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产教融合出海 校企共创品牌
2024-11-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尚绪强 孙绪娜 徐祥月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职业教育正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携手企业扬帆出海。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建校以来“厂校一体”模式传统,将国内成熟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向海外推广,将中国传统文化、学院劳动文化的建设成果与国际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打造语言教学、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文化养成、价值塑造“五位一体”海外育匠矩阵,在本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展现新作为。
借他山之石攻玉
创新孵化国际教育资源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紧密服务区域内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产业的智能化、柔性化、网联化发展人才需求,引进国际教育资源,不断探索创新中外校企办学模式和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牵头俄罗斯莫斯科国立通讯与信息技术大学、韩国京畿大学等境外高水平院校,以及区域内浪潮、豪迈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开展机电一体化技术、软件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校企协同育人,共建中韩新一代信息技术教育合作中心、中俄高端机电装备制造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与德国博世合作开展中德工业4.0产教融合项目,将国内外行业技术规范、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标准、方法、模式、资料科学转化、系统融入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和教学内容,提升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领域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基地含“金”量。
在这个过程中,中外校企协同开发的《数据库技术》《钳工》等双语课程标准和数字化教学资源输出至坦桑尼亚、塞舌尔、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建成软件技术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联合山东栋梁科技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面向新加坡ITE学院、俄罗斯哈巴洛夫斯克地区中小学、柬埔寨皇家科学院、韩国湖南大学等开展境外技能培训,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技术、人力、资源支撑。
扬经验之帆远航
海外推广产教融合劳职模式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与豪迈集团十年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产教融合实践,为该集团国内公司和海外子公司输送超过500名技术和管理骨干。为持续满足企业“走出去”本土技能人才需求,基于豪迈泰国不断扩大的本土技能人才需求,校企双方将国内“订单联合培养”模式延伸至海外,联合泰国N-TECH教育集团、澜湄集团,首先布局建设泰国—班·墨学院(豪迈),开设豪迈泰国企业海外订单班,每期选拨符合模具设计、装配工艺等关键岗位条件的学生40人组成“豪迈海外工匠新型订单班”,通过订单式培养、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教学、共建实训基地、联合研发、提供实习实训和就业保障等方式,实现本土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首期海外订单班已于2024年11月开班实施,与豪迈泰国共建海外培训基地,同时面向泰国加拉信技术学院、那空帕农大学等院校,以及泰国“泰中罗勇工业园”内上下游中资企业,开展普惠性技能文化培训、海外职业技能鉴定、本土师资培养等。
在泰国境外办学项目成熟的基础上,依托“班·墨学院”、“中外人文交流明材工赋学堂”等项目,复制推广劳职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布局建设3个海外“技术驿站”。针对豪迈在柬埔寨、巴西旧模维修等具体岗位需求,以及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等装备制造、电力等外向型企业在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海外工程项目,开展定制化职业技能培训,辐射服务正恒集团、天艺酒店集团等商贸服务类中资企业,提供办公自动化、会计等岗位的本土化技能人才培训,形成多点开花、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劳职班·墨学院品牌影响力日益呈现。
融文化之韵于技
协同推进技能成才与文化育才
以技能提升筑基。围绕出海企业生产岗位能力要求,选取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将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技术等技术模块,按照理论知识、技能要求、难度等级细化重构为能力单元,根据能力单元确定知识技能点学习任务,定制专业培训必修课程,开发集音视频、图片、文本等数字化资源为一体的“微技能”任务包,学员自主灵活选择技能组合,实现“打包式”多元能力养成。
以语言学习搭桥。解构语言知识、结合岗位生活情景建构语言场景、综合听说读写设置任务分级操练,借鉴学龄前儿童语言习得特点,采用体验式学习和启发式教学法,将复杂的语法理论在生动的实用场景中解构为直观的动宾、主谓、偏正等短小的“竹节式”语言结构,让学员在提高中文应用和交际能力的基础上,理解、认同中国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以文化滋养贯穿。一方面构建“文化互动式课堂”,将中华经典诵读、太极拳、书画、茶艺等传统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全过程,以课堂教学为根本,从人文经典拓展到文化景点、从课程知识延伸到互动活动、从海外院校覆盖到本土社区,打造文化类立体课程体系。一方面打破技能培训和中文教育模块界限,在培训教学、技能切磋、实习实训等环节,通过DV动画、平面设计、装置模型等工作任务立体呈现“中国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让生硬的技能融入有温度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实现专业技能储备、语用知识技能、文化精神认知共生共长。
