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5-01-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张文政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积累的具有历史维度和精神维度的先进文化,其蕴含的历史遗存、理论经验、革命精神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助于加强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文化自信。作为培育旅游业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从筑牢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教师队伍主力军、营造校园生活主场所和搭建社会实践主舞台等方面加强文化、人才培养与旅游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红色文化传承。
筑牢课堂教学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红色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最主要形式。首先,重视红色文化和党史教学。挖掘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堂,把红色文化的精神精髓、学术思想和红色旅游案例凝练升华,融入到《旅游规划与开发》《导游实务与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当中,充盈专业理论教学课堂。其次,教学方式凸显旅游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与适用性。借助信息化媒介载体,讲好红色故事,做好红色资源阐释,增强教育生动性、形象性,提高课堂教学内容感染力,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情景表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课堂育人育心效果。最后,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和内容融入实践教学。与业界共建“课内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邀请红色旅游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并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打造立体化的教学课堂,让专业学习不局限于理论教学课堂,筑牢理论和实践双课堂教学主渠道,加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的认知与热爱。
建设教师队伍主力军
教师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力军,高校教师在红色文化传承传播中承担着组织和引导角色。将红色文化融入育人工作,对高校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遵循教育者先教育的规律,教师要认识到传承和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学习红色文化知识,加强红色文化实践,打造一支既熟悉时事政策和旅游业态,又精通红色历史文化知识和旅游营销策划、产品设计、线路运营、保障执行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通过师德引领、红色文化传承、旅游行业培训、学校机制保障等多维协同,凝聚育人共识、增强育人本领、形成红色育人全力,建设教师队伍主力军。高校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职业素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教学技能和文化素养,当好红色文化的前行者,才能更加有效地引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
重视红色文化与教学和学科领域的高质量融合。在学术研讨、教学研究中隐性渗透红色理念与精神,做到“寓德育于知识传授中”,从而实现对学生学术与人生的全面领航。立足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内涵和发展脉络,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各级各类红色文化专项研究,为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提供学理支撑和指导,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育人优势。将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以各级各类教学研究项目为依托,探究红色文化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协同育人的路径。
营造校园生活主场所
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建设“能用、会用、用好”校园红色场域,推进“红色场域—红色育人”融合利用。在图书馆设置红色经典阅览室、红色书籍专区和党史学习教育专区,放置当地红色英雄人物图片,展示其生平事迹。培养一批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主力、全校学生参与的校园志愿讲解员队伍,在新生入学、校庆日、校园开放日、承办研讨会等节点组织开展校史讲解活动。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墙和红色文化走廊,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在入学季、毕业季、五四青年节等节点,开展红色歌曲大赛、红色经典朗诵赛、红色文化故事讲解比赛等,巧妙灵活融入红色文化,让红色资源在大学校园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下实现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在建军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节点,组织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唤醒学生红色文化记忆。成立学生红色旅游文化社团,梳理所在区域红色旅游景区,深入挖掘红色景区的文化内涵。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呈现形式,采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剧、短视频方式,在小红书、B站、抖音、微信等平台传播,创新红色文化表达,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效能,营造全方位的红色文化氛围。
搭建社会实践主舞台
坚持“大思政课”的教学理念,拓宽红色文化学习渠道。立足旅游行业实践性较强、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红色”社会实践活动。与红色景区、革命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等场所开展合作,组织红色主题活动,通过考察参观红色旅游景区、革命历史纪念馆,探访红色足迹,让红色景区和革命文化场馆成为育人的“沉浸式”实践大舞台。积极寻求与当地红色旅游单位深度合作,建立长期的实习和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与红色文化产生更多共鸣。利用“三下乡”“返家乡”寒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动员学生深入乡村社区、传统村落、革命老区,关注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现实热点问题,开展假期红色调研活动,深入一线收集数据、进行访谈,探究红色文化价值,接受红色教育洗礼,书写红色感悟,形成调研成果,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任务追寻,积累调研感悟,探究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
