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课堂三“激” 培养法治精神

2025-04-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黄静
  
  道德与法治课是触动学生灵魂的课程,肤浅的、表象化的教学“动”不了学生的灵魂。本文着力从三个维度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法治的热情,努力让道德与法治课绽放思维之美和灵动之美,助力培树学生的法治核心素养。
诗歌激“情”
  追求灵动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就要在教学中善挖教材,敢讲理论,通过创新教材呈现方式,挖掘理论内涵,恰如其分地把生硬的法律条文转化为脍炙人口的“诗歌”,把法治理论讲明白,说透彻。
  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可在全面把握宪法教育重点的基础上,凝练书本知识为朗朗上口、好记易懂的“诗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赋予法治课文学性,化解其原则性和抽象性带来的理解难题。比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保障宪法实施》时,编制诗歌:“宪法生命在实施,依宪治国是准则,违宪行为必追究,法律效力它至上。宪法实施要监督,人大监督挺在前,宪法意识要增强,学习认同和践行。”诗歌简要概括了宪法的地位和功能,告知学生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掌握涉及宪法的几个重要观点;理解宪法监督的基本内容;初步渗透依宪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帮助学生树立宪法至上理念,积极维护宪法权威,增进宪法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认真行使监督权利,着力培养公民意识。观念支配行为,背诵诗歌能使学生体会并认同宪法的价值,在其内心根植对宪法的信仰,以此增强学生践行法治精神的内驱力。
  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我国国家机构》时,精炼成以下诗行:“人大代表人民选,专为人民作代言,参政议政有任务,人大代表非官衔。国家机构五机关,权力机关是人大,国家主席是元首,代表国家行职权。政府法院检察院,监察机关监察委,行政职责归政府,法院检察共司法。”用诗歌呈现了国家机构常识,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国家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等),初步弄清我国建立的国家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监察委等)。认识国家机构对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意义,从而增强政治认同和国家情怀,帮助学生树立制度自信。
情景激“趣”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深刻,情景的选择与设计必不可少。通过生活化、接地气的情景设计让一些法治理论在学生心中“刻骨铭心”。教师选择契合教材内容的典型情景案例,促使学生在分析中产生思考和情感共鸣,从而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在教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公民权利》的内容时,可设计以下情景。情景1:八年级学生小邹在学校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各类文艺活动;在闲暇时间,他进行了文学创作,经常在各报刊发表文章;上网时,他经常对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和改进建议。情景2:小邹在一家手机专卖店购买的手机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卡机、黑屏等质量问题。于是,小邹拿手机去专卖店维修,结果专卖店以手机是小邹使用不当出现的问题为由,拒绝为其维修。小邹非常气愤,便叫来几个朋友去专卖店闹事,结果小邹受到了严厉的处罚。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出三连问:案例中,小邹行使了哪些权利?小邹的经历启示我们在行使权利时应该注意什么?小邹应该通过哪些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此情景在设计内容上,体现“源于生活—反思生活—升华认知”的基本规律,从小邹的生活细节小事入手,开启探究之路,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包含的法律知识。进而让学生知道“在学校刻苦学习”体现了小邹在行使受教育权;“进行文学创作”“发表很多文章”体现小邹行使文化权利;“对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和改进的建议”体现了小邹行使监督权。确认明晰其中宪法知识,通过案例寻找宪法文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契合点,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探究。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知道维护权利的方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同时情景与案例均保留必要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觉得生动可读,有意思,有动力,愿意探究。
交互激“活”
  教学交互活动是促进知识生成的有效方式之一,是激活学生追根溯源,探寻真理、求证新知的重要动力。实践证明,在开放式宪法教育交互活动中,学生更能有效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
  在教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内容结束后,可设计交互辩论活动:权利和义务的“PK”。具体辩论题目“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统一的还是相互对立的?”。活动意图是引导学生明晰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活动以辩论会形式(分组辩论、一对一辩论、多对多辩论)进行。设计辩论程序。首先推选两名主持人;其次学生分成两组,均衡搭配队员,每组各选四位代表担任辩手;第三抽签决定正反方;第四学生了解辩论的过程,并督促学生课下搜索相关资料;第五各组同学在课外进行充分准备;第六按照辩论赛的程序进行辩论。
  交互活动可以分四步完成。第一步构建“PK”框架。“矛盾体”创设—充分表达观点—促进多元认知—磋商达成共识—内化法治精神。第二步有效设置辩论题目。围绕法治知识,发展知识内涵,创新辩论形式,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学习法理知识。第三步注重差异观点表达。教师可通过设置有梯度、有广度,有弹性、开放性的法治辩题,引导学生(或正反两方)相互质疑,辩论交锋,引导学生深刻反思和自我修正,达成教学目标。第四步引导达成法理共识。教师进行必要并且恰当的知识整合、矫正、转化、生成。在理论交锋环节中实现法理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实现由个性到共性的转变,最终实现对共性知识、法理文本的深度理解。
  在呈现方式上,各组内部要追求内容标准规范,表述生动统一。辩论过程要强调逻辑严谨、观点科学,引发思想碰撞,彰显思维张力。通过交互活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交互活动成为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提高课堂驾驭能力的重要抓手。以上所有教学行为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作者单位:邹城市第十二中学)
  □黄静
  
