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法制报  >  社会与法

“四心”绘就万家暖“枫”景

泰安市泰山区法院岱庙法庭打造特色品牌深化多元共治

2025-08-05 作者: 来源: 山东法制报
  □ 王腾
  近年来,泰安市泰山区人民法院岱庙法庭将“如我在诉”理念融入家事审判,创建“泰暖心·和万家”特色品牌,以“四心”工作法——用心审判、倾心调解、同心联动、暖心服务,打造专业审判模式,深化多元共治,强化源头预防,切实维护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机制创新 解开缠绕幸福“千千结”
  岱庙法庭建立完善“一书两令一提示”制度,为家事纠纷化解注入司法温度。在离婚案件审理中,财产分割往往是争议焦点,“夫妻共同财产申报令”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利器。自2023年3月实施以来,岱庙法庭已发出财产申报令1454份,收回1358份。
  “婚后财产大部分都是她保管的,婚前还向我母亲借了钱。”“我俩婚后买房大部分购房款是我父母出的,我还向银行贷了款。”这是刘某与李某离婚纠纷案,开庭审理时发生的一幕。
  承办法官根据案情,向双方发出《夫妻共同财产申报令》,明确告知财产申报的法律依据以及拒不如实申报的法律后果。后双方按期向法院提交了离婚案件财产申报表及承诺书。根据双方填报的财产情况,通过庭审质证,梳理案件事实、争议焦点及多次背对背调解,双方对财产及共同债权债务分割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该案以调解方式顺利结案。
  法庭在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关爱未成年子女提示卡》,直击家庭教育缺失痛点。
  “爸爸工作太忙了,经常加班,妈妈经常训我……”在周某与王某离婚纠纷案中,其年仅9岁的女儿这样说道。
  考虑到孩子正是需要父母呵护关爱的关键时期,为了减少离婚纠纷对孩子的不利影响,承办法官在组织原被告进行调解的同时,向双方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责令二人到庭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后王某、周某均认识到自己在抚养、教育子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表示以后会加强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争取做合格智慧的父母。
  近三年,这类“护未文书”已发出260余份,为未成年人撑起法律“保护伞”。
  法庭环境也暗藏巧思。家事调解室采用低饱和度暖色装饰,椭圆形桌面设计弱化对抗感,墙上贴着孩子们写给父母的“心里话”:“爸爸妈妈,你们的笑容是我心中最温暖的阳光。”“爸爸妈妈,我不想要大房子,也不想要新书包,只想和你们在一起,快快乐乐地过每一天。”
  一位多次参与调解的妇联干部感慨:“在这里,剑拔弩张的夫妻常会因孩子的一幅画而泪流满面。”柔性环境结合专业调解,使千余件家事纠纷得以妥善化解。去年以来,家事案件调撤率达62.3%。
多元共治 扩大家事解纷“朋友圈”
  “一次性把协议书和司法确认裁定书拿到手,省时省力又省钱。”在上高街道多元解纷工作站,当事人拿着司法确认文书连声道谢。这得益于岱庙法庭推行的“人民调解+司法确认”解纷模式——法官深入街道社区,指导人民调解,对调解成功的案件根据申请当场进行司法确认。   上个月,庭长文蕊带着助理赴上高司法所,一上午完成3起家事纠纷的司法确认。
  秉承“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家事纠纷解纷网络不断向外延伸:组织开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座谈会,与区妇联共建“人民法庭+妇联”解纷模式;联合婚姻家庭纠纷调委会,建立委托调解机制;作为成员单位加入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与教体局、司法局、辖区内部分学校建立“学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机制;与民政局联合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工作,在婚姻登记处设立关爱未成年人提示点,全力打造“法院引导、多方参与、调解优先、诉讼在后”的家事纠纷多元解纷模式。
前端治理 用心用情解决“家务事”
  家事纠纷化解不能止步于“断官司”,更要治愈家庭关系。为此,法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累计发放普法资料1500余份,解答咨询150余次。
  法官们走进校园开展反欺凌普法宣传活动,在孩子心中种下法治种子。“普法课让我们的学生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己,也懂得了不能伤害别人,希望你们以后多来几次。”泰山学院附属中学的老师感慨地说。
  定期为调解组织、社区工作者培训家事纠纷调解方法,让更多基层力量成为化解家庭矛盾的“前哨”。同时,探索建立家事案件回访制度,针对存在家庭暴力、矛盾冲突较大等情形的家事案件,逐案确定回访目标、回访方案,建立回访档案,并根据回访情况进行帮扶工作。
  “太感谢您了法官,是您救了孩子。”王某感激地说道。在王某诉赵某抚养权纠纷一案中,调解时,法官细致考量王某甲的特殊病情、用药花费、家庭收入状况,经过耐心沟通和精准核算,促成双方达成分期付款的柔性履行方案。案件调解后,法官对王某、赵某进行回访,跟踪了解王某甲的疾病治疗、教育抚养状况,积极为王某甲协调解决后续医疗、抚养费用支付等问题。这种“案结情未了”的司法温情,让法律不再是冰冷的条文。
  从发出首份《家庭教育指导令》到完善“一书两令一提示”制度;从社区“家事无忧”调解室到驻校多元解纷工作站——岱庙法庭持续发挥家事审判职能作用,不断探索专业化家事审判模式,做深做实做细家事审判各项工作,用心用情解决好“家务事”。
  正如拿到司法确认裁定书的当事人所言:“省时省力又省钱,真是太贴心了!”在这条“泰暖心·和万家”的解纷路上,司法的温度正融入每一声家长里短的叹息,化作烟火人间的和美“枫”景。
