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荫区吴家堡街道席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道坚:
稻花香里好“丰”景
2024-09-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村里120多亩黄河大米就要迎来丰收了!
我今年51岁,小时候这里就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并不适合种水稻,村里人经常调侃“种啥啥不长,除非种高粱”。后来,通过引黄灌溉盐碱地,利用黄河水冲洗和沉淀的泥沙,日积月累,才慢慢形成了适合水稻种植的土质。
席家庄是吴家堡“稻改”的发源地,但因种植分散、人工生产效率低等问题,产量一直上不去。直到2009年,村党支部组织本村90家农户成立了席庄大米专业合作社,实行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生产,实现了水稻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种植生产。在合作社带动下,我们席家庄不仅种出了每斤50余元的“越光大米”,还注册了“席庄”大米商标,社员每人每年仅分红就3000元,人均收入达2万元。
近年来,国家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要坚持生态优先、质量优先,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做好农文旅融合发展文章。席家庄应该依托黄河之畔、四水环绕的天然优势,积极寻求生态发展的道路。
2019年,席家庄开始探索稻虾稻蟹混养模式,这也让我们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村。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将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有机结合,这种绿色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不仅实现了“一田多用、一水多养”,也提升了土壤和水稻品质,给村民增加了一份额外的收入。
现在,利用水稻种植间隙期,我们种上了油菜花,每年春天,金黄灿烂的油菜花海引得无数人前来打卡。村里也建了以生态、康养为主题的特色民宿,与黄河文化有关的村史馆。
春季油菜花盛开,风景如画;盛夏风吹稻田,如绿毯滚动;秋季稻香四溢,蟹肥稻美……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后,席家庄也从名不见经传的“沿黄小村庄”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小江南”。
(□记者 孙业文 整理)
我今年51岁,小时候这里就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并不适合种水稻,村里人经常调侃“种啥啥不长,除非种高粱”。后来,通过引黄灌溉盐碱地,利用黄河水冲洗和沉淀的泥沙,日积月累,才慢慢形成了适合水稻种植的土质。
席家庄是吴家堡“稻改”的发源地,但因种植分散、人工生产效率低等问题,产量一直上不去。直到2009年,村党支部组织本村90家农户成立了席庄大米专业合作社,实行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生产,实现了水稻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种植生产。在合作社带动下,我们席家庄不仅种出了每斤50余元的“越光大米”,还注册了“席庄”大米商标,社员每人每年仅分红就3000元,人均收入达2万元。
近年来,国家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要坚持生态优先、质量优先,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做好农文旅融合发展文章。席家庄应该依托黄河之畔、四水环绕的天然优势,积极寻求生态发展的道路。
2019年,席家庄开始探索稻虾稻蟹混养模式,这也让我们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村。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将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有机结合,这种绿色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不仅实现了“一田多用、一水多养”,也提升了土壤和水稻品质,给村民增加了一份额外的收入。
现在,利用水稻种植间隙期,我们种上了油菜花,每年春天,金黄灿烂的油菜花海引得无数人前来打卡。村里也建了以生态、康养为主题的特色民宿,与黄河文化有关的村史馆。
春季油菜花盛开,风景如画;盛夏风吹稻田,如绿毯滚动;秋季稻香四溢,蟹肥稻美……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后,席家庄也从名不见经传的“沿黄小村庄”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小江南”。
(□记者 孙业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