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
敬惜字纸
2025-03-3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李汉荣
一位当代作家这样叙述“敬惜字纸”的往事:
幼时,家乡的河边崖岸上有一片古老树林,掩映主宰一方的土地庙,那是神圣的地方,断不可来此放牧或砍伐。在土地庙旁边,黄土上石块奠基,有用石板和砖共砌的宝塔状建筑,约有五六尺高,面朝供奉处开口,里面烧得黑乎乎一片。
我问奶奶,那是做什么用的。奶奶悄声说,烧纸用的。不是那地方烧纸吗?我指了指土地庙。那是烧黄纸的,这是烧白纸的,奶奶解释说。啥是黄纸白纸?我忙追问。小孩子废话,奶奶赶快拉了我走,别惊动招惹了文昌星,让你考不上学。吓得我再不敢询问。妈后来说,那儿是文昌星君的供地,文昌星君掌管智慧,人们就把带字的废纸、练习本,烧了供奉,以示敬惜字纸。
古人对文字充满着敬畏之情。传说仓颉“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古人从此告别“结绳记事”的懵懂年代,而开启了用文字书写的文明历程。更有《淮南子》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因为发明了文字,人的智慧随之升级,就有可能泄露“天机”和“鬼神之事”,所以惊得天泣鬼哭。后来,为了在天上有统一管理文事的神仙,又设置了文昌星君,来祈求智慧。
上面所述土地庙旁用于焚烧字纸的宝塔状建筑,就是过去随处可见的惜字塔,又名惜字楼、圣迹亭、敬字亭等等,用于将收集的废纸残书焚烧,以敬拜仓颉和文昌星君。
另外,有些地方组织有“惜字会”(或文昌会),劝人敬惜字纸,人们自愿上街收集字纸。也有的由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庙宫观出资雇专人收集。除每日雇人沿街收取外,每月还定期收买各种废纸、旧书、淫书,然后汇总火焚或投入江中,不使字纸遭人践踏,不让淫书流毒人间。
我想,人们之所以敬惜字纸,是因为这些字纸多数都值得敬惜。古人在纸上写字,无论写什么,潜意识里大都笼罩着一种神圣感和庄严感,把写字的行为看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事务之一部分,即看作传承文化、涵养人心的一项庄重工作。无论是那种追求永恒价值的文人写作,还是未必有不朽价值的日常书写,由于对文字和文化、对世道和人心普遍持守的尊敬态度,古人每写一个字也都是静心酝酿、小心落墨,甚至追求“无一字无来处”,即每一个字都出自胸臆、源于经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我们能够想象那些为安妥一个字而辗转反侧、苦思冥想的苦吟诗人的形象;“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三年仅得两句诗,连诗人自己都把自己感动得泪流满面。曹雪芹于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贫寒窘境里,“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泣血著成那部千古不朽的《红楼梦》,令多少中国人为之感动垂泪。
这样的书写,已经不是一般的写写画画涂涂抹抹的世俗行为和名利勾当,而成为一种信仰,一种心灵洗礼,一种安身立命的修行方式,一种向永恒致敬的精神仪式。
且不说那些经典诗文,即使古人随手写的那些借条、手札、留言、家书,虽是随意率性而写,却字字见性情,句句有底蕴。而且许多都是功力深厚的上乘书法佳作,那是“无意为佳而佳”的珍品。在古人那里,对文字和书写的敬重,已然化入骨髓,变成了一种高贵的生命本能。
我经常想,正是因了古人对文字的敬重,对书写的敬重,对纸的敬重,使得我国古代的写作成为世上最庄重、最纯粹、最干净,最受人尊敬的精神活动。
也正因如此,古人写作的传后率极高,而次品和文字垃圾极少。古人绝不轻易动笔,更不轻率为文,这一方面是因为古时制造纸笔不易,印刷不易,书写者都十分惜物和节约;而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把写作看成“千古事”,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们深知,文字影响着世道人心,岂能不慎之又慎?他们在薄薄的纸上,呕心沥血,千锤百炼,精雕细刻,虔敬地传道立德,抑恶扬善,咏心抒怀,建造了比任何王朝都更长久的精神的王朝,修筑了比任何殿堂都更坚固的心灵的殿堂。
而今,世易时移,“敬惜字纸”的人们已经转身远去,“敬惜字纸”的传统也渐渐成为传说。
但是,你既不能埋怨人心不古,也不能奢望完全复活传统。人们不再敬惜字纸,是时势使然,也是文化的变迁使然。
如今的文化,特别是大众文化,已成为工商业、娱乐业的一部分,西方谓之“文化工业”,相比过去的载道文化和诗性文化,如今文化的大部分(除了极少量的纯文学、纯学术),已成为消费和消遣之物,成为混合着欲望宣泄和娱乐消遣功能的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有很多所谓的文化产品,其精神价值和诗性含量已十分稀薄。
人们以越来越潦草的态度对待文字、对待书写,且不说网络无纸化书写的泛滥和草率,即使是纸上的书写,人们也鲜有那种敬惜字纸、敬重文字的谦恭和慎重,而是随心所欲,胡乱写去,写到哪里算哪里,反正看过去都是白纸上黑乎乎的字,什么境界、气象、意境、意味、神韵、格调,什么言外之意、篇外之趣、象外之旨,韵外之致,什么“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一切统统成了上古神话,俺只是码字的,一日码字数万,一年码字数百万,早早码个“著作”等身,哪管它其实是垃圾等身。
我们的古人,用了几千年时间,酝酿完成了四大长篇名著,而现今,我国每年仅长篇小说正式或非正式出版就超过五千部,据说已达到10000-15000部,还不算网上的天量文字和帖子,但是,有几部真正被有效阅读?有几部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可想而知,次品和废品占了绝大多数。为了印刷并无多大价值的无穷书刊,我们浪费了多少纸张,砍伐了多少森林?
