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副刊 第4版

探 索

  • 日期:20250506
  • 作者:杨兆峰
  • 来源: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杨兆峰

    这几天,年近花甲的老杨又开始忙碌起来,聊城市检察院征集“首届新时代聊城检察故事汇”,基层院青年干警没有接触过这个“新鲜事物”,领导便将重担交给了“见多识广”的老杨。老杨接受任务后,上网查资料、找写法、寻技巧,与检察官交流案例,提炼大纲,探讨情节,防范风险,两篇1000多字的故事文案出笼,列出分镜,与拍摄人员共同探索,两个检察故事如期出炉。

    老杨先后在办公室、监所检察、反渎职侵权局、政治处、控告申诉检察、政治处等部门历练过,检察办案和文字记录始终伴随他的左右,一个小小的工作体会、办案故事、办案瞬间,都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与其说是习惯不如说是爱好。

    爱好记录的老杨,很注意在办案期间观察,观察办案的每个细节、 被讯问(询问)人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周围人的交流说话、被搜查人的眼神变化等。在监所检察部门工作时,一次巡查看守所监室时,老杨看到监室内有股青烟,随后打开监室门窗,一股香烟味道扑鼻而来。因为监室内禁止在押人员吸烟,老杨随后与看守干警一起将这名在押人员押至教育室,查找香烟来源,并建议看守所加强对在押人员家属送衣物“双人”检查和开展一次监室清理活动,规范了看守所监管秩序。

    随着基层院宣传科的设立,老杨也琢磨往报纸上投稿。一开始兴致勃勃,结果却惨不忍睹。报社的反馈是稿件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可读性。 在那一刻,老杨才意识到,自以为已经开始探索的自己,其实根本还没有出发。

    老杨重新审视了自己,决定从模仿、读报开始,将涉及政法方面的稿件裁剪下来装订成册,随身携带、 随时阅读,并比照相似的案事例照葫芦画瓢。然而生搬硬套、题目不显眼、导语不明确、反映的事实不具体,终究败下阵来。老杨也曾尝试找熟人、拉关系上稿,但刊登后的稿件“脱胎换骨”,望不可及。

    这可怎么办?老杨深知,要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写作素养。他便从基础开始,向同仁请教,向报社编辑老师请教,向系统内外优秀通讯员请教。凭借他丰富的司法办案经验,从小信息稿件写起,不间断地总结提炼,不间断地投稿,不间断地请教,便有了意外的“惊喜”,也有了激情和活力。

    随着老杨在报刊发表的新闻稿件越来越多,老杨得到院领导的肯定。2008年,老杨被调到政治处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他也由业余新闻宣传撰写人成为“专业”人员。老杨深知“专业”的内涵,就是在新闻宣传领域有突出的业绩和较高的修养。老杨便抽出更多时间阅读报纸报刊,掌握检察工作的动态,精心琢磨各个版面、各个栏目的稿件特点和写作方法。同时留心单位的人和事,注重挖掘检察工作背后的新闻线索,默默耕耘,潜心写作。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老杨在报纸上发表的新闻稿件越来越多,引起报社编辑的注意,时常对老杨的稿件进行指导和约稿,老杨的新闻写作水平和能力也显著提升,获得了《山东法制报》优秀通讯员称号。

    老杨深知新闻写作人才辈出,写作手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便不断阅读报纸、听新闻,到法律监督现场观察,掌握第一手材料,倾听当事人叙述,了解被监督者的意见,将检察为民、群众期盼、公平正义融合于新闻稿件中,将“高质效办好每个案件”渗透到群众心坎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杨也深知长江后浪推前浪的道理,根据青年干警的爱好、 文字写作能力,挑选了 10余名干警组成新闻写作兴趣小组,将新闻写作经验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传授给青年干警。无论时间早晚,老杨都亲自指点青年干警稿件中存在的导语不鲜明、主题不明确、表述不准确等问题,让青年干警得到启发、快速成长。

    随着短视频宣传的兴起,老杨又对制作短视频有了新的兴趣,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用新的方式书写着法律监督的荣光。

    (作者单位:高唐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