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探索盘活乡村闲置资源
沉睡小院苏醒了
2024-08-0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洪涛 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 徐振荣
7月30日,走进肥城市湖屯镇山阳铺村陶山野菊花加工厂,负责人朱一博正带领工人忙着加工野菊花。加工厂占地18亩,原本是1995年倒闭的老淀粉厂,一直荒废着。
朱一博是山阳铺村走出去的能人,在南方有两千多亩的茶叶种植基地。2022年,他回乡后和村里商谈,想回馈家乡带动村民致富。“我投资300多万元整修了这个荒废院子,新建茶叶储存冷库,引进了生产线,试种了30多亩地的山菊花,每天用工20多人。”朱一博说,今年和村里成立了合作社,规划了野菊花繁育园,将打造集旅游研学于一体的野菊花生产基地。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资源闲置现象。如何盘活用好“沉睡”的资源,实现变废为宝,成为乡村地区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
张里庄村利用废弃小学,投资5000万元建设现代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鱼山村整合20多套古院落打造宋家大院特色精品民宿,每年可收取租金110万元。近年来,肥城市开展乡村废弃厂房、学校、闲置宅基地等资源盘活利用工作,将其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农民收入以及基层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让乡村愈加焕发生机活力。
肥城市安临站镇东陆房村是陆房突围战的主阵地,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在东陆房村有一处原战地医院遗址,曾在陆房突围战役中负责救治伤员,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公立医院,后一直被闲置。
2022年,东陆房村紧握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机遇,以红色记忆—追忆之路—新时代传承为设计理念,将红色印记与乡土民俗进行整合,对战地医院进行修缮,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当时的场景及战士们顽强的战斗意志。
闲置的资源不但焕发新颜,更成为红色教育阵地。“我们在周围荒地上建设了占地约400平方米的乡村记忆馆,设计6个展览篇章,依托一旧址、一展馆开展特色教育活动,每年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该村党支部书记曲鹏说。
在农村,村里的家长里短虽然多数问题不大,但解决起来需要简单有效的好办法。安驾庄镇上前村利用村内闲置宅基地打造出“一壶茶”议事小院,村民有了自己的活动阵地。
“李书记,你来给评评理!”近日,两名村民怒气冲冲来到“一壶茶”议事小院讨要说法。原来,两名村民平日里关系不错,只因一件小事产生矛盾,双方僵持不下遂发生争吵。
了解情况后,上前村党支部书记李博给双方各倒上一杯茶,让双方冷静下来。先说家常,再慢慢从习俗人情、法律法规方面开展教育疏导,不到半小时,在喝茶聊天的轻松氛围中,双方握手言和,一场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一间茶室,几杯热茶,为村民排忧解难。谁能想到,这个小院之前还是杂草丛生、破败不堪的闲置庭院。
为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服务质量,上前村投入4万元,将村民捐赠的闲置庭院进行改造,院内院外重新装修,设立理论宣讲、议事协商、晾晒评比等功能区,建成“一壶茶”议事小院。
今年以来,上前村共收集民情信息56条,为村民解决诉求43起,化解矛盾21件。“调解的方式方法很重要。”李博一语道破真谛,“很多时候,村民有事不好意思找到村里,在议事小院里,大家都能放下包袱,平起平坐喝喝茶、聊聊天,既能在泡茶、品茶中把话说开,疙瘩解开,还能及时收集社情民意,让干部能和群众坐在一起,打成一片,排忧解难。”
本报通讯员 徐振荣
7月30日,走进肥城市湖屯镇山阳铺村陶山野菊花加工厂,负责人朱一博正带领工人忙着加工野菊花。加工厂占地18亩,原本是1995年倒闭的老淀粉厂,一直荒废着。
朱一博是山阳铺村走出去的能人,在南方有两千多亩的茶叶种植基地。2022年,他回乡后和村里商谈,想回馈家乡带动村民致富。“我投资300多万元整修了这个荒废院子,新建茶叶储存冷库,引进了生产线,试种了30多亩地的山菊花,每天用工20多人。”朱一博说,今年和村里成立了合作社,规划了野菊花繁育园,将打造集旅游研学于一体的野菊花生产基地。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资源闲置现象。如何盘活用好“沉睡”的资源,实现变废为宝,成为乡村地区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
张里庄村利用废弃小学,投资5000万元建设现代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鱼山村整合20多套古院落打造宋家大院特色精品民宿,每年可收取租金110万元。近年来,肥城市开展乡村废弃厂房、学校、闲置宅基地等资源盘活利用工作,将其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农民收入以及基层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让乡村愈加焕发生机活力。
肥城市安临站镇东陆房村是陆房突围战的主阵地,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在东陆房村有一处原战地医院遗址,曾在陆房突围战役中负责救治伤员,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公立医院,后一直被闲置。
2022年,东陆房村紧握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机遇,以红色记忆—追忆之路—新时代传承为设计理念,将红色印记与乡土民俗进行整合,对战地医院进行修缮,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当时的场景及战士们顽强的战斗意志。
闲置的资源不但焕发新颜,更成为红色教育阵地。“我们在周围荒地上建设了占地约400平方米的乡村记忆馆,设计6个展览篇章,依托一旧址、一展馆开展特色教育活动,每年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该村党支部书记曲鹏说。
在农村,村里的家长里短虽然多数问题不大,但解决起来需要简单有效的好办法。安驾庄镇上前村利用村内闲置宅基地打造出“一壶茶”议事小院,村民有了自己的活动阵地。
“李书记,你来给评评理!”近日,两名村民怒气冲冲来到“一壶茶”议事小院讨要说法。原来,两名村民平日里关系不错,只因一件小事产生矛盾,双方僵持不下遂发生争吵。
了解情况后,上前村党支部书记李博给双方各倒上一杯茶,让双方冷静下来。先说家常,再慢慢从习俗人情、法律法规方面开展教育疏导,不到半小时,在喝茶聊天的轻松氛围中,双方握手言和,一场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一间茶室,几杯热茶,为村民排忧解难。谁能想到,这个小院之前还是杂草丛生、破败不堪的闲置庭院。
为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服务质量,上前村投入4万元,将村民捐赠的闲置庭院进行改造,院内院外重新装修,设立理论宣讲、议事协商、晾晒评比等功能区,建成“一壶茶”议事小院。
今年以来,上前村共收集民情信息56条,为村民解决诉求43起,化解矛盾21件。“调解的方式方法很重要。”李博一语道破真谛,“很多时候,村民有事不好意思找到村里,在议事小院里,大家都能放下包袱,平起平坐喝喝茶、聊聊天,既能在泡茶、品茶中把话说开,疙瘩解开,还能及时收集社情民意,让干部能和群众坐在一起,打成一片,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