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用好红色资源“润心铸魂” 推进“大思政课”提质增效

2024-11-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刘晴 赵恩兰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山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文旅行业资源优势和文旅人才培养特点,持续塑造“红色山东 行走课堂”党建品牌,全方位、多元化挖掘利用山东红色文旅资源,打破各学科、各要素间壁垒,形成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通融合、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贯通融合、线下教学与线上展播有机融合、学科教学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的大思政课实践创新模式,让红色革命精神走入师生心中,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2024年“红色山东 行走课堂”荣获山东省文化和旅游系统优秀党建品牌。
党建引领
开拓红色文化育人新格局

  文化和旅游部等国家五部门联合印发《用好红色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在红色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挖掘红色文旅资源育人价值,推动红色文旅资源与“大思政课”融合创新发展,形成具有教育特色的红色文化育人范式。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打造的“红色山东 行走课堂”品牌以高质量党建领航业务发展同步深化改革,形成了“134”育人新格局。1即“一个核心”。学校党委扛起主责,列为重点工作,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落实计划书、任务表,不间断调度活动进展、诊断、提升、评估成效。3即“三个团队”。建立思政部、专业课、学生处专项工作团队,推动红色文旅资源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个环节。4即瞄准“四项目标”。全校师生利用学科专业群优势,挖掘整理齐鲁大地红色文旅资源,开展师生创新实践活动,以党建品牌打造带动思想政治教育、文旅专业建设同地方旅游发展等协同育人。
“一馆四课堂”
打造红色文化育人阵地

  “红色山东 行走课堂”党建品牌立足于齐鲁红色文旅资源禀赋,整合山东省16市红色旅游资源,聚焦13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定期举办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开发红色研学课程、制作红色短视频和编写讲解词等教育教学活动,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和鲜活的教学资源,形成“一馆四课堂”红色文化育人阵地。
  红色实训场所。以师生开展的“红色山东 行走课堂”系列教学活动成果为素材,建设红色实训长廊和红色实训教室育人场所。红色实训长廊以模块化方式,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解、短视频沉浸体验等展示教学成果。红色实训教室阐释和弘扬以沂蒙精神为代表的红色精神,开展红色文化主题讲座、沙龙等,打造立体丰富的沉浸式教育空间。
  红色思政课堂。用红色历史、红色精神谱系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开展“三讲一赛”,领导干部讲思政课融入山东红色故事,指导大学生讲“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邀请专家学者、革命后代、优秀党员等讲党的光辉历程和英雄事迹;强化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教学,开展山东红色文化融入教学比赛,用人工智能激活课堂,用全新的视角构建“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育人格局,最大限度发挥红色资源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
  红色文旅课堂。发挥旅游学科群和人才培育优势,深耕红色文旅资源,开展“红色文化+”教学实践活动。组织广大师生围绕全省130个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作讲解词、制作讲解视频、拍摄红色旅游图片、录制红色山东故事视频等;持续组织“校园十佳导游”红色导游词讲解、“好客山东”校园旅游大使活动,锻造有素质、有本领、有情怀的红色讲解员队伍,以高质量专业化人才培养激活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活力。
  红色行走课堂。积极发挥党建带团建作用,全方位推进“行走课堂”社会实践。各系部深挖资源教育价值,组织专业认知学习,赴枣庄、临沂、威海等红色景区开展实训活动;思政部指导学生讲“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学生处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赴王尽美党性教育基地、沂蒙党性教育基地等进行“实践青春”三下乡社会实践。多渠道、多样化的活动促使学生在行走中“沉浸式”追寻红色记忆,在体验中实现红色文化认同。
  红色线上课堂。学院将数字化转型作为重要抓手,注重发挥数字赋能作用,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数字技术+红色文化”的线上课堂,将“红色山东 行走课堂”活动中师生创作的微电影、短视频、讲解词、红色研学课程等优质资源教学进行分类建档。数字平台实现对山东地区红色资源进行系统性整理建档,优化数字化红色文旅资源配置,夯实了大思政课资源基础。
“五位一体”
构建大思政课育人共同体