  道德与法治课是触动学生灵魂的课程,肤浅的、表象化的教学“动”不了学生的灵魂。本文着力从三个维度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法治的热情,努力让道德与法治课绽放思维之美和灵动之美,助力培树学生的法治核心素养。
诗歌激“情”
  追求灵动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就要在教学中善挖教材,敢讲理论,通过创新教材呈现方式,挖掘理论内涵,恰如其分地把生硬的法律条文转化为脍炙人口的“诗歌”,把法治理论讲明白,说透彻。
  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可在全面把握宪法教育重点的基础上,凝练书本知识为朗朗上口、好记易懂的“诗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赋予法治课文学性,化解其原则性和抽象性带来的理解难题。比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保障宪法实施》时,编制诗歌:“宪法生命在实施,依宪治国是准则,违宪行为必追究,法律效力它至上。宪法实施要监督,人大监督挺在前,宪法意识要增强,学习认同和践行。”诗歌简要概括了宪法的地位和功能,告知学生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掌握涉及宪法的几个重要观点;理解宪法监督的基本内容;初步渗透依宪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帮助学生树立宪法至上理念,积极维护宪法权威,增进宪法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认真行使监督权利,着力培养公民意识。观念支配行为,背诵诗歌能使学生体会并认同宪法的价值,在其内心根植对宪法的信仰,以此增强学生践行法治精神的内驱力。
  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我国国家机构》时,精炼成以下诗行:“人大代表人民选,专为人民作代言,参政议政有任务,人大代表非官衔。国家机构五机关,权力机关是人大,国家主席是元首,代表国家行职权。政府法院检察院,监察机关监察委,行政职责归政府,法院检察共司法。”用诗歌呈现了国家机构常识,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国家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等),初步弄清我国建立的国家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监察委等)。认识国家机构对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意义,从而增强政治认同和国家情怀,帮助学生树立制度自信。
情景激“趣”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深刻,情景的选择与设计必不可少。通过生活化、接地气的情景设计让一些法治理论在学生心中“刻骨铭心”。教师选择契合教材内容的典型情景案例,促使学生在分析中产生思考和情感共鸣,从而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在教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公民权利》的内容时,可设计以下情景。情景1:八年级学生小邹在学校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各类文艺活动;在闲暇时间,他进行了文学创作,经常在各报刊发表文章;上网时,他经常对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和改进建议。情景2:小邹在一家手机专卖店购买的手机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卡机、黑屏等质量问题。于是,小邹拿手机去专卖店维修,结果专卖店以手机是小邹使用不当出现的问题为由,拒绝为其维修。小邹非常气愤,便叫来几个朋友去专卖店闹事,结果小邹受到了严厉的处罚。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出三连问:案例中,小邹行使了哪些权利?小邹的经历启示我们在行使权利时应该注意什么?小邹应该通过哪些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此情景在设计内容上,体现“源于生活—反思生活—升华认知”的基本规律,从小邹的生活细节小事入手,开启探究之路,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包含的法律知识。进而让学生知道“在学校刻苦学习”体现了小邹在行使受教育权;“进行文学创作”“发表很多文章”体现小邹行使文化权利;“对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和改进的建议”体现了小邹行使监督权。确认明晰其中宪法知识,通过案例寻找宪法文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契合点,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探究。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知道维护权利的方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同时情景与案例均保留必要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觉得生动可读,有意思,有动力,愿意探究。
交互激“活”
  教学交互活动是促进知识生成的有效方式之一,是激活学生追根溯源,探寻真理、求证新知的重要动力。实践证明,在开放式宪法教育交互活动中,学生更能有效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
  在教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内容结束后,可设计交互辩论活动:权利和义务的“PK”。具体辩论题目“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统一的还是相互对立的?”。活动意图是引导学生明晰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活动以辩论会形式(分组辩论、一对一辩论、多对多辩论)进行。设计辩论程序。首先推选两名主持人;其次学生分成两组,均衡搭配队员,每组各选四位代表担任辩手;第三抽签决定正反方;第四学生了解辩论的过程,并督促学生课下搜索相关资料;第五各组同学在课外进行充分准备;第六按照辩论赛的程序进行辩论。
  交互活动可以分四步完成。第一步构建“PK”框架。“矛盾体”创设—充分表达观点—促进多元认知—磋商达成共识—内化法治精神。第二步有效设置辩论题目。围绕法治知识,发展知识内涵,创新辩论形式,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学习法理知识。第三步注重差异观点表达。教师可通过设置有梯度、有广度,有弹性、开放性的法治辩题,引导学生(或正反两方)相互质疑,辩论交锋,引导学生深刻反思和自我修正,达成教学目标。第四步引导达成法理共识。教师进行必要并且恰当的知识整合、矫正、转化、生成。在理论交锋环节中实现法理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实现由个性到共性的转变,最终实现对共性知识、法理文本的深度理解。
  在呈现方式上,各组内部要追求内容标准规范,表述生动统一。辩论过程要强调逻辑严谨、观点科学,引发思想碰撞,彰显思维张力。通过交互活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交互活动成为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提高课堂驾驭能力的重要抓手。以上所有教学行为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作者单位:邹城市第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