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副刊 第4版

“便利贴”上的司法温度:让公平正义可触可感

  • 日期:20250506
  • 作者:牛海锦
  • 来源: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牛海锦

    一天清晨,执行指挥中心的门刚开,60多岁的申请执行人张大娘就急匆匆地闯进来,手里紧紧攥着一叠材料,激动地问:“我的案子怎么还没立案执行?”透过她凌乱的叙述,我很快锁定了最相符的待立案件。

    2019年,张大娘为被执行人提供借款担保,金额高达 50万元,后来被执行人无力还款,且其名下无可供执行财产。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张大娘作为连带担保责任人,名下一处房产被依法拍卖,如今,张大娘希望向被执行人进行追偿。 收到案件材料时,考虑到案情和当事人的年龄,被我列入加急立案的范畴。

    办公室里,张大娘不停地诉说着替人还钱的委屈和法院不能迅速为其执行回钱款的不满。考虑到她的年龄较大和对司法程序了解的欠缺,我放下手头其他工作,调取相关电子卷宗,从最初的诉讼环节开始,向张大娘耐心讲解案件流程。

    “大娘,说多了估计您也记不住,不如我给您写下来吧。”我拿出一张“便利贴”,在上面写下一些她关心的信息:案号、预计执行立案时间、我的姓名以及办公电话。“如果到了这个时间还没收到通知,您就直接打这个电话找我,不用再跑一趟了。”

    张大娘听后沉默不语,我以为解释得不够明白,问她是不是还有没解释到的地方,张大娘却说:“你们这几个闺女真好啊,我觉得你不能骗我。 我不着急了,安心回家等你们的通知吧。”说完,张大娘转身离去。

    自接手执行信访工作以来,我深刻体会到,大多数当事人来信来访并非要当下争出一个结果,他们只是担心在众多的案件中自己的案子有没有被关注,自己的诉求有没有被法官记在心里。自这次接访开始,“便利贴”便成为我接访工作的“标配”。凡是到访的当事人都会带走一张,上面写着案件相关情况、 我的电话和约定好对处理结果的回访时间。发出去的“便利贴”很多,接到的回访询问的电话却很少,好像拿到那张小纸条,就确信自己的诉求已被了解重视,从而愿意耐心等待案件走完程序。

    执行信访是群众期许公平正义的最后一环,要把“小事”看在眼里、放在心里、想到前面,才能化解矛盾。在接访时诚心接待、耐心倾听、精心办理,以“如我在访”的理念,梳理归纳案件关键点,依据案件特点,多方式、 多角度针对性沟通,带着责任听“真心话”,才能做好每一件“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才能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把难事办妥,应时代潮流日新,行人间正道致远。

    (作者单位:日照市岚山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