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烟台黄渤海新区强化人才集聚涵养创新生态

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2022-11-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近年来,烟台黄渤海新区(烟台开发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围绕产业发展引进、培养、集聚人才,紧盯人才需求服务、支持、成就人才,人才工作成效走在了全省前列。布局建设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烟台大学开发区科教园区、山东建筑大学产学研基地等一批高校院所,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高标准建设空天海装备智造、光电传感等专精特新产业园,将人才招引建在产业园、产业链上,产才融合发展成效持续提升。发挥区位优势,依托中韩产业园、中日产业园,在半导体、机器人、汽车、8K超高清等产业领域,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交流,打造国际人才集聚增长极。启动八角湾国际人才社区试点建设,推动外籍人才工作、居留许可“一窗联办”。在全省首批成立国际人才集团,聚焦人才服务、创业、投资、安居、教育五大板块,创新推出高端人才车辆租赁、“租赁+产权”人才住房保障、“人才业达”云服务等一批特色服务,人才服务品牌更加闪亮。制定实施创新型开发区意见4.0版、自贸区人才新政14条、“创易融”专项投资基金等一批人才新政,人才扶持政策更加精准。引进培育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17个、省级平台177个、院士工作站16个、博士后工作站9个,全区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0万人,高层次人才数量达到2万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92家,人才集聚效应更加突出。
  今后一个时期,烟台黄渤海新区将聚焦全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标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系列安排部署,全面强化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牢牢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政企协同、产研互动”,精准引才、精心育才、科学用才、用心留才,构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生态,吸引更多人才落户新区发展、加盟新区企业、实现人生价值,加快建成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打造人才集聚最强磁场,以“人才活水”激荡“城市活力”。人才集聚度决定产业竞争力、城市影响力。烟台黄渤海新区将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产业创新发展,狠抓战略人才力量引进培育,广聚科技领军人才、研发创新团队、金融资本行家、经营管理大师,打造一支符合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是放眼全球招引高端人才。坚持国际化视野,大力支持企业招引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进集聚一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企业紧缺人才等。做实中韩、中俄、中加等离岸创新孵化基地,与各级驻外招商招才机构、留学人员联谊会等密切沟通,搭建区内企业与海外人才的信息交流平台,不断提升海外人才招引成效。二是着眼长远自主培养人才。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烟台大学开发区科教园区、山东建筑大学产学研基地等高校,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定向委托培养等方式,不断壮大产业人才规模。加快八角湾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建设,发挥腾讯新工科研究院等机构作用,培养更多“业达工匠”。推行企业接班人计划,加强民营企业家、国企接班人接续培养,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三是面向未来储备各类人才。坚持既注重企业家、科学家,也注重白领和蓝领;既注重化工新材料、半导体、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制造业人才,也注重金融、贸易、物流等服务业人才;既注重管理、销售、财务等经济管理人才,也注重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人才,努力创造更多岗位和机会,持续提升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留住本地高校毕业生、汇聚八方英才,进一步擦亮“八角湾英才”品牌。
  打造人才发展最佳平台,以“人才出彩”成就“城市精彩”。牢固树立平台思维,围绕人才就业、创业、创新各环节,全力推进产业园区、科创平台、双创载体等人才平台建设,为各类人才人生出彩提供一流平台、创造一流机会。一是筑牢产业园区集聚人才主阵地。围绕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产业园示范区”,加快建设空天海装备智造、光电传感、智能制造、高特纤维等专精特新产业园,挖掘放大龙头骨干企业资源优势,孵化更多优秀企业,满足更多人才就业。二是激活科创平台孵化创新主引擎。立足八角湾中央创新区、黄石湾海洋经济区、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环东岛国际科教走廊“两区两廊”,以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万华全球研发中心等45个高端研发机构为引领,不断完善科创平台“六大体系”,力争再打造3—5家山东省实验室,市级以上科创平台突破400家,为各类人才迸发才智、创新创造厚植沃土。三是培强双创载体促进创业主力军。高标准运营业达智谷、国际人才港、国际科创中心、创新园圃、日韩中小企业产业基地等公共孵化平台,支持社会资本建设运营企业孵化平台,一揽子提供知识产权、科技服务、创业辅导、融资服务等服务,满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创业阶段需求,助推更多青年人才创业成功,打造青年创业“梦工场”。
