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县以“非遗传承+普法宣传”融合提升普法硬实力
2025-08-05
作者:
来源:
山东法制报

□ 张真真
近年来,宁津县不断创新普法宣传形式,探索“非遗传承+普法宣传”融合新路径,通过理顺工作机制、建强宣传阵地、搭建互动平台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普法针对性、实效性。融合工作开展以来,宁津县非遗项目的曝光率提升32.1%,普法宣传的传播率提升25.6%,法律知识接受率提升38.9%,普法关注人群增加11.5万余人。2025年4月,宁津县获批“探索‘非遗传承+普法宣传’融合新路径”省级试点县。
“三线融合”,理顺工作机制。建设责任体系,理顺“工作线”。制定《宁津县“非遗传承+普法宣传”融合新路径工作实施方案》,明确11项工作要点,确定12人联席会议小组人员组成、工作职责及工作机制。组建由非遗传承人、法律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的“非遗传承+普法宣传”专业队伍,负责活动组织、法治宣传、非遗培训等工作。目前,全县已组建各类“非遗传承+普法宣传”融合志愿队伍6支、召集志愿者268人。明确工作重点,拓宽“任务线”。建设“非遗+普法+N”融合创新工作体系,集中利用3个月时间,在全县筛选培育孵化《赓续非遗匠心,传扬法韵新声—让传统与法治共融现代生活》等创新项目6个,全部实现正常有序运转。
“三点共促”,建强宣传阵地。延长非遗阵地打造创意普法融合点。以德百杂技蟋蟀谷景区、县博物馆、宁城街道为核心,联动14家非遗工坊、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及传习所、学校,依托县域非遗载体,打造沉浸式“非遗传承+普法宣传”体验场景6处。结合宪法、民法典等不同主题开发系列法治主题非遗文创作品563件、创作非遗普法文艺作品36部,年展出23次、展演24场,让非遗成为传播法治精神的生动载体。今年以来,开展“非遗传承+普法宣传”主题活动43场次,覆盖群众1.3万余人。
“三融贯通”,搭建互动平台。建立融合数据库。目前,已梳理出非遗项目87项,适合开展文艺创作和文创产品制作的项目18项和23项。创作融合数字产品。设计制作10部《“艺”想不到的非遗“法”门》系列非遗普法微动漫,8支哈哈腔普法曲目《姑嫂颂宪法》《移风易俗 法治同行》等短视频,16个“山东手造”系列非遗普法微视频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非遗普法数字产品,让群众在体验宁津杂技、山花剪纸、哈哈腔等传统非遗技艺中凝聚文化力量、涵养法治思维。
近年来,宁津县不断创新普法宣传形式,探索“非遗传承+普法宣传”融合新路径,通过理顺工作机制、建强宣传阵地、搭建互动平台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普法针对性、实效性。融合工作开展以来,宁津县非遗项目的曝光率提升32.1%,普法宣传的传播率提升25.6%,法律知识接受率提升38.9%,普法关注人群增加11.5万余人。2025年4月,宁津县获批“探索‘非遗传承+普法宣传’融合新路径”省级试点县。
“三线融合”,理顺工作机制。建设责任体系,理顺“工作线”。制定《宁津县“非遗传承+普法宣传”融合新路径工作实施方案》,明确11项工作要点,确定12人联席会议小组人员组成、工作职责及工作机制。组建由非遗传承人、法律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的“非遗传承+普法宣传”专业队伍,负责活动组织、法治宣传、非遗培训等工作。目前,全县已组建各类“非遗传承+普法宣传”融合志愿队伍6支、召集志愿者268人。明确工作重点,拓宽“任务线”。建设“非遗+普法+N”融合创新工作体系,集中利用3个月时间,在全县筛选培育孵化《赓续非遗匠心,传扬法韵新声—让传统与法治共融现代生活》等创新项目6个,全部实现正常有序运转。
“三点共促”,建强宣传阵地。延长非遗阵地打造创意普法融合点。以德百杂技蟋蟀谷景区、县博物馆、宁城街道为核心,联动14家非遗工坊、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及传习所、学校,依托县域非遗载体,打造沉浸式“非遗传承+普法宣传”体验场景6处。结合宪法、民法典等不同主题开发系列法治主题非遗文创作品563件、创作非遗普法文艺作品36部,年展出23次、展演24场,让非遗成为传播法治精神的生动载体。今年以来,开展“非遗传承+普法宣传”主题活动43场次,覆盖群众1.3万余人。
“三融贯通”,搭建互动平台。建立融合数据库。目前,已梳理出非遗项目87项,适合开展文艺创作和文创产品制作的项目18项和23项。创作融合数字产品。设计制作10部《“艺”想不到的非遗“法”门》系列非遗普法微动漫,8支哈哈腔普法曲目《姑嫂颂宪法》《移风易俗 法治同行》等短视频,16个“山东手造”系列非遗普法微视频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非遗普法数字产品,让群众在体验宁津杂技、山花剪纸、哈哈腔等传统非遗技艺中凝聚文化力量、涵养法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