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力量”赋能学生成长
2024-12-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彭春梅
临沂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准确把握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探索传承红色基因与学校教育的融合点,让“红色力量”赋能学生成长,使红色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能够不断丰富和创新,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积极探讨。
构建红色课堂,厚植爱国情怀
围绕红色教育主题,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打通课堂内外,立足学生认知水平挖掘主题内容,深化红色教育。
一是立足教材,明确主题。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等现有国家课程中,都有着丰富的红色教育内容。各学科根据爱党、爱军、爱国、精神谱系红色主题选题依据,小学红色教育目标和年段特征,梳理蕴含在教材中的红色教育主题。主题可大可小,可深可浅。如小学语文有伟人、家国情怀、美好品质和革命岁月等主题。“革命岁月”主题又包含长征、开国大典、抗美援朝等小主题。
二是围绕主题,打通课内外。以红色教育主题为切入点打通课堂内外。根据相关主题搜集资料,打破课内外界限,丰富主题内容,拓宽学习深度和广度,用相关文字、照片、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整合红色教育资源。学生通过梳理、整合课内外相关内容,对主题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三是主题汇报,深度领悟。围绕红色教育主题,通过文字、朗诵、讲述、歌唱、情景剧、绘画、VR技术等多种形式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内化深度体验,共享主题学习成果,让红色教育主题“入脑入心入行”。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沂蒙六姐妹”主题、校本课程“渊子崖保卫战”主题,引导学生课内阅读文本内容,在学生父母帮助下,可在课外搜集人物故事、诗词文章、影像资料等。深化全方位、多角度认识,感悟“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
建设红色校园,唤醒育人潜能
一图一景铸灵魂,一笔一画皆含情。校园环境是隐性的教育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不可少的一环。从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入手,打造润物无声的红色环境。学校“六面体”党建标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雕塑”、“党团队雕塑”等突出红色基调,传承红色育人基因;党史学习教育长廊将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具化为墙绘;英雄长廊的《鸡毛信》《小兵张嘎》等图文并茂、薪火相传;红色莒南长廊选取“毛泽东批示的厉家寨”“抗日第一村渊子崖保卫战”等典型莒南红色教育资源,将生动的故事、感人的事迹跃然墙上。让红色元素在校园中触目可见、亲身可感、实地可学,可以帮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想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红色精神。
打造红色阵地,增强活动体验
充分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将思想教育和实践体验相结合,利用沂蒙精神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建设红色教育阵地。
一是红色教育宣传阵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红色故事我来讲,沂蒙精神我传承”“百年党史七个一百”“沂蒙红领巾讲解员”等活动,引导学生讲述红色故事。在此基础上评选出优秀活动视频进行专题录制,利用互联网等教学媒介,制作“码书”,通过学校公众号、短视频和网站等进行积极宣传推广。
二是红色教育活动阵地。厚植爱国情感,坚定理想信念,就要从引导学生知家乡历史、晓家乡变化、爱家乡故土开始。临沂市作为革命老区,革命英雄多、革命遗存多、优秀党员多。充分借助这一传承红色基因的优势条件,组织学生分年级分批次到革命烈士陵园、115师旧址、马棚官庄等地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在红色旅行研学中了解革命历史、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
此外,设立“沂蒙小讲解员”社团、“沂蒙小作家”社团、“沂蒙小创客”社团等,依托本校和本土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讲、写、演、唱、创、作等形式,开设红色宣讲、写作、表演、唱歌、绘画、创客等课程,促进学生品德与特长同步发展。
三是红色教育创新基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带来的巨大改变让红色教育走向开放和创新。充分利用网络“云课堂”这个重要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同步课堂参与等形式,开展“云”上红色教育,将沂蒙精神的价值导向与小学生学习、日常生活、情感等方面的诉求有机结合。
整合红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
打破围墙、走进社区、链接社会、融通家校、依托活动、走向云端,让红色教育走出学校、将社区融入课程、把家长变成同盟,形成全环境立德树人的育人体系。
一是整合各学科教学资源,强化学科间融合。梳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红色教育资源,通过单元主题整合、跨年级融合教学,结合当地红色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课内阅读文本内容,课外搜集人物故事、诗词文章、影像资料、书画作品等,深化全方位、多角度认识,感悟“红色力量”。
二是融合家庭教育资源,把家庭作为实施红色教育的着力点。引导、支持家长参与红色教育,形成学校主导、家庭主体、社会主场的合力育人机制,凝聚育人合力。充分利用“亲子共成长”“家长委员会”“新父母学校”等平台,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红色文化的浸染和塑造中来。在温馨的家庭氛围里领悟学习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还可以实现家校互补、家校互促、师生相长。在大视野、多平台的辩证与统一中不断创造红色教育的整体效应,践行全环境立德树人。
三是充分发挥爱国教育基地、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结合红色文化教育主题,深入本地区红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博物馆等教育主题鲜明的场所,学生把所看、所听、所想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共鸣。