  打造人才服务最亮品牌,以“人才温度”换来“发展热度”。瞄准全国一流比服务、争先进,以最贴心的服务展现开发区对人才的温度和敬意,提升引才、用才、留才的成效。一是构建多元化政策体系。坚持普惠性与个性化相结合,对战略性、引领性、稀缺性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对科技领军人才探索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等特殊政策,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二是拓展精准化服务机制。更好发挥国际人才集团作用,创新打造人才资源共享中心,探索推行个性化分类服务,整合业达人才生态指数、人才住房、业达人才码等系统,完善“政策找人”机制,扩大“免申即享”范围,打造集指数导引、精准施策、靶向引育、智慧服务为一体的“人才业达”云服务品牌。三是打造国际化城市品质。聚焦提升国际人才的生活便利度、工作舒适度,加快八角湾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国际人才社区试点建设,布局更多咖啡、演艺、酒吧等与国际接轨、年轻人喜欢的场所和业态,增强国际人才吸引力,提高国际人才承载力,打造全国示范、国际知名的一流人才社区。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机制有力”凝聚“工作合力”。人才工作事关创新发展,决定城市未来,需要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广大企业积极参与。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压实政府、企业、部门等各方责任,加快构建“工委管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二是强化考核激励。实施“人才引育创新突破攻坚年”,抓调度、抓督导、抓考核,浓厚人才引育的氛围,争创攻坚突破的成果,掀起招才引智的热潮。三是树牢鲜明导向。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探索设立“业达人才日”,继续开展“业达杰出人才”“业达工匠”和“优秀人才工作者”评选,通过在各领域选树、表彰一批优秀人才典型,进一步叫响“企业家第一、科学家至上”口号,让人才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成为最耀眼的“明星”,使尊重人才、崇尚创新、鼓励创业在八角湾畔蔚然成风。
     (烟台黄渤海新区 供稿)
  近年来,烟台黄渤海新区(烟台开发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围绕产业发展引进、培养、集聚人才,紧盯人才需求服务、支持、成就人才,人才工作成效走在了全省前列。布局建设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烟台大学开发区科教园区、山东建筑大学产学研基地等一批高校院所,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高标准建设空天海装备智造、光电传感等专精特新产业园,将人才招引建在产业园、产业链上,产才融合发展成效持续提升。发挥区位优势,依托中韩产业园、中日产业园,在半导体、机器人、汽车、8K超高清等产业领域,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交流,打造国际人才集聚增长极。启动八角湾国际人才社区试点建设,推动外籍人才工作、居留许可“一窗联办”。在全省首批成立国际人才集团,聚焦人才服务、创业、投资、安居、教育五大板块,创新推出高端人才车辆租赁、“租赁+产权”人才住房保障、“人才业达”云服务等一批特色服务,人才服务品牌更加闪亮。制定实施创新型开发区意见4.0版、自贸区人才新政14条、“创易融”专项投资基金等一批人才新政,人才扶持政策更加精准。引进培育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17个、省级平台177个、院士工作站16个、博士后工作站9个,全区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0万人,高层次人才数量达到2万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92家,人才集聚效应更加突出。
  今后一个时期,烟台黄渤海新区将聚焦全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标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系列安排部署,全面强化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牢牢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政企协同、产研互动”,精准引才、精心育才、科学用才、用心留才,构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生态,吸引更多人才落户新区发展、加盟新区企业、实现人生价值,加快建成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打造人才集聚最强磁场,以“人才活水”激荡“城市活力”。人才集聚度决定产业竞争力、城市影响力。