【作者系山东工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胶东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1CWYJ28)阶段性研究成果】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积累的具有历史维度和精神维度的先进文化,其蕴含的历史遗存、理论经验、革命精神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助于加强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文化自信。作为培育旅游业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从筑牢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教师队伍主力军、营造校园生活主场所和搭建社会实践主舞台等方面加强文化、人才培养与旅游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红色文化传承。
筑牢课堂教学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红色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最主要形式。首先,重视红色文化和党史教学。挖掘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堂,把红色文化的精神精髓、学术思想和红色旅游案例凝练升华,融入到《旅游规划与开发》《导游实务与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当中,充盈专业理论教学课堂。其次,教学方式凸显旅游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与适用性。借助信息化媒介载体,讲好红色故事,做好红色资源阐释,增强教育生动性、形象性,提高课堂教学内容感染力,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情景表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课堂育人育心效果。最后,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和内容融入实践教学。与业界共建“课内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邀请红色旅游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并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打造立体化的教学课堂,让专业学习不局限于理论教学课堂,筑牢理论和实践双课堂教学主渠道,加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的认知与热爱。
建设教师队伍主力军
教师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力军,高校教师在红色文化传承传播中承担着组织和引导角色。将红色文化融入育人工作,对高校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遵循教育者先教育的规律,教师要认识到传承和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学习红色文化知识,加强红色文化实践,打造一支既熟悉时事政策和旅游业态,又精通红色历史文化知识和旅游营销策划、产品设计、线路运营、保障执行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通过师德引领、红色文化传承、旅游行业培训、学校机制保障等多维协同,凝聚育人共识、增强育人本领、形成红色育人全力,建设教师队伍主力军。高校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职业素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教学技能和文化素养,当好红色文化的前行者,才能更加有效地引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
重视红色文化与教学和学科领域的高质量融合。在学术研讨、教学研究中隐性渗透红色理念与精神,做到“寓德育于知识传授中”,从而实现对学生学术与人生的全面领航。立足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内涵和发展脉络,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各级各类红色文化专项研究,为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提供学理支撑和指导,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育人优势。将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以各级各类教学研究项目为依托,探究红色文化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协同育人的路径。
营造校园生活主场所
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建设“能用、会用、用好”校园红色场域,推进“红色场域—红色育人”融合利用。在图书馆设置红色经典阅览室、红色书籍专区和党史学习教育专区,放置当地红色英雄人物图片,展示其生平事迹。培养一批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主力、全校学生参与的校园志愿讲解员队伍,在新生入学、校庆日、校园开放日、承办研讨会等节点组织开展校史讲解活动。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墙和红色文化走廊,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在入学季、毕业季、五四青年节等节点,开展红色歌曲大赛、红色经典朗诵赛、红色文化故事讲解比赛等,巧妙灵活融入红色文化,让红色资源在大学校园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下实现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在建军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节点,组织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唤醒学生红色文化记忆。成立学生红色旅游文化社团,梳理所在区域红色旅游景区,深入挖掘红色景区的文化内涵。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呈现形式,采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剧、短视频方式,在小红书、B站、抖音、微信等平台传播,创新红色文化表达,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效能,营造全方位的红色文化氛围。
搭建社会实践主舞台
坚持“大思政课”的教学理念,拓宽红色文化学习渠道。立足旅游行业实践性较强、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红色”社会实践活动。与红色景区、革命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等场所开展合作,组织红色主题活动,通过考察参观红色旅游景区、革命历史纪念馆,探访红色足迹,让红色景区和革命文化场馆成为育人的“沉浸式”实践大舞台。积极寻求与当地红色旅游单位深度合作,建立长期的实习和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与红色文化产生更多共鸣。利用“三下乡”“返家乡”寒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动员学生深入乡村社区、传统村落、革命老区,关注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现实热点问题,开展假期红色调研活动,深入一线收集数据、进行访谈,探究红色文化价值,接受红色教育洗礼,书写红色感悟,形成调研成果,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任务追寻,积累调研感悟,探究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
【作者系山东工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胶东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1CWYJ2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