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谈薮

缺的就是这号陈词滥调

2025-03-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徐明祥
  丙申仲春,在时隔6年之后,我第二次见到了作家邱勋先生。
  邱勋是山东儿童文学的领军人物,在全国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寒斋潜庐藏有他的《微山湖上》签名本。
  这次听他漫谈,印象深刻,颇受启发。
  邱勋说:“一个作家如果在文字上不考究,他永远成不了传世的作家。我认为汪曾祺是当代作家中文字修养特别好的少数几个作家之一。汪曾祺画画画得也不错,曾在哪个刊物上见到他的一幅画,好像是墨菊,旁边一段题词。上来先引用了《老残游记》中的话:‘老残动身上车,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颇不寂寞。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引用之后是汪曾祺自己的话,他写道,‘有人说这都是陈词滥调,我认为我们当前的文学作品缺的就是这号陈词滥调’。我们的文字现在已经到了不修边幅的状态了。”
  对于《老残游记》的语言文字,当代文学大师孙犁也曾赞叹不已,作家石英回忆道:“……而孙犁在与我闲谈时,让我觉得他的人情味很浓:当他得知我是山东人之后,他饶有兴味地追忆起他对山东尤其是济南、青岛的种种感受。他说他在济南时,游览了大明湖、趵突泉等名胜,他津津乐道何绍基题写‘历下亭’的书法,尤其是在寻访《老残游记》中白妞说书的故址,啧啧赞赏作者的叙述语言和白描手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孙犁同志在提及作者时,不称其名刘鹗,几次都称其字铁云:‘刘铁云的语言文字很了不起。’我想称其字而不称其名,足见他对‘老残’是很看重的。”由此得知,孙犁认为“刘铁云的语言文字很了不起”,这与汪曾祺的见解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刘鹗描写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这段话,我很熟悉,1982年7月我就在临沂书店购买了《老残游记》,那时刚刚高中毕业,终于从高考的紧张气氛中走出来了,有闲暇、有心情赏读此书。大学毕业后到济南工作,这本书中描写了济南的美景,自然有兴趣又细细品读。
  令我惊奇的是谈话中邱勋随口将刘鹗的原文背诵出来,从“觉得更为有趣”之后继续吟诵:“到了小布政司街,觅了一家客店,名叫高升店,将行李卸下,开发了车价酒钱,胡乱吃点晚饭,也就睡了。”一字一句,不慌不忙,加上他的表情、声音,竟让我瞬间感受到了这段描写的语言文字之美。原来只是大体明白这一段的内容,不过是写了来济南的过程而已,除了那句有名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外,其他描写很一般,从未觉得有什么神奇之处。经邱勋点拨,方才有所领悟,这里面的文学修养好,很考究,文字感觉很好。
  我突然发现,“颇不寂寞”四字也颇有味道,本来这四字有点陈词滥调,好就好在前面有“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而“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此风景描写也是陈词滥调,可是接着一句“颇不寂寞”,那就有味道了。通常是人多了就热闹,动物多了热闹,不寂寞,可是“老残”感觉到的是有了秋山红叶、老圃黄花就不寂寞。这使我联想起了古诗“红杏枝头春意闹”,对于有感觉的人,植物也不寂寞,也可以“闹”。
  我仔细琢磨这段话所描写的一件事情的过程,感觉到刘鹗在叙事上是大手笔。不妨划分为三个自然段:
  老残动身上车,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颇不寂寞。
  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
  到了小布政司街,觅了一家客店,名叫高升店,将行李卸下,开发了车价酒钱,胡乱吃点晚饭,也就睡了。
  这样能清晰地看出三个阶段。
  第一自然段是写进入济南之前,言简意赅,充满诗意,衬托出老残的心情很好,也很有精神头。
  第二自然段是进入济南府后整体印象。“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感觉比江南“更为有趣”,写出了济南的风景精髓,成为赞扬济南的标志性语言,名闻遐迩。
  第三自然段写具体入住经过。地点是小布政司街,客店是高升店,说得很具体。“胡乱吃点晚饭,也就睡了。”这说明在老残城外、城内一路兴致勃勃地欣赏风景之后,确实累了,乏了,没有精神头了,所以“胡乱吃点晚饭”,“胡乱”一词很贴切,随便吃点就行,最后一句“也就睡了”,恰好结尾。
  刘鹗用寥寥数语,简洁而舒缓地把老残到济南之前的场景和进城后的具体行程及表现和盘托出,自是驾驭语言的高手。
  回家找出三十多年前买的这本《老残游记》再读,发现邱勋所背诵的与第二回中的这段原文相比对几乎无差错。被吸引,再品味赏析,不知不觉中我也能背诵了。这样的“陈词滥调”果然奇妙,不嫌其多,只嫌其少。
  后来,偶然读到了现代著名作家、诗人聂绀弩的散文《怀监狱》,其中提及《老残游记》:“在监狱里,碰到过两个青工异人……哦,应该说还有一个人,名董笑,不到20岁,是个扒手(行话谓之‘佛爷’,大概是什么也逃不过他的五个手指之意)。别的事不说,读报,抑扬顿挫,悦耳娱心,非常得宜,从来没听过读得这么好的……有人说:‘看不懂,别人讲读,听不懂,你一念,不讲,我也懂了。’但我自觉远不如董笑读报念得好……这次我所在的队叫‘老残队’,我的打油诗曾有句:‘谁把《老残游记》续’,想不到真作‘老残游’。”这段话谈及“念”即诵读的奇妙作用,感觉很有意思。或可与邱勋背诵《老残游记》的段落而达到比阅读文本更好的效果相比较,值得进一步探究。
