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管好用好水资源,蹚出节水示范路
2024-11-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张健捷
近年来,宁津县全方位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立足水资源短缺和生产生活用水实际,一体做好管水、用水、节水文章,蹚出一条平原地区节水示范之路。2023年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县,全国十个、全省唯一,2024年入选全国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试点以来亩次灌溉成本下降20%以上,年均节水1500万m³。
坚持精细管水 拧紧“水龙头”
宁津县位于德州市引黄末梢,是资源性缺水地区,且农业灌溉用水占比达到89.8%。针对这种县情水情,宁津县坚持节水优先,做到精打细算,从源头上把好节水关。一是严把“分配关”。制定《宁津县农业用水初始水权分配意见》,根据市级下达的用水指标和农业灌溉需求,科学确定1.5亿m³的农业用水总量,按照生产生活用水实际,将93%的农业用水按灌溉面积分配到户,超出用水指标后,需通过水权交易平台进行购买,有效提升农户节水意识;剩余7%的用水量预留给各村委会,按照用水实际用于村内调剂,实现了总量控制、集约利用。二是管住“过程关”。在用水端安装IC卡充值机,农户先充后用、刷卡取水,通过配水、计量、收费“三到户”,实现按亩计量到精准计量的转变。在管理端建设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信息管理平台,将所有用水户信息录入系统,通过与充值机联网,实现对用水总量、用量、余量实时监测。三是统筹“利用关”。出台《宁津县水权水市场建设实施方案》《宁津县水权交易管理试行办法》,建设“互联网+水权”交易平台,规范水权交易价格、条件和方式。农户超出用水指标后,要以0.1元/m3的价格购入指标;每年灌溉结束后,政府以同样价格回购结余指标,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保障了农户权益,累计交易3.28万单,交易水量761万m³,极大提高了全县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和优化配置能力。
坚持合理用水 做好“水文章”
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形成“用水有成本、浪费有压力、节水有动力”的节水激励机制。一是合理定价,确保用水有成本。邀请省水科院专家科学测算农业供水成本,经价格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后,合理定价,计收水费。二是分档计价,确保浪费有压力。每年按照雨情水情,动态调整各类农作物灌溉定额,一旦超过灌溉定额,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通过价格杠杆,转变群众节水意识和用水习惯。同时,将超定额部分收入作为节水奖励和节水工程建设资金,做到了“取之于水、用之于水”。三是奖补激励,确保节水有动力。出台《宁津县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实施办法》,明确了奖补对象、方式、标准、程序等。通过公示栏、发放明白纸等方式向群众讲解奖励政策,并按年度灌溉需求和灌溉亩次动态调整奖励金额,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32万元,惠及85%村庄、77%农户,极大调动了农户节水积极性,亩年均节水达20m³。
坚持科学节水 释放“水动力”
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管理水平,最大限度提升计量精度,减少灌溉损耗。一是更新设施,计量精细化。为打破以往按亩计量,造成争水抢水、大水漫灌的灌溉模式,积极推广机井智能电表、水电双控计量系统、泵站水表等终端计量设备,实行按方计量、以电折水计量等方式。目前,2483口机井完成水电双控计量系统安装,占比达到43%;安装水电双控设备313套,升级射频器2033台、管理机91台,有效提高了用水测算精度。二是技术升级,灌溉高效化。推广小畦快灌技术,改大畦为小畦,通过田地变窄变短,使灌溉水流速更快、蒸发更少,灌溉水利用率由65%提升至85%,亩次节水5m³左右。在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种植组织中推广节水设备,亩次节水7—10m³。三是加强管护,用水规范化。出台《宁津县引黄灌区水利设施运行管护办法》,建立“县级灌区管理中心+乡镇+村集体”三级管理体系,明确各类设施管护主体,确保设备有人护、维修有人管。同时,成立农民用水专业合作社8家,探索“村党支部+群管组织”的共用共管模式,增强群众参与积极性。改革后,县级骨干工程完好率由60%提升至90%,末级工程完好率由40%提升至70%,推动水利设施畅通、工程运行安全、水量调配有序。