烟台黄渤海新区将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产业创新发展,狠抓战略人才力量引进培育,广聚科技领军人才、研发创新团队、金融资本行家、经营管理大师,打造一支符合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是放眼全球招引高端人才。坚持国际化视野,大力支持企业招引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进集聚一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企业紧缺人才等。做实中韩、中俄、中加等离岸创新孵化基地,与各级驻外招商招才机构、留学人员联谊会等密切沟通,搭建区内企业与海外人才的信息交流平台,不断提升海外人才招引成效。二是着眼长远自主培养人才。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烟台大学开发区科教园区、山东建筑大学产学研基地等高校,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定向委托培养等方式,不断壮大产业人才规模。加快八角湾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建设,发挥腾讯新工科研究院等机构作用,培养更多“业达工匠”。推行企业接班人计划,加强民营企业家、国企接班人接续培养,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三是面向未来储备各类人才。坚持既注重企业家、科学家,也注重白领和蓝领;既注重化工新材料、半导体、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制造业人才,也注重金融、贸易、物流等服务业人才;既注重管理、销售、财务等经济管理人才,也注重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人才,努力创造更多岗位和机会,持续提升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留住本地高校毕业生、汇聚八方英才,进一步擦亮“八角湾英才”品牌。
  打造人才发展最佳平台,以“人才出彩”成就“城市精彩”。牢固树立平台思维,围绕人才就业、创业、创新各环节,全力推进产业园区、科创平台、双创载体等人才平台建设,为各类人才人生出彩提供一流平台、创造一流机会。一是筑牢产业园区集聚人才主阵地。围绕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产业园示范区”,加快建设空天海装备智造、光电传感、智能制造、高特纤维等专精特新产业园,挖掘放大龙头骨干企业资源优势,孵化更多优秀企业,满足更多人才就业。二是激活科创平台孵化创新主引擎。立足八角湾中央创新区、黄石湾海洋经济区、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环东岛国际科教走廊“两区两廊”,以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万华全球研发中心等45个高端研发机构为引领,不断完善科创平台“六大体系”,力争再打造3—5家山东省实验室,市级以上科创平台突破400家,为各类人才迸发才智、创新创造厚植沃土。三是培强双创载体促进创业主力军。高标准运营业达智谷、国际人才港、国际科创中心、创新园圃、日韩中小企业产业基地等公共孵化平台,支持社会资本建设运营企业孵化平台,一揽子提供知识产权、科技服务、创业辅导、融资服务等服务,满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创业阶段需求,助推更多青年人才创业成功,打造青年创业“梦工场”。
  打造人才服务最亮品牌,以“人才温度”换来“发展热度”。瞄准全国一流比服务、争先进,以最贴心的服务展现开发区对人才的温度和敬意,提升引才、用才、留才的成效。一是构建多元化政策体系。坚持普惠性与个性化相结合,对战略性、引领性、稀缺性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对科技领军人才探索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等特殊政策,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二是拓展精准化服务机制。更好发挥国际人才集团作用,创新打造人才资源共享中心,探索推行个性化分类服务,整合业达人才生态指数、人才住房、业达人才码等系统,完善“政策找人”机制,扩大“免申即享”范围,打造集指数导引、精准施策、靶向引育、智慧服务为一体的“人才业达”云服务品牌。三是打造国际化城市品质。聚焦提升国际人才的生活便利度、工作舒适度,加快八角湾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国际人才社区试点建设,布局更多咖啡、演艺、酒吧等与国际接轨、年轻人喜欢的场所和业态,增强国际人才吸引力,提高国际人才承载力,打造全国示范、国际知名的一流人才社区。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机制有力”凝聚“工作合力”。人才工作事关创新发展,决定城市未来,需要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广大企业积极参与。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压实政府、企业、部门等各方责任,加快构建“工委管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二是强化考核激励。实施“人才引育创新突破攻坚年”,抓调度、抓督导、抓考核,浓厚人才引育的氛围,争创攻坚突破的成果,掀起招才引智的热潮。三是树牢鲜明导向。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探索设立“业达人才日”,继续开展“业达杰出人才”“业达工匠”和“优秀人才工作者”评选,通过在各领域选树、表彰一批优秀人才典型,进一步叫响“企业家第一、科学家至上”口号,让人才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成为最耀眼的“明星”,使尊重人才、崇尚创新、鼓励创业在八角湾畔蔚然成风。
     (烟台黄渤海新区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