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微型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2025-01-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杨希华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目标上,核心素养的概念是对“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涵盖态度、知识与能力。在性质上,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备的最关键、最必需的共通素养。在内容上,核心素养也是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综合表现。
化学是以实验为依据的学科,提出的大部分观点要通过实验来证明。随着教学发展改革,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逐步演变为以发掘学生自拟实验方案的启发性、探索性为主的微型实验。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学校的教学资源仍然相对匮乏,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常规操作,而微型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较少,所耗费的经费也更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微型实验的推广不仅能够进行基本的化学实验内容,还能开展一些新颖且实际的实验项目,如环保实验、家庭生活实验等。微型化学实验相对常规实验更安全,更省时。学生对实验现象有疑问时,可短时间内反复操作、验证结果,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微型实验具有灵活多变、易于操作的特点,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进行设计和调整,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特点。微型化学实验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通过不同的微型实验,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种类的化学反应和实验方法,拓展视野。学生还能够自主创新实验方法,开发出更简易的实验装置,设计出更完善的微型实验方案。例如我们在学原电池时,学生预习之后我让他们提出简单可行的实验方案,有的学生提出用电流表、导线、橘子瓣来进行,在做这个实验时,有的学生把两极同时插进橘子瓣中有电流,有的学生把电极插进分开的橘子瓣中没有电流(这类学生都一脸疑惑),我立刻提问,谁能帮助这些学生?有的学生说没有形成闭合回路,有的学生说在两个橘子瓣之间放上一块沾有橘子水的湿巾,就这样这节课在所做的微型实验中建立好了原电池的模型。学完铁的化学性质之后,让学生设计如何用较少的药品、简单的操作得到氢氧化亚铁。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案,如用细滴管把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亚铁溶液挤入折叠的宽胶布中,滴入之后立即把周围的胶布再粘上,这样就隔绝了空气并长时间看到白色的氢氧化亚铁,这个实验仅用少量的药品和生活中的胶布,就得到了预测的效果。同学们都知道用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时,先生成白色沉淀然后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如何用较少的药品及简单的操作快速看到红褐色?有的学生设计先用棉棒蘸取硫酸亚铁溶液,然后把棉棒在滴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片上滚动一圈,很快看到了红褐色的氢氧化铁。在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单质,溴单质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时作了改进,在一张滤纸的中心处先滴一滴饱和溴化钠溶液,再滴一滴氯水,观察到出现黄色,说明生成了溴单质,接着在此处滴一滴较浓的碘化钾溶液,颜色变为浅褐色,再滴一滴淀粉溶液,变为蓝色,证明生成了碘单质,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减少了试剂消耗和环境污染。在检验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时,把二氧化硫分别通入用青霉素瓶子装有的品红溶液、硫化钠溶液、酸性的高锰酸钾溶液、紫色的石蕊溶液,来分别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氧化性、还原性、溶于水显酸性,这样既省去了双孔塞,也节约了药品。在做乙醇的催化氧化时,也是改进了实验,同学们用棉棒蘸取一点乙醇,在加热的黑色铜片上一抹,在棉棒上就出现了红色的铜,并且有一丝丝的不同于乙醇的气味的气体,证明了铜为催化剂,在做铜与稀硝酸反应时。也改进了实验,学生用比较细的针管做这个实验,学生先在针管中放入一块很小的铜片,然后吸入少量的稀硝酸,可以看到无色的气体一氧化氮,吸入空气之后变为红棕色,也是用很少的药品与仪器达到预期效果。如何证明食盐中有没有碘元素(以碘酸钾的形式存在)的实验中,我给每一个学生一条淀粉碘化钾试纸,让他们回家后去厨房中完成这个实验,有很多学生都证明有碘元素,他们就是利用厨房里的食盐还有白醋,再加入我给他们的试纸,结果变蓝,就是因为碘酸钾在酸性条件下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单质使淀粉变蓝。在做氯气性质实验时也作了改进,可在一块衬有白纸的玻璃片上,分别滴加溴化钾溶液、碘化钾溶液(加入几滴淀粉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几滴酚酞),中间放置氯酸钾晶体,滴加浓盐酸后用表面皿盖住。通过观察各溶液的颜色变化,一次性验证氯气的氧化性、漂白性等性质,药品用量少且污染小。
基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从微型实验入手,来弥补传统实验的缺点,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去,真正做到探究式教学。微型实验用料少,废弃物少,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有利于促进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关注环保和节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通过微型实验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师生可以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与同行进行交流与合作,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和知识面,为将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东阿县第一中学)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目标上,核心素养的概念是对“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涵盖态度、知识与能力。在性质上,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备的最关键、最必需的共通素养。在内容上,核心素养也是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综合表现。
