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法制报  >  综合新闻

30万亩冬枣有了“护身符”

