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
老城文火
2025-03-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李晓
一座城市有老城,有新城,老城坚守,新城生长,老城与新城的家当,构成一座城市的重量。
老城,袅袅着一座城市的文火。在老城的街巷角落里,满是老城人回忆的根须。一棵200多年树龄的黄葛树,它盘踞在老城门口,华盖亭亭,枝叶在朗朗天光中发出蓝宝石一样的光芒,而今它成为老城的地标。
老城在岁月漫漫中愈发显出慈祥面相。我和文友陈大哥一行漫步在一条叫花园巷的老巷子,老巷子里苔藓覆盖的青石,包浆深深,街巷里斑驳的老墙,浮动着光阴的影子。陈大哥说,他而今健在的父母,曾经就居住在老城很长一段时间,所以老城里一砖一瓦的温度,吻合着他的体温。
老城里散发陈大哥体温的,还有一张叫作《小雨诗报》的文学小报,那年,陈大哥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县城乡下教书,常常溜到县城拜访文化馆的吴先生,简陋的文化馆是一群文学青年追梦的圣地。在县城天空灼灼燃烧的晚霞中,一群被文学点燃的文青常常在吴先生的陋室里倾诉着对文学的相思与衷情,说话慢条斯理的吴先生笑意盈盈地望着这一群文学原野上的“小羊羔”,他是县城文化馆里的专职文学辅导员,历经沧桑人生的吴先生,在波澜不惊的外表下,有着对文学更深的理解、不轻易示人的热爱。有天,蠢蠢欲动在陈大哥心中的一个念头终于落地,在县城大街的散步中,天空下起了蚕丝一样的绵绵春雨,他为自己即将创办的一张文学小报命名为《小雨诗报》,同行者大声叫好。就这样,一张文学小报,成为县城的一团烛火,温暖与抚慰了文学青年们的心,成为文学黄金年代里闻名全国的百张内部文学小报之一,还引起了诗人顾城等诗坛骄子的关注。
陈大哥还记得当年小报从印刷厂“热腾腾”出来的场景,一群如守候在厂房外等待小太阳出世的文学青年,当看到陈大哥抱着一捆铅印小报从厂房出来时,他们迅速冲了上去,争着第一眼看到报纸,有人还亲吻着报纸,流下了热泪。
后来做了这座城市文化官员的陈大哥,而今还保留着这张最初面世的小报,报纸发黄变得薄脆,陈大哥有时候摩挲着这张报纸,掌心里的温度又漫流到心房,想起那青春的时光,忍不住双腿颤动,腾云驾雾一般闪回到了当年的场景,那些场景,也给自己的人生打上了底色,永远怀着谦卑之心行走于人世。
保留这张文学小报的,还有当年在县城做电视台播音员的钟小妹,她在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里字正腔圆地播送县城里的会议消息、乡村大地的春种秋收、如何防治病虫害、县城农贸市场里葱蒜生姜大白菜的价格。当年县城的居民为了收看县城电视台节目,几乎家家户户的楼顶、阳台上都有一个大锅盖一样的电视信号接收器,县城居民当年为奥运会上国家健儿们取得金牌欢呼的场景,还在天幕里回荡。
在老城的一条巷子中,秦老大经营着一家水果摊,他的一辈子,差不多就靠一个水果摊的收入养活了全家,还培养出了一个博士生儿子。秦老大是一个古诗词爱好者,他在当年的《小雨诗报》上发表过古诗词,秦老大对我说:“看到自己写的诗词印刷在报纸上,比吃了饺子还高兴啊!”秦老大还爱好摄影,他拍摄老城的老街老巷、黄焖鸡、炸酱面馆里腾起的市井烟火,也拍摄新城的高楼、公园、超市、书店夜晚的灯光、林立的现代化厂房。前年,秦老大自费印刷了一本248页的摄影集,他骑着电动摩托车“突突突”奔驰在老城与新城之间,沿途赠送他的摄影集。秦老大跨过沿江大桥,把书送到我楼下。我说:“老大,晚上一起吃个饭再走。”秦老大擦着额头上的汗珠说:“不了,不了,还有13个人的书没送完。”