难怪有人说:现如今,我们是用最好的纸,印最差的书;用最好的笔,写最难看的字。
这样的字纸,还值得敬惜吗?
回想过去人们读先贤经典,展卷之前,都要净手焚香,以恭敬之心,细读深思,入脑化心,那是因为书里有真情、有真理、有诗意、有道义、有情怀、有境界,所谓“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
这样的情景,现在已经成为“神话”,莫非,我们只能“追忆那逝去的时光”?
一方面,是现今的人们对书、对文字越来越“不敬”,另一方面,我们都该想想,现今越出越多、越来越滥的出版物,究竟承载了多少真心、真情、真相、真理?究竟还有多少有价值的内容?究竟是否配得上被人敬重?
我渴望复活汉字的清洁、端庄、隽永、精致、优雅和高贵,我渴望我们的母语,洗去污垢、泡沫和铜臭,重新拥有诗性的光泽、摇曳的韵致、深广的涵摄和无穷的魅力。这需要我们恢复对文字、对书写的那份尊敬、那份虔诚、那份爱惜。怀着敬惜的态度写下的文字,或许才值得人们去敬惜。
一位当代作家这样叙述“敬惜字纸”的往事:
幼时,家乡的河边崖岸上有一片古老树林,掩映主宰一方的土地庙,那是神圣的地方,断不可来此放牧或砍伐。在土地庙旁边,黄土上石块奠基,有用石板和砖共砌的宝塔状建筑,约有五六尺高,面朝供奉处开口,里面烧得黑乎乎一片。
我问奶奶,那是做什么用的。奶奶悄声说,烧纸用的。不是那地方烧纸吗?我指了指土地庙。那是烧黄纸的,这是烧白纸的,奶奶解释说。啥是黄纸白纸?我忙追问。小孩子废话,奶奶赶快拉了我走,别惊动招惹了文昌星,让你考不上学。吓得我再不敢询问。妈后来说,那儿是文昌星君的供地,文昌星君掌管智慧,人们就把带字的废纸、练习本,烧了供奉,以示敬惜字纸。
古人对文字充满着敬畏之情。传说仓颉“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古人从此告别“结绳记事”的懵懂年代,而开启了用文字书写的文明历程。更有《淮南子》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因为发明了文字,人的智慧随之升级,就有可能泄露“天机”和“鬼神之事”,所以惊得天泣鬼哭。后来,为了在天上有统一管理文事的神仙,又设置了文昌星君,来祈求智慧。
上面所述土地庙旁用于焚烧字纸的宝塔状建筑,就是过去随处可见的惜字塔,又名惜字楼、圣迹亭、敬字亭等等,用于将收集的废纸残书焚烧,以敬拜仓颉和文昌星君。
另外,有些地方组织有“惜字会”(或文昌会),劝人敬惜字纸,人们自愿上街收集字纸。也有的由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庙宫观出资雇专人收集。除每日雇人沿街收取外,每月还定期收买各种废纸、旧书、淫书,然后汇总火焚或投入江中,不使字纸遭人践踏,不让淫书流毒人间。
我想,人们之所以敬惜字纸,是因为这些字纸多数都值得敬惜。古人在纸上写字,无论写什么,潜意识里大都笼罩着一种神圣感和庄严感,把写字的行为看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事务之一部分,即看作传承文化、涵养人心的一项庄重工作。无论是那种追求永恒价值的文人写作,还是未必有不朽价值的日常书写,由于对文字和文化、对世道和人心普遍持守的尊敬态度,古人每写一个字也都是静心酝酿、小心落墨,甚至追求“无一字无来处”,即每一个字都出自胸臆、源于经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我们能够想象那些为安妥一个字而辗转反侧、苦思冥想的苦吟诗人的形象;“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三年仅得两句诗,连诗人自己都把自己感动得泪流满面。曹雪芹于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贫寒窘境里,“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泣血著成那部千古不朽的《红楼梦》,令多少中国人为之感动垂泪。