  □ 王腾
  近年来,泰安市泰山区人民法院岱庙法庭将“如我在诉”理念融入家事审判,创建“泰暖心·和万家”特色品牌,以“四心”工作法——用心审判、倾心调解、同心联动、暖心服务,打造专业审判模式,深化多元共治,强化源头预防,切实维护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机制创新 解开缠绕幸福“千千结”
  岱庙法庭建立完善“一书两令一提示”制度,为家事纠纷化解注入司法温度。在离婚案件审理中,财产分割往往是争议焦点,“夫妻共同财产申报令”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利器。自2023年3月实施以来,岱庙法庭已发出财产申报令1454份,收回1358份。
  “婚后财产大部分都是她保管的,婚前还向我母亲借了钱。”“我俩婚后买房大部分购房款是我父母出的,我还向银行贷了款。”这是刘某与李某离婚纠纷案,开庭审理时发生的一幕。
  承办法官根据案情,向双方发出《夫妻共同财产申报令》,明确告知财产申报的法律依据以及拒不如实申报的法律后果。后双方按期向法院提交了离婚案件财产申报表及承诺书。根据双方填报的财产情况,通过庭审质证,梳理案件事实、争议焦点及多次背对背调解,双方对财产及共同债权债务分割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该案以调解方式顺利结案。
  法庭在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关爱未成年子女提示卡》,直击家庭教育缺失痛点。
  “爸爸工作太忙了,经常加班,妈妈经常训我……”在周某与王某离婚纠纷案中,其年仅9岁的女儿这样说道。
  考虑到孩子正是需要父母呵护关爱的关键时期,为了减少离婚纠纷对孩子的不利影响,承办法官在组织原被告进行调解的同时,向双方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责令二人到庭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后王某、周某均认识到自己在抚养、教育子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表示以后会加强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争取做合格智慧的父母。
  近三年,这类“护未文书”已发出260余份,为未成年人撑起法律“保护伞”。
  法庭环境也暗藏巧思。家事调解室采用低饱和度暖色装饰,椭圆形桌面设计弱化对抗感,墙上贴着孩子们写给父母的“心里话”:“爸爸妈妈,你们的笑容是我心中最温暖的阳光。”“爸爸妈妈,我不想要大房子,也不想要新书包,只想和你们在一起,快快乐乐地过每一天。”
  一位多次参与调解的妇联干部感慨:“在这里,剑拔弩张的夫妻常会因孩子的一幅画而泪流满面。”柔性环境结合专业调解,使千余件家事纠纷得以妥善化解。去年以来,家事案件调撤率达62.3%。
多元共治 扩大家事解纷“朋友圈”
  “一次性把协议书和司法确认裁定书拿到手,省时省力又省钱。”在上高街道多元解纷工作站,当事人拿着司法确认文书连声道谢。这得益于岱庙法庭推行的“人民调解+司法确认”解纷模式——法官深入街道社区,指导人民调解,对调解成功的案件根据申请当场进行司法确认。   上个月,庭长文蕊带着助理赴上高司法所,一上午完成3起家事纠纷的司法确认。
  秉承“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家事纠纷解纷网络不断向外延伸:组织开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座谈会,与区妇联共建“人民法庭+妇联”解纷模式;联合婚姻家庭纠纷调委会,建立委托调解机制;作为成员单位加入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与教体局、司法局、辖区内部分学校建立“学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机制;与民政局联合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工作,在婚姻登记处设立关爱未成年人提示点,全力打造“法院引导、多方参与、调解优先、诉讼在后”的家事纠纷多元解纷模式。
前端治理 用心用情解决“家务事”
  家事纠纷化解不能止步于“断官司”,更要治愈家庭关系。为此,法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累计发放普法资料1500余份,解答咨询150余次。
  法官们走进校园开展反欺凌普法宣传活动,在孩子心中种下法治种子。“普法课让我们的学生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己,也懂得了不能伤害别人,希望你们以后多来几次。”泰山学院附属中学的老师感慨地说。
  定期为调解组织、社区工作者培训家事纠纷调解方法,让更多基层力量成为化解家庭矛盾的“前哨”。同时,探索建立家事案件回访制度,针对存在家庭暴力、矛盾冲突较大等情形的家事案件,逐案确定回访目标、回访方案,建立回访档案,并根据回访情况进行帮扶工作。
  “太感谢您了法官,是您救了孩子。”王某感激地说道。在王某诉赵某抚养权纠纷一案中,调解时,法官细致考量王某甲的特殊病情、用药花费、家庭收入状况,经过耐心沟通和精准核算,促成双方达成分期付款的柔性履行方案。案件调解后,法官对王某、赵某进行回访,跟踪了解王某甲的疾病治疗、教育抚养状况,积极为王某甲协调解决后续医疗、抚养费用支付等问题。这种“案结情未了”的司法温情,让法律不再是冰冷的条文。
  从发出首份《家庭教育指导令》到完善“一书两令一提示”制度;从社区“家事无忧”调解室到驻校多元解纷工作站——岱庙法庭持续发挥家事审判职能作用,不断探索专业化家事审判模式,做深做实做细家事审判各项工作,用心用情解决好“家务事”。
  正如拿到司法确认裁定书的当事人所言:“省时省力又省钱,真是太贴心了!”在这条“泰暖心·和万家”的解纷路上,司法的温度正融入每一声家长里短的叹息,化作烟火人间的和美“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