  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红色山东 行走课堂”党建品牌通过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革命历史的发掘和阐释、品牌化建设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同步聚力、深度融合,发挥样板党支部、过硬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为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空间和新平台,推动师生全面参与,有效提升了党建活动的效度。“三涧溪:乡村振兴的复兴号”获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高职组二等奖。
  开辟思政课程实践空间。红色文旅资源包含的革命文物、红色故事、红色遗址以及承载的红色精神具有的强大感染力和亲和力,为高校铸魂育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引导力。通过红色故事、红色遗址遗物等生动案例,开展体验式、项目化、故事化等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有效提升了思政课吸引力和实效性。
  实现课程思政互通融合。结合旅游专业特点和山东红色文化资源特质,找准红色文旅资源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打造具有鲜明红色文旅特色课程体系;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推动红色文旅资源与旅行休闲、研学旅行、文博艺术等专业交叉融合,开发设计研学旅游产品、建设红色校本资源,形成跨学科育人的新格局。近几年,学院在山东省研学线路创新设计大赛中屡获佳绩,多次荣获一等奖,师生团队开发的红色研学设计优秀线路被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采纳推广,成为当地红色旅游的新亮点。
  拓展实践教学专业场域。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学院发挥高校的智力和人力资源优势,同三涧溪齐鲁乡村振兴样板村、枣庄市峄城区人民政府、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深度合作,共建红色实训基地、开展联合教学与研究,共同打造红色资源协同育人平台,构建校内外合力育人共同体。
  聚焦数字资源创新驱动。2024年学院发起成立“全国旅游信息传播产教融合共同体”,聚力建设独具行业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并以此为依托建设红色文化在线学习平台和红色文化数据库,涵盖革命历史、革命人物、革命故事等多方面资源,为师生提供教学智能助手和学习智能助手;为山东130个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红色故事视频”“红色讲解词”“红色景区讲解视频”等资源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红色文旅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推动红色文化教育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
  学院党委书记闫向军说:“作为新时代高校工作者,全体山旅人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深耕三尺讲台,讲好‘大思政课’,把催人奋进的故事融入科研、带进课堂。”
  □刘晴 赵恩兰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山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文旅行业资源优势和文旅人才培养特点,持续塑造“红色山东 行走课堂”党建品牌,全方位、多元化挖掘利用山东红色文旅资源,打破各学科、各要素间壁垒,形成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通融合、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贯通融合、线下教学与线上展播有机融合、学科教学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的大思政课实践创新模式,让红色革命精神走入师生心中,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2024年“红色山东 行走课堂”荣获山东省文化和旅游系统优秀党建品牌。
党建引领
开拓红色文化育人新格局

  文化和旅游部等国家五部门联合印发《用好红色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在红色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挖掘红色文旅资源育人价值,推动红色文旅资源与“大思政课”融合创新发展,形成具有教育特色的红色文化育人范式。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打造的“红色山东 行走课堂”品牌以高质量党建领航业务发展同步深化改革,形成了“134”育人新格局。1即“一个核心”。学校党委扛起主责,列为重点工作,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落实计划书、任务表,不间断调度活动进展、诊断、提升、评估成效。3即“三个团队”。建立思政部、专业课、学生处专项工作团队,推动红色文旅资源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个环节。4即瞄准“四项目标”。全校师生利用学科专业群优势,挖掘整理齐鲁大地红色文旅资源,开展师生创新实践活动,以党建品牌打造带动思想政治教育、文旅专业建设同地方旅游发展等协同育人。
“一馆四课堂”
打造红色文化育人阵地