我想起与秦老大交往的这些年,也与他闹翻过一次。那是有天我同他在一个小酒馆里就着饺子喝酒,我有了醉意,突然起身对他大声说:“秦老大,你写的古诗词有些疙疙瘩瘩的,你还是要多读读现代诗。”我的这句话,让秦老大怒气冲冲,我看到他脸色大变,双目圆睁,黑眉竖立。就为我的这句话,我与秦老大断了两年多的往来。我也不知道后来是怎么延续起我与秦老大之间来往的。但人到霜意渐起的中年,我和秦老大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人与人之间的往来都不容易,都背负着各自的心事与负担、责任,彼此之间的交往是相互支撑,暗暗拆解着壁垒藩篱,宽大心房里容忍着一些人性的弱点。而今,秦老大注重养生了,他喜欢沿着城后的古驿道行走,或是到城后山上的万斛城古寨闲坐,在大树下看书。秦老大还跟我说起养生的方式,他说人体得保持着一种微冷微饿的状态。住在新城的秦老大,骨子里还是存留着老城慢的血统。
有天,我陪秦老大去老城一家中学的校史馆参观,在校史馆,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墙上的大量黑白照片,流淌着这家中学的历史流光。那还是抗战的烽火岁月,在大江下游的城市南京,已经不能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于是那家中学溯江而上,在当年老县城里创办了同名的中学。秦老大指着照片上一群风华正茂的学生合影,他兴奋地说:“那就是我姑姑,她当年在这所学校就读。”照片上,身着蓝布旗袍的姑姑,清瘦面容,眼神纯真。在抗战的“战鹰”里,还有一架用该校命名的战机,那是全校师生省吃俭用后捐款购买的一架战机。6年前,这家学校复建开办,延续着红色基因的血脉。
从学校出来,秦老大对我感叹说,他隔三岔五穿梭在老城与新城之间,让他感到内心踏实,地气养人。我深以为然,老城是心口上的一粒朱砂痣,新城是心房里绽开的玫瑰花。
一座城市有老城,有新城,老城坚守,新城生长,老城与新城的家当,构成一座城市的重量。
老城,袅袅着一座城市的文火。在老城的街巷角落里,满是老城人回忆的根须。一棵200多年树龄的黄葛树,它盘踞在老城门口,华盖亭亭,枝叶在朗朗天光中发出蓝宝石一样的光芒,而今它成为老城的地标。
老城在岁月漫漫中愈发显出慈祥面相。我和文友陈大哥一行漫步在一条叫花园巷的老巷子,老巷子里苔藓覆盖的青石,包浆深深,街巷里斑驳的老墙,浮动着光阴的影子。陈大哥说,他而今健在的父母,曾经就居住在老城很长一段时间,所以老城里一砖一瓦的温度,吻合着他的体温。
老城里散发陈大哥体温的,还有一张叫作《小雨诗报》的文学小报,那年,陈大哥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县城乡下教书,常常溜到县城拜访文化馆的吴先生,简陋的文化馆是一群文学青年追梦的圣地。在县城天空灼灼燃烧的晚霞中,一群被文学点燃的文青常常在吴先生的陋室里倾诉着对文学的相思与衷情,说话慢条斯理的吴先生笑意盈盈地望着这一群文学原野上的“小羊羔”,他是县城文化馆里的专职文学辅导员,历经沧桑人生的吴先生,在波澜不惊的外表下,有着对文学更深的理解、不轻易示人的热爱。有天,蠢蠢欲动在陈大哥心中的一个念头终于落地,在县城大街的散步中,天空下起了蚕丝一样的绵绵春雨,他为自己即将创办的一张文学小报命名为《小雨诗报》,同行者大声叫好。就这样,一张文学小报,成为县城的一团烛火,温暖与抚慰了文学青年们的心,成为文学黄金年代里闻名全国的百张内部文学小报之一,还引起了诗人顾城等诗坛骄子的关注。
陈大哥还记得当年小报从印刷厂“热腾腾”出来的场景,一群如守候在厂房外等待小太阳出世的文学青年,当看到陈大哥抱着一捆铅印小报从厂房出来时,他们迅速冲了上去,争着第一眼看到报纸,有人还亲吻着报纸,流下了热泪。