这样的书写,已经不是一般的写写画画涂涂抹抹的世俗行为和名利勾当,而成为一种信仰,一种心灵洗礼,一种安身立命的修行方式,一种向永恒致敬的精神仪式。
且不说那些经典诗文,即使古人随手写的那些借条、手札、留言、家书,虽是随意率性而写,却字字见性情,句句有底蕴。而且许多都是功力深厚的上乘书法佳作,那是“无意为佳而佳”的珍品。在古人那里,对文字和书写的敬重,已然化入骨髓,变成了一种高贵的生命本能。
我经常想,正是因了古人对文字的敬重,对书写的敬重,对纸的敬重,使得我国古代的写作成为世上最庄重、最纯粹、最干净,最受人尊敬的精神活动。
也正因如此,古人写作的传后率极高,而次品和文字垃圾极少。古人绝不轻易动笔,更不轻率为文,这一方面是因为古时制造纸笔不易,印刷不易,书写者都十分惜物和节约;而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把写作看成“千古事”,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们深知,文字影响着世道人心,岂能不慎之又慎?他们在薄薄的纸上,呕心沥血,千锤百炼,精雕细刻,虔敬地传道立德,抑恶扬善,咏心抒怀,建造了比任何王朝都更长久的精神的王朝,修筑了比任何殿堂都更坚固的心灵的殿堂。
而今,世易时移,“敬惜字纸”的人们已经转身远去,“敬惜字纸”的传统也渐渐成为传说。
但是,你既不能埋怨人心不古,也不能奢望完全复活传统。人们不再敬惜字纸,是时势使然,也是文化的变迁使然。
如今的文化,特别是大众文化,已成为工商业、娱乐业的一部分,西方谓之“文化工业”,相比过去的载道文化和诗性文化,如今文化的大部分(除了极少量的纯文学、纯学术),已成为消费和消遣之物,成为混合着欲望宣泄和娱乐消遣功能的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有很多所谓的文化产品,其精神价值和诗性含量已十分稀薄。
人们以越来越潦草的态度对待文字、对待书写,且不说网络无纸化书写的泛滥和草率,即使是纸上的书写,人们也鲜有那种敬惜字纸、敬重文字的谦恭和慎重,而是随心所欲,胡乱写去,写到哪里算哪里,反正看过去都是白纸上黑乎乎的字,什么境界、气象、意境、意味、神韵、格调,什么言外之意、篇外之趣、象外之旨,韵外之致,什么“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一切统统成了上古神话,俺只是码字的,一日码字数万,一年码字数百万,早早码个“著作”等身,哪管它其实是垃圾等身。
我们的古人,用了几千年时间,酝酿完成了四大长篇名著,而现今,我国每年仅长篇小说正式或非正式出版就超过五千部,据说已达到10000-15000部,还不算网上的天量文字和帖子,但是,有几部真正被有效阅读?有几部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可想而知,次品和废品占了绝大多数。为了印刷并无多大价值的无穷书刊,我们浪费了多少纸张,砍伐了多少森林?
难怪有人说:现如今,我们是用最好的纸,印最差的书;用最好的笔,写最难看的字。
这样的字纸,还值得敬惜吗?
回想过去人们读先贤经典,展卷之前,都要净手焚香,以恭敬之心,细读深思,入脑化心,那是因为书里有真情、有真理、有诗意、有道义、有情怀、有境界,所谓“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
这样的情景,现在已经成为“神话”,莫非,我们只能“追忆那逝去的时光”?
一方面,是现今的人们对书、对文字越来越“不敬”,另一方面,我们都该想想,现今越出越多、越来越滥的出版物,究竟承载了多少真心、真情、真相、真理?究竟还有多少有价值的内容?究竟是否配得上被人敬重?
我渴望复活汉字的清洁、端庄、隽永、精致、优雅和高贵,我渴望我们的母语,洗去污垢、泡沫和铜臭,重新拥有诗性的光泽、摇曳的韵致、深广的涵摄和无穷的魅力。这需要我们恢复对文字、对书写的那份尊敬、那份虔诚、那份爱惜。怀着敬惜的态度写下的文字,或许才值得人们去敬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