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教学中容易忽视的两个问题
2024-12-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崔勇
从教30多年来,笔者发现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很容易忽视如下两个问题:诗句语序不正常、句中词语省减现象。其实,这种“不正常”主要是为了某种特殊的需要而运用了特殊的句序造成的;而这种“省减”也是为了诗句的特殊要求而形成的。古代诗歌尤其是格律诗特别讲究押韵、对仗、平仄等形式,这是为了使诗歌更具艺术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们理解诗句意义,更好地掌握和背诵,老师作为教授者,必须把古诗词语句的语序调整和词语省减现象透彻明白地讲出来。
调整语序问题
有的诗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而调整了语序。如唐代王维的诗《积雨辋川庄作》中有两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其中“啭黄鹂”就是为了押上联韵(首联两句韵脚为“迟”“菑”,第四句需用“鹂”押韵)而由“黄鹂啭”变来的。为了这押韵,动词“啭”提了前,于是,上句末三字本为“白鹭飞”也只好将动词“飞”提前而与动词“啭”相应。有的诗是为了平仄的需要而调整了语序,有的诗是为了对仗的需要而调整了语序。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有两句“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将“月夜”写成“夜月”,就是为了和“春风”对仗。
以上都是些为了满足某一项要求而调整语序的现象。
古诗词中,调整语序,更多的是为了同时满足几方面的需要。如杜甫《望岳》中的名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则是为了对仗、平仄、押韵三方面的共同需要。其本来句序应是“层云生荡胸,归鸟入决眦”,意思是“泰山上云气层生,望之使人心胸激荡;群鸟归来,仿佛飞入我睁得大大的眼眶当中”。但是,为了以上三方面的要求,杜甫就写成了“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再如唐代诗人崔颢的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也是为了同时满足对仗、平仄和押韵的需要而写成这个样子的。其本来句序应是“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意即“晴朗的平川上,汉阳一带的树木一棵一棵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葱茏茂盛”。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当诗人们遵守这种约定俗成的客观要求成了一种习惯以后,有时候,即使不需要调整语序,也刻意“避俗求奇,避平求警”,以增强诗韵诗味、浓化诗词艺术色彩。如杜甫《秋兴八首其八》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吾凤凰枝”的句子,其本来句序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吾碧梧枝”,这句序也并不违反押韵、平仄、对仗等各种要求,变了句序只是为了求奇出新。
词作中调整句序的现象更为普遍。如我们熟知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和“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其本来句序分别应是“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和“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之烽火”。又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本来句序应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再如姜夔《扬州慢》中的“波心荡,冷月无声”,其本来句序应是“冷月荡(于)波心,无声”。等等。
词语省减现象
古代的诗人们,为了达到对仗、平仄、押韵等长期以来形成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诗歌语言的简约深厚、节奏和谐等等要求,他们还常常对诗歌语言的某些词语进行省减处理。我们在学习时,必须把省减的词语补全,才能准确理解诗句的意义。如《孔雀东南飞》结尾一段有一句“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意思并不是说“松柏”都在“东西”方位上种植,“梧桐”都种在“左右”方位上,而是说:“在东西、左右各个方位上,都种植了松柏和梧桐。”因此,前后两句只有联合起来理解,才能悟到其真正的意义。但如果依照原来的意思全部写出来,写成“东西左右植松柏,东西左右种梧桐”,则太罗嗦,更无诗味可言。省减了文字,前后两句必须照应,这在古代形成了一种修辞格,叫“互文”。又如白居易诗《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实际是说“东边和西边的船舫上的人都悄而无言”,即“东西船舫悄无言”,但这种语言样式字数、节奏、平仄形式均与上下诗句不和谐,因此通过省减文字后的语言既简练又富有诗韵。《琵琶行》中还有一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实际是说“主人和客人(一块)下了马,(然后一块)上了船,(两人)举酒(共饮却)无管弦之音(助兴)”,那么,其本来的句子应是“主人客人下马上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也是为了与上下文的和谐以及诗句本身的简约从而省减了文字,写成了“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形成了“互文”修辞格。
总之,某些古诗词中的非正常句序和词语省减现象,都是为了诗歌写作的特殊需要而出现的。我们只有透彻理解这些句序的特殊性和词语的省减情况,才能恰当、到位地理解和把握这些诗句的真正意义。古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是人类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文化现象,其对于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于全人类一直产生着深沉、厚重、长远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某座文化丰碑的表象意义!青少年多读多背古诗词,不仅仅会“腹有诗书气自华”,使个人涵养、个人气质大有提升;更重要的是,还会使我们中华几千年的诗歌传统文化在一代代人中发扬光大、绵延传承,以致永续!