后来做了这座城市文化官员的陈大哥,而今还保留着这张最初面世的小报,报纸发黄变得薄脆,陈大哥有时候摩挲着这张报纸,掌心里的温度又漫流到心房,想起那青春的时光,忍不住双腿颤动,腾云驾雾一般闪回到了当年的场景,那些场景,也给自己的人生打上了底色,永远怀着谦卑之心行走于人世。
保留这张文学小报的,还有当年在县城做电视台播音员的钟小妹,她在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里字正腔圆地播送县城里的会议消息、乡村大地的春种秋收、如何防治病虫害、县城农贸市场里葱蒜生姜大白菜的价格。当年县城的居民为了收看县城电视台节目,几乎家家户户的楼顶、阳台上都有一个大锅盖一样的电视信号接收器,县城居民当年为奥运会上国家健儿们取得金牌欢呼的场景,还在天幕里回荡。
在老城的一条巷子中,秦老大经营着一家水果摊,他的一辈子,差不多就靠一个水果摊的收入养活了全家,还培养出了一个博士生儿子。秦老大是一个古诗词爱好者,他在当年的《小雨诗报》上发表过古诗词,秦老大对我说:“看到自己写的诗词印刷在报纸上,比吃了饺子还高兴啊!”秦老大还爱好摄影,他拍摄老城的老街老巷、黄焖鸡、炸酱面馆里腾起的市井烟火,也拍摄新城的高楼、公园、超市、书店夜晚的灯光、林立的现代化厂房。前年,秦老大自费印刷了一本248页的摄影集,他骑着电动摩托车“突突突”奔驰在老城与新城之间,沿途赠送他的摄影集。秦老大跨过沿江大桥,把书送到我楼下。我说:“老大,晚上一起吃个饭再走。”秦老大擦着额头上的汗珠说:“不了,不了,还有13个人的书没送完。”
我想起与秦老大交往的这些年,也与他闹翻过一次。那是有天我同他在一个小酒馆里就着饺子喝酒,我有了醉意,突然起身对他大声说:“秦老大,你写的古诗词有些疙疙瘩瘩的,你还是要多读读现代诗。”我的这句话,让秦老大怒气冲冲,我看到他脸色大变,双目圆睁,黑眉竖立。就为我的这句话,我与秦老大断了两年多的往来。我也不知道后来是怎么延续起我与秦老大之间来往的。但人到霜意渐起的中年,我和秦老大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人与人之间的往来都不容易,都背负着各自的心事与负担、责任,彼此之间的交往是相互支撑,暗暗拆解着壁垒藩篱,宽大心房里容忍着一些人性的弱点。而今,秦老大注重养生了,他喜欢沿着城后的古驿道行走,或是到城后山上的万斛城古寨闲坐,在大树下看书。秦老大还跟我说起养生的方式,他说人体得保持着一种微冷微饿的状态。住在新城的秦老大,骨子里还是存留着老城慢的血统。
有天,我陪秦老大去老城一家中学的校史馆参观,在校史馆,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墙上的大量黑白照片,流淌着这家中学的历史流光。那还是抗战的烽火岁月,在大江下游的城市南京,已经不能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于是那家中学溯江而上,在当年老县城里创办了同名的中学。秦老大指着照片上一群风华正茂的学生合影,他兴奋地说:“那就是我姑姑,她当年在这所学校就读。”照片上,身着蓝布旗袍的姑姑,清瘦面容,眼神纯真。在抗战的“战鹰”里,还有一架用该校命名的战机,那是全校师生省吃俭用后捐款购买的一架战机。6年前,这家学校复建开办,延续着红色基因的血脉。
从学校出来,秦老大对我感叹说,他隔三岔五穿梭在老城与新城之间,让他感到内心踏实,地气养人。我深以为然,老城是心口上的一粒朱砂痣,新城是心房里绽开的玫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