(作者单位:莒南县第一小学)
临沂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准确把握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探索传承红色基因与学校教育的融合点,让“红色力量”赋能学生成长,使红色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能够不断丰富和创新,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积极探讨。
构建红色课堂,厚植爱国情怀
围绕红色教育主题,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打通课堂内外,立足学生认知水平挖掘主题内容,深化红色教育。
一是立足教材,明确主题。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等现有国家课程中,都有着丰富的红色教育内容。各学科根据爱党、爱军、爱国、精神谱系红色主题选题依据,小学红色教育目标和年段特征,梳理蕴含在教材中的红色教育主题。主题可大可小,可深可浅。如小学语文有伟人、家国情怀、美好品质和革命岁月等主题。“革命岁月”主题又包含长征、开国大典、抗美援朝等小主题。
二是围绕主题,打通课内外。以红色教育主题为切入点打通课堂内外。根据相关主题搜集资料,打破课内外界限,丰富主题内容,拓宽学习深度和广度,用相关文字、照片、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整合红色教育资源。学生通过梳理、整合课内外相关内容,对主题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三是主题汇报,深度领悟。围绕红色教育主题,通过文字、朗诵、讲述、歌唱、情景剧、绘画、VR技术等多种形式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内化深度体验,共享主题学习成果,让红色教育主题“入脑入心入行”。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沂蒙六姐妹”主题、校本课程“渊子崖保卫战”主题,引导学生课内阅读文本内容,在学生父母帮助下,可在课外搜集人物故事、诗词文章、影像资料等。深化全方位、多角度认识,感悟“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
建设红色校园,唤醒育人潜能
一图一景铸灵魂,一笔一画皆含情。校园环境是隐性的教育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不可少的一环。从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入手,打造润物无声的红色环境。学校“六面体”党建标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雕塑”、“党团队雕塑”等突出红色基调,传承红色育人基因;党史学习教育长廊将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具化为墙绘;英雄长廊的《鸡毛信》《小兵张嘎》等图文并茂、薪火相传;红色莒南长廊选取“毛泽东批示的厉家寨”“抗日第一村渊子崖保卫战”等典型莒南红色教育资源,将生动的故事、感人的事迹跃然墙上。让红色元素在校园中触目可见、亲身可感、实地可学,可以帮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想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红色精神。
打造红色阵地,增强活动体验
充分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将思想教育和实践体验相结合,利用沂蒙精神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建设红色教育阵地。
一是红色教育宣传阵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红色故事我来讲,沂蒙精神我传承”“百年党史七个一百”“沂蒙红领巾讲解员”等活动,引导学生讲述红色故事。在此基础上评选出优秀活动视频进行专题录制,利用互联网等教学媒介,制作“码书”,通过学校公众号、短视频和网站等进行积极宣传推广。
二是红色教育活动阵地。厚植爱国情感,坚定理想信念,就要从引导学生知家乡历史、晓家乡变化、爱家乡故土开始。临沂市作为革命老区,革命英雄多、革命遗存多、优秀党员多。充分借助这一传承红色基因的优势条件,组织学生分年级分批次到革命烈士陵园、115师旧址、马棚官庄等地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在红色旅行研学中了解革命历史、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
此外,设立“沂蒙小讲解员”社团、“沂蒙小作家”社团、“沂蒙小创客”社团等,依托本校和本土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讲、写、演、唱、创、作等形式,开设红色宣讲、写作、表演、唱歌、绘画、创客等课程,促进学生品德与特长同步发展。
三是红色教育创新基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带来的巨大改变让红色教育走向开放和创新。充分利用网络“云课堂”这个重要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同步课堂参与等形式,开展“云”上红色教育,将沂蒙精神的价值导向与小学生学习、日常生活、情感等方面的诉求有机结合。
整合红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
打破围墙、走进社区、链接社会、融通家校、依托活动、走向云端,让红色教育走出学校、将社区融入课程、把家长变成同盟,形成全环境立德树人的育人体系。
一是整合各学科教学资源,强化学科间融合。梳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红色教育资源,通过单元主题整合、跨年级融合教学,结合当地红色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课内阅读文本内容,课外搜集人物故事、诗词文章、影像资料、书画作品等,深化全方位、多角度认识,感悟“红色力量”。
二是融合家庭教育资源,把家庭作为实施红色教育的着力点。引导、支持家长参与红色教育,形成学校主导、家庭主体、社会主场的合力育人机制,凝聚育人合力。充分利用“亲子共成长”“家长委员会”“新父母学校”等平台,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红色文化的浸染和塑造中来。在温馨的家庭氛围里领悟学习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还可以实现家校互补、家校互促、师生相长。在大视野、多平台的辩证与统一中不断创造红色教育的整体效应,践行全环境立德树人。
三是充分发挥爱国教育基地、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结合红色文化教育主题,深入本地区红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博物馆等教育主题鲜明的场所,学生把所看、所听、所想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共鸣。
(作者单位:莒南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