化学是以实验为依据的学科,提出的大部分观点要通过实验来证明。随着教学发展改革,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逐步演变为以发掘学生自拟实验方案的启发性、探索性为主的微型实验。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学校的教学资源仍然相对匮乏,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常规操作,而微型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较少,所耗费的经费也更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微型实验的推广不仅能够进行基本的化学实验内容,还能开展一些新颖且实际的实验项目,如环保实验、家庭生活实验等。微型化学实验相对常规实验更安全,更省时。学生对实验现象有疑问时,可短时间内反复操作、验证结果,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微型实验具有灵活多变、易于操作的特点,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进行设计和调整,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特点。微型化学实验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通过不同的微型实验,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种类的化学反应和实验方法,拓展视野。学生还能够自主创新实验方法,开发出更简易的实验装置,设计出更完善的微型实验方案。例如我们在学原电池时,学生预习之后我让他们提出简单可行的实验方案,有的学生提出用电流表、导线、橘子瓣来进行,在做这个实验时,有的学生把两极同时插进橘子瓣中有电流,有的学生把电极插进分开的橘子瓣中没有电流(这类学生都一脸疑惑),我立刻提问,谁能帮助这些学生?有的学生说没有形成闭合回路,有的学生说在两个橘子瓣之间放上一块沾有橘子水的湿巾,就这样这节课在所做的微型实验中建立好了原电池的模型。学完铁的化学性质之后,让学生设计如何用较少的药品、简单的操作得到氢氧化亚铁。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案,如用细滴管把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亚铁溶液挤入折叠的宽胶布中,滴入之后立即把周围的胶布再粘上,这样就隔绝了空气并长时间看到白色的氢氧化亚铁,这个实验仅用少量的药品和生活中的胶布,就得到了预测的效果。同学们都知道用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时,先生成白色沉淀然后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如何用较少的药品及简单的操作快速看到红褐色?有的学生设计先用棉棒蘸取硫酸亚铁溶液,然后把棉棒在滴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片上滚动一圈,很快看到了红褐色的氢氧化铁。在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单质,溴单质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时作了改进,在一张滤纸的中心处先滴一滴饱和溴化钠溶液,再滴一滴氯水,观察到出现黄色,说明生成了溴单质,接着在此处滴一滴较浓的碘化钾溶液,颜色变为浅褐色,再滴一滴淀粉溶液,变为蓝色,证明生成了碘单质,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减少了试剂消耗和环境污染。在检验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时,把二氧化硫分别通入用青霉素瓶子装有的品红溶液、硫化钠溶液、酸性的高锰酸钾溶液、紫色的石蕊溶液,来分别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氧化性、还原性、溶于水显酸性,这样既省去了双孔塞,也节约了药品。在做乙醇的催化氧化时,也是改进了实验,同学们用棉棒蘸取一点乙醇,在加热的黑色铜片上一抹,在棉棒上就出现了红色的铜,并且有一丝丝的不同于乙醇的气味的气体,证明了铜为催化剂,在做铜与稀硝酸反应时。也改进了实验,学生用比较细的针管做这个实验,学生先在针管中放入一块很小的铜片,然后吸入少量的稀硝酸,可以看到无色的气体一氧化氮,吸入空气之后变为红棕色,也是用很少的药品与仪器达到预期效果。如何证明食盐中有没有碘元素(以碘酸钾的形式存在)的实验中,我给每一个学生一条淀粉碘化钾试纸,让他们回家后去厨房中完成这个实验,有很多学生都证明有碘元素,他们就是利用厨房里的食盐还有白醋,再加入我给他们的试纸,结果变蓝,就是因为碘酸钾在酸性条件下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单质使淀粉变蓝。在做氯气性质实验时也作了改进,可在一块衬有白纸的玻璃片上,分别滴加溴化钾溶液、碘化钾溶液(加入几滴淀粉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几滴酚酞),中间放置氯酸钾晶体,滴加浓盐酸后用表面皿盖住。通过观察各溶液的颜色变化,一次性验证氯气的氧化性、漂白性等性质,药品用量少且污染小。
基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从微型实验入手,来弥补传统实验的缺点,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去,真正做到探究式教学。微型实验用料少,废弃物少,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有利于促进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关注环保和节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通过微型实验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师生可以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与同行进行交流与合作,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和知识面,为将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东阿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