虚传。”松龄谦曰:“不敢当,不敢当。”玉版笑曰:“君何必过谦,我等虽为花妖,亦慕人间才子。”松龄遂与二女畅谈,并且还问起崂山那里的牡丹,不觉东方既白。
临别,葛巾赠蒲松龄牡丹一朵,曰:“此花可助君文思,愿君笔下生花,传我曹州牡丹之美。”然后飘然而去。
老师讲台一说,我们就像听人说书,传奇故事,花妖与蒲公,都是天地毓秀的精英之物,他们曾在曹州一遇。
听完老师的介绍,就总爱翻过学校东墙,跨过刘庄的菜园去曹州牡丹园转悠。其时早春的冻土尚未松动,老花农赵伯已弓着脊背给牡丹“松绑”。赵伯是赵楼村人,家族从明朝就伺候牡丹,培育出诸多名品,赵伯常年裹着一件靛蓝粗布大褂,手背上裂的口子如牡丹老根,他左手的食指明显缺了半截。
我知道,在讲明清文学的老先生授课时,牡丹园里的赵伯正在侍弄牡丹。先生讲到蒲松龄夜遇葛巾那日,恰逢“青龙卧墨池”初绽芽苞,那上面凝着霜露,就像古代文学老师砚台里新磨的松烟墨。
牡丹很奇,冬天越冷,来年开得越好,“牡丹花要经三九天的冰碴子淬骨,若冬季温度高,或低温时间不足,牡丹可能仅长叶不开花。”赵伯说话时总爱朝着掌心呵气,看他用竹签挑开牡丹蘖芽,一芽一芽地分开,仿佛老郎中在针灸,赵伯枯瘦的手腕却稳得出奇,而且精准。
赵伯是牡丹园里的活传奇。他祖上在正德年间培育出“姚黄”名品,左手断指是救“曹州红”落下的,那年倒春寒,他用体温焐着嫁接处三天三夜,刀刃打滑削去左手的半截食指。后来这株曹州红牡丹开得娇艳,赵伯却说:“花比人韧,断指反倒让我悟了分蘖的秘密。”
就在那年暮春,我领父亲母亲入牡丹园游逛,母亲紧攥着我的袖口,不敢碰“青龙卧墨池”的花瓣,那可是极品,黑牡丹。赵伯突然从花丛中钻出来,靛蓝布褂沾满花粉,咧嘴笑了,缺牙的豁口漏着风,利落地掐断旁边的“姚黄”花茎递给父亲,“老兄弟,牡丹最懂疼人。”
那姚黄的花瓣尚带着赵伯的体温,父亲抬手簪在母亲鬓边,动作熟稔如三十年前,他们定亲那日,父亲正是这样将一把曾祖给父亲传家的簪子插在母亲乌发间。
父亲将牡丹别在母亲鬓边时,我分明看见母亲耳垂泛起少女般的绯红,当时母亲驼了半辈子的脊背突然挺直了,我趁机打趣道:“撒狗粮啊。”
风中,母亲耳后的姚黄轻颤,真如当年那个守着绣枕待嫁的姑娘。母亲陪嫁的嫁妆里有对牡丹枕,枕上金线绣着“同心”。那是母亲对爱的憧憬与渴望,一辈子遇到一个对的人多不容易。
那时母亲浑浊的眼珠里映着一朵牡丹,她是否想到了她和父亲定亲时候,那绣着牡丹的枕头突然明亮了呢。
赵伯抽着旱烟看我们笑闹:“牡丹最通人性,明朝有个痴书生,把相思血泪浇在花根上,后来那株牡丹开出了同心纹。”
在我们的文化里,牡丹代表富贵,最契合我们的畅想,富贵无极,花好月圆,这是数千年的盛世梦想,也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激情。
赵伯教我的那句农谚也在风里晃:“冬天冻死虎,来年牡丹出。”那些深埋的牡丹根,在零下十几度的黑甜乡里,默默拆解着春光的方程。寒冷啊,挫折啊,是自然和人生的必有,就像母亲枕着牡丹绣枕说的梦话:“花开那天,地底下全是冰凌的喀嚓喀嚓化的声音!”
今天又见母亲在翻那有点沧桑的牡丹枕,晨光中那枕头上的金线泛起涟漪:“牡丹会动呢。”她忽然指着枕面惊呼。我凑近细看,原是绣的牡丹处起球了,却蓦地让我想起我曾经写的诗:
激情燃烧什么/什么就是信仰//梦想唤醒什么/什么就蓬勃//女人原谅什么/什么就是真爱//真爱的力量无法言喻/就如一朵牡丹从唐朝穿越当下//我爱什么——在这真情的人间啊/什么就是我一生的追随
窗外,父亲又在埋牡丹根了。七十岁老人蹲踞的姿态,与二十年前花田里的赵伯叠成重影。
如今,我懂得了植物生长的艰难与谦逊,都在赵伯和父亲的身上呈现。前几年,听说赵伯过世那日正是寒露,牡丹园里飘着他惯抽的旱烟味儿,出殡时,村里的花农唱着《牡丹令》。花开过,父亲母亲在年轻时也曾灿烂过,现在的身量与那时比矮了许多,却更像牡丹,把根系在故乡扎得更深了,一辈子奉献给脚下的土地,芬芳了这土地,最后再还给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