近年来,宁津县全方位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立足水资源短缺和生产生活用水实际,一体做好管水、用水、节水文章,蹚出一条平原地区节水示范之路。2023年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县,全国十个、全省唯一,2024年入选全国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试点以来亩次灌溉成本下降20%以上,年均节水1500万m³。
坚持精细管水 拧紧“水龙头”
宁津县位于德州市引黄末梢,是资源性缺水地区,且农业灌溉用水占比达到89.8%。针对这种县情水情,宁津县坚持节水优先,做到精打细算,从源头上把好节水关。一是严把“分配关”。制定《宁津县农业用水初始水权分配意见》,根据市级下达的用水指标和农业灌溉需求,科学确定1.5亿m³的农业用水总量,按照生产生活用水实际,将93%的农业用水按灌溉面积分配到户,超出用水指标后,需通过水权交易平台进行购买,有效提升农户节水意识;剩余7%的用水量预留给各村委会,按照用水实际用于村内调剂,实现了总量控制、集约利用。二是管住“过程关”。在用水端安装IC卡充值机,农户先充后用、刷卡取水,通过配水、计量、收费“三到户”,实现按亩计量到精准计量的转变。在管理端建设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信息管理平台,将所有用水户信息录入系统,通过与充值机联网,实现对用水总量、用量、余量实时监测。三是统筹“利用关”。出台《宁津县水权水市场建设实施方案》《宁津县水权交易管理试行办法》,建设“互联网+水权”交易平台,规范水权交易价格、条件和方式。农户超出用水指标后,要以0.1元/m3的价格购入指标;每年灌溉结束后,政府以同样价格回购结余指标,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保障了农户权益,累计交易3.28万单,交易水量761万m³,极大提高了全县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和优化配置能力。
坚持合理用水 做好“水文章”
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形成“用水有成本、浪费有压力、节水有动力”的节水激励机制。一是合理定价,确保用水有成本。邀请省水科院专家科学测算农业供水成本,经价格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后,合理定价,计收水费。二是分档计价,确保浪费有压力。每年按照雨情水情,动态调整各类农作物灌溉定额,一旦超过灌溉定额,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通过价格杠杆,转变群众节水意识和用水习惯。同时,将超定额部分收入作为节水奖励和节水工程建设资金,做到了“取之于水、用之于水”。三是奖补激励,确保节水有动力。出台《宁津县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实施办法》,明确了奖补对象、方式、标准、程序等。通过公示栏、发放明白纸等方式向群众讲解奖励政策,并按年度灌溉需求和灌溉亩次动态调整奖励金额,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32万元,惠及85%村庄、77%农户,极大调动了农户节水积极性,亩年均节水达20m³。
坚持科学节水 释放“水动力”
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管理水平,最大限度提升计量精度,减少灌溉损耗。一是更新设施,计量精细化。为打破以往按亩计量,造成争水抢水、大水漫灌的灌溉模式,积极推广机井智能电表、水电双控计量系统、泵站水表等终端计量设备,实行按方计量、以电折水计量等方式。目前,2483口机井完成水电双控计量系统安装,占比达到43%;安装水电双控设备313套,升级射频器2033台、管理机91台,有效提高了用水测算精度。二是技术升级,灌溉高效化。推广小畦快灌技术,改大畦为小畦,通过田地变窄变短,使灌溉水流速更快、蒸发更少,灌溉水利用率由65%提升至85%,亩次节水5m³左右。在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种植组织中推广节水设备,亩次节水7—10m³。三是加强管护,用水规范化。出台《宁津县引黄灌区水利设施运行管护办法》,建立“县级灌区管理中心+乡镇+村集体”三级管理体系,明确各类设施管护主体,确保设备有人护、维修有人管。同时,成立农民用水专业合作社8家,探索“村党支部+群管组织”的共用共管模式,增强群众参与积极性。改革后,县级骨干工程完好率由60%提升至90%,末级工程完好率由40%提升至70%,推动水利设施畅通、工程运行安全、水量调配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