学校不断探索国际化办学新模式和新举措,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教育就支撑到哪里”,校企合作对外输出中国职业教育标准、资源、装备58项,开展高质量校企交流对话活动43个,惠及俄罗斯、新加坡、柬埔寨、泰国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13个,境外培训近5000人次,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与产业“走出去”,以山东劳职人的使命担当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职业教育正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携手企业扬帆出海。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建校以来“厂校一体”模式传统,将国内成熟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向海外推广,将中国传统文化、学院劳动文化的建设成果与国际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打造语言教学、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文化养成、价值塑造“五位一体”海外育匠矩阵,在本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展现新作为。
借他山之石攻玉
创新孵化国际教育资源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紧密服务区域内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产业的智能化、柔性化、网联化发展人才需求,引进国际教育资源,不断探索创新中外校企办学模式和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牵头俄罗斯莫斯科国立通讯与信息技术大学、韩国京畿大学等境外高水平院校,以及区域内浪潮、豪迈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开展机电一体化技术、软件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校企协同育人,共建中韩新一代信息技术教育合作中心、中俄高端机电装备制造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与德国博世合作开展中德工业4.0产教融合项目,将国内外行业技术规范、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标准、方法、模式、资料科学转化、系统融入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和教学内容,提升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领域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基地含“金”量。
在这个过程中,中外校企协同开发的《数据库技术》《钳工》等双语课程标准和数字化教学资源输出至坦桑尼亚、塞舌尔、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建成软件技术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联合山东栋梁科技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面向新加坡ITE学院、俄罗斯哈巴洛夫斯克地区中小学、柬埔寨皇家科学院、韩国湖南大学等开展境外技能培训,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技术、人力、资源支撑。
扬经验之帆远航
海外推广产教融合劳职模式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与豪迈集团十年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产教融合实践,为该集团国内公司和海外子公司输送超过500名技术和管理骨干。为持续满足企业“走出去”本土技能人才需求,基于豪迈泰国不断扩大的本土技能人才需求,校企双方将国内“订单联合培养”模式延伸至海外,联合泰国N-TECH教育集团、澜湄集团,首先布局建设泰国—班·墨学院(豪迈),开设豪迈泰国企业海外订单班,每期选拨符合模具设计、装配工艺等关键岗位条件的学生40人组成“豪迈海外工匠新型订单班”,通过订单式培养、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教学、共建实训基地、联合研发、提供实习实训和就业保障等方式,实现本土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首期海外订单班已于2024年11月开班实施,与豪迈泰国共建海外培训基地,同时面向泰国加拉信技术学院、那空帕农大学等院校,以及泰国“泰中罗勇工业园”内上下游中资企业,开展普惠性技能文化培训、海外职业技能鉴定、本土师资培养等。
在泰国境外办学项目成熟的基础上,依托“班·墨学院”、“中外人文交流明材工赋学堂”等项目,复制推广劳职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布局建设3个海外“技术驿站”。针对豪迈在柬埔寨、巴西旧模维修等具体岗位需求,以及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等装备制造、电力等外向型企业在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海外工程项目,开展定制化职业技能培训,辐射服务正恒集团、天艺酒店集团等商贸服务类中资企业,提供办公自动化、会计等岗位的本土化技能人才培训,形成多点开花、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劳职班·墨学院品牌影响力日益呈现。
融文化之韵于技
协同推进技能成才与文化育才
以技能提升筑基。围绕出海企业生产岗位能力要求,选取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将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技术等技术模块,按照理论知识、技能要求、难度等级细化重构为能力单元,根据能力单元确定知识技能点学习任务,定制专业培训必修课程,开发集音视频、图片、文本等数字化资源为一体的“微技能”任务包,学员自主灵活选择技能组合,实现“打包式”多元能力养成。
以语言学习搭桥。解构语言知识、结合岗位生活情景建构语言场景、综合听说读写设置任务分级操练,借鉴学龄前儿童语言习得特点,采用体验式学习和启发式教学法,将复杂的语法理论在生动的实用场景中解构为直观的动宾、主谓、偏正等短小的“竹节式”语言结构,让学员在提高中文应用和交际能力的基础上,理解、认同中国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以文化滋养贯穿。一方面构建“文化互动式课堂”,将中华经典诵读、太极拳、书画、茶艺等传统文化融入国际中文教育全过程,以课堂教学为根本,从人文经典拓展到文化景点、从课程知识延伸到互动活动、从海外院校覆盖到本土社区,打造文化类立体课程体系。一方面打破技能培训和中文教育模块界限,在培训教学、技能切磋、实习实训等环节,通过DV动画、平面设计、装置模型等工作任务立体呈现“中国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让生硬的技能融入有温度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实现专业技能储备、语用知识技能、文化精神认知共生共长。
学校不断探索国际化办学新模式和新举措,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教育就支撑到哪里”,校企合作对外输出中国职业教育标准、资源、装备58项,开展高质量校企交流对话活动43个,惠及俄罗斯、新加坡、柬埔寨、泰国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13个,境外培训近5000人次,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与产业“走出去”,以山东劳职人的使命担当对外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