(作者单位:临朐县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
从教30多年来,笔者发现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很容易忽视如下两个问题:诗句语序不正常、句中词语省减现象。其实,这种“不正常”主要是为了某种特殊的需要而运用了特殊的句序造成的;而这种“省减”也是为了诗句的特殊要求而形成的。古代诗歌尤其是格律诗特别讲究押韵、对仗、平仄等形式,这是为了使诗歌更具艺术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们理解诗句意义,更好地掌握和背诵,老师作为教授者,必须把古诗词语句的语序调整和词语省减现象透彻明白地讲出来。
调整语序问题
有的诗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而调整了语序。如唐代王维的诗《积雨辋川庄作》中有两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其中“啭黄鹂”就是为了押上联韵(首联两句韵脚为“迟”“菑”,第四句需用“鹂”押韵)而由“黄鹂啭”变来的。为了这押韵,动词“啭”提了前,于是,上句末三字本为“白鹭飞”也只好将动词“飞”提前而与动词“啭”相应。有的诗是为了平仄的需要而调整了语序,有的诗是为了对仗的需要而调整了语序。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有两句“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将“月夜”写成“夜月”,就是为了和“春风”对仗。
以上都是些为了满足某一项要求而调整语序的现象。
古诗词中,调整语序,更多的是为了同时满足几方面的需要。如杜甫《望岳》中的名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则是为了对仗、平仄、押韵三方面的共同需要。其本来句序应是“层云生荡胸,归鸟入决眦”,意思是“泰山上云气层生,望之使人心胸激荡;群鸟归来,仿佛飞入我睁得大大的眼眶当中”。但是,为了以上三方面的要求,杜甫就写成了“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再如唐代诗人崔颢的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也是为了同时满足对仗、平仄和押韵的需要而写成这个样子的。其本来句序应是“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意即“晴朗的平川上,汉阳一带的树木一棵一棵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葱茏茂盛”。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当诗人们遵守这种约定俗成的客观要求成了一种习惯以后,有时候,即使不需要调整语序,也刻意“避俗求奇,避平求警”,以增强诗韵诗味、浓化诗词艺术色彩。如杜甫《秋兴八首其八》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吾凤凰枝”的句子,其本来句序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吾碧梧枝”,这句序也并不违反押韵、平仄、对仗等各种要求,变了句序只是为了求奇出新。
词作中调整句序的现象更为普遍。如我们熟知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和“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其本来句序分别应是“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和“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之烽火”。又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本来句序应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再如姜夔《扬州慢》中的“波心荡,冷月无声”,其本来句序应是“冷月荡(于)波心,无声”。等等。
词语省减现象
古代的诗人们,为了达到对仗、平仄、押韵等长期以来形成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诗歌语言的简约深厚、节奏和谐等等要求,他们还常常对诗歌语言的某些词语进行省减处理。我们在学习时,必须把省减的词语补全,才能准确理解诗句的意义。如《孔雀东南飞》结尾一段有一句“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意思并不是说“松柏”都在“东西”方位上种植,“梧桐”都种在“左右”方位上,而是说:“在东西、左右各个方位上,都种植了松柏和梧桐。”因此,前后两句只有联合起来理解,才能悟到其真正的意义。但如果依照原来的意思全部写出来,写成“东西左右植松柏,东西左右种梧桐”,则太罗嗦,更无诗味可言。省减了文字,前后两句必须照应,这在古代形成了一种修辞格,叫“互文”。又如白居易诗《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实际是说“东边和西边的船舫上的人都悄而无言”,即“东西船舫悄无言”,但这种语言样式字数、节奏、平仄形式均与上下诗句不和谐,因此通过省减文字后的语言既简练又富有诗韵。《琵琶行》中还有一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实际是说“主人和客人(一块)下了马,(然后一块)上了船,(两人)举酒(共饮却)无管弦之音(助兴)”,那么,其本来的句子应是“主人客人下马上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也是为了与上下文的和谐以及诗句本身的简约从而省减了文字,写成了“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形成了“互文”修辞格。
总之,某些古诗词中的非正常句序和词语省减现象,都是为了诗歌写作的特殊需要而出现的。我们只有透彻理解这些句序的特殊性和词语的省减情况,才能恰当、到位地理解和把握这些诗句的真正意义。古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是人类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文化现象,其对于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于全人类一直产生着深沉、厚重、长远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某座文化丰碑的表象意义!青少年多读多背古诗词,不仅仅会“腹有诗书气自华”,使个人涵养、个人气质大有提升;更重要的是,还会使我们中华几千年的诗歌传统文化在一代代人中发扬光大、绵延传承,以致永续!
(作者单位:临朐县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