  “红色山东 行走课堂”党建品牌立足于齐鲁红色文旅资源禀赋,整合山东省16市红色旅游资源,聚焦13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定期举办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开发红色研学课程、制作红色短视频和编写讲解词等教育教学活动,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和鲜活的教学资源,形成“一馆四课堂”红色文化育人阵地。
  红色实训场所。以师生开展的“红色山东 行走课堂”系列教学活动成果为素材,建设红色实训长廊和红色实训教室育人场所。红色实训长廊以模块化方式,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解、短视频沉浸体验等展示教学成果。红色实训教室阐释和弘扬以沂蒙精神为代表的红色精神,开展红色文化主题讲座、沙龙等,打造立体丰富的沉浸式教育空间。
  红色思政课堂。用红色历史、红色精神谱系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开展“三讲一赛”,领导干部讲思政课融入山东红色故事,指导大学生讲“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邀请专家学者、革命后代、优秀党员等讲党的光辉历程和英雄事迹;强化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教学,开展山东红色文化融入教学比赛,用人工智能激活课堂,用全新的视角构建“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育人格局,最大限度发挥红色资源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
  红色文旅课堂。发挥旅游学科群和人才培育优势,深耕红色文旅资源,开展“红色文化+”教学实践活动。组织广大师生围绕全省130个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作讲解词、制作讲解视频、拍摄红色旅游图片、录制红色山东故事视频等;持续组织“校园十佳导游”红色导游词讲解、“好客山东”校园旅游大使活动,锻造有素质、有本领、有情怀的红色讲解员队伍,以高质量专业化人才培养激活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活力。
  红色行走课堂。积极发挥党建带团建作用,全方位推进“行走课堂”社会实践。各系部深挖资源教育价值,组织专业认知学习,赴枣庄、临沂、威海等红色景区开展实训活动;思政部指导学生讲“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学生处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赴王尽美党性教育基地、沂蒙党性教育基地等进行“实践青春”三下乡社会实践。多渠道、多样化的活动促使学生在行走中“沉浸式”追寻红色记忆,在体验中实现红色文化认同。
  红色线上课堂。学院将数字化转型作为重要抓手,注重发挥数字赋能作用,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数字技术+红色文化”的线上课堂,将“红色山东 行走课堂”活动中师生创作的微电影、短视频、讲解词、红色研学课程等优质资源教学进行分类建档。数字平台实现对山东地区红色资源进行系统性整理建档,优化数字化红色文旅资源配置,夯实了大思政课资源基础。
“五位一体”
构建大思政课育人共同体

  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红色山东 行走课堂”党建品牌通过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革命历史的发掘和阐释、品牌化建设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同步聚力、深度融合,发挥样板党支部、过硬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为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空间和新平台,推动师生全面参与,有效提升了党建活动的效度。“三涧溪:乡村振兴的复兴号”获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高职组二等奖。
  开辟思政课程实践空间。红色文旅资源包含的革命文物、红色故事、红色遗址以及承载的红色精神具有的强大感染力和亲和力,为高校铸魂育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引导力。通过红色故事、红色遗址遗物等生动案例,开展体验式、项目化、故事化等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有效提升了思政课吸引力和实效性。
  实现课程思政互通融合。结合旅游专业特点和山东红色文化资源特质,找准红色文旅资源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打造具有鲜明红色文旅特色课程体系;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推动红色文旅资源与旅行休闲、研学旅行、文博艺术等专业交叉融合,开发设计研学旅游产品、建设红色校本资源,形成跨学科育人的新格局。近几年,学院在山东省研学线路创新设计大赛中屡获佳绩,多次荣获一等奖,师生团队开发的红色研学设计优秀线路被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采纳推广,成为当地红色旅游的新亮点。
  拓展实践教学专业场域。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学院发挥高校的智力和人力资源优势,同三涧溪齐鲁乡村振兴样板村、枣庄市峄城区人民政府、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深度合作,共建红色实训基地、开展联合教学与研究,共同打造红色资源协同育人平台,构建校内外合力育人共同体。
  聚焦数字资源创新驱动。2024年学院发起成立“全国旅游信息传播产教融合共同体”,聚力建设独具行业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并以此为依托建设红色文化在线学习平台和红色文化数据库,涵盖革命历史、革命人物、革命故事等多方面资源,为师生提供教学智能助手和学习智能助手;为山东130个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红色故事视频”“红色讲解词”“红色景区讲解视频”等资源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红色文旅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推动红色文化教育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
  学院党委书记闫向军说:“作为新时代高校工作者,全体山旅人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深耕三尺讲台,讲好‘大思政课’,把催人奋进的故事融入科研、带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