  □ 徐明祥
  丙申仲春,在时隔6年之后,我第二次见到了作家邱勋先生。
  邱勋是山东儿童文学的领军人物,在全国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寒斋潜庐藏有他的《微山湖上》签名本。
  这次听他漫谈,印象深刻,颇受启发。
  邱勋说:“一个作家如果在文字上不考究,他永远成不了传世的作家。我认为汪曾祺是当代作家中文字修养特别好的少数几个作家之一。汪曾祺画画画得也不错,曾在哪个刊物上见到他的一幅画,好像是墨菊,旁边一段题词。上来先引用了《老残游记》中的话:‘老残动身上车,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颇不寂寞。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引用之后是汪曾祺自己的话,他写道,‘有人说这都是陈词滥调,我认为我们当前的文学作品缺的就是这号陈词滥调’。我们的文字现在已经到了不修边幅的状态了。”
  对于《老残游记》的语言文字,当代文学大师孙犁也曾赞叹不已,作家石英回忆道:“……而孙犁在与我闲谈时,让我觉得他的人情味很浓:当他得知我是山东人之后,他饶有兴味地追忆起他对山东尤其是济南、青岛的种种感受。他说他在济南时,游览了大明湖、趵突泉等名胜,他津津乐道何绍基题写‘历下亭’的书法,尤其是在寻访《老残游记》中白妞说书的故址,啧啧赞赏作者的叙述语言和白描手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孙犁同志在提及作者时,不称其名刘鹗,几次都称其字铁云:‘刘铁云的语言文字很了不起。’我想称其字而不称其名,足见他对‘老残’是很看重的。”由此得知,孙犁认为“刘铁云的语言文字很了不起”,这与汪曾祺的见解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刘鹗描写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这段话,我很熟悉,1982年7月我就在临沂书店购买了《老残游记》,那时刚刚高中毕业,终于从高考的紧张气氛中走出来了,有闲暇、有心情赏读此书。大学毕业后到济南工作,这本书中描写了济南的美景,自然有兴趣又细细品读。
  令我惊奇的是谈话中邱勋随口将刘鹗的原文背诵出来,从“觉得更为有趣”之后继续吟诵:“到了小布政司街,觅了一家客店,名叫高升店,将行李卸下,开发了车价酒钱,胡乱吃点晚饭,也就睡了。”一字一句,不慌不忙,加上他的表情、声音,竟让我瞬间感受到了这段描写的语言文字之美。原来只是大体明白这一段的内容,不过是写了来济南的过程而已,除了那句有名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外,其他描写很一般,从未觉得有什么神奇之处。经邱勋点拨,方才有所领悟,这里面的文学修养好,很考究,文字感觉很好。
  我突然发现,“颇不寂寞”四字也颇有味道,本来这四字有点陈词滥调,好就好在前面有“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而“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此风景描写也是陈词滥调,可是接着一句“颇不寂寞”,那就有味道了。通常是人多了就热闹,动物多了热闹,不寂寞,可是“老残”感觉到的是有了秋山红叶、老圃黄花就不寂寞。这使我联想起了古诗“红杏枝头春意闹”,对于有感觉的人,植物也不寂寞,也可以“闹”。
  我仔细琢磨这段话所描写的一件事情的过程,感觉到刘鹗在叙事上是大手笔。不妨划分为三个自然段:
  老残动身上车,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颇不寂寞。
  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
  到了小布政司街,觅了一家客店,名叫高升店,将行李卸下,开发了车价酒钱,胡乱吃点晚饭,也就睡了。
  这样能清晰地看出三个阶段。
  第一自然段是写进入济南之前,言简意赅,充满诗意,衬托出老残的心情很好,也很有精神头。
  第二自然段是进入济南府后整体印象。“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感觉比江南“更为有趣”,写出了济南的风景精髓,成为赞扬济南的标志性语言,名闻遐迩。
  第三自然段写具体入住经过。地点是小布政司街,客店是高升店,说得很具体。“胡乱吃点晚饭,也就睡了。”这说明在老残城外、城内一路兴致勃勃地欣赏风景之后,确实累了,乏了,没有精神头了,所以“胡乱吃点晚饭”,“胡乱”一词很贴切,随便吃点就行,最后一句“也就睡了”,恰好结尾。
  刘鹗用寥寥数语,简洁而舒缓地把老残到济南之前的场景和进城后的具体行程及表现和盘托出,自是驾驭语言的高手。
  回家找出三十多年前买的这本《老残游记》再读,发现邱勋所背诵的与第二回中的这段原文相比对几乎无差错。被吸引,再品味赏析,不知不觉中我也能背诵了。这样的“陈词滥调”果然奇妙,不嫌其多,只嫌其少。
  后来,偶然读到了现代著名作家、诗人聂绀弩的散文《怀监狱》,其中提及《老残游记》:“在监狱里,碰到过两个青工异人……哦,应该说还有一个人,名董笑,不到20岁,是个扒手(行话谓之‘佛爷’,大概是什么也逃不过他的五个手指之意)。别的事不说,读报,抑扬顿挫,悦耳娱心,非常得宜,从来没听过读得这么好的……有人说:‘看不懂,别人讲读,听不懂,你一念,不讲,我也懂了。’但我自觉远不如董笑读报念得好……这次我所在的队叫‘老残队’,我的打油诗曾有句:‘谁把《老残游记》续’,想不到真作‘老残游’。”这段话谈及“念”即诵读的奇妙作用,感觉很有意思。或可与邱勋背诵《老残游记》的段落而达到比阅读文本更好的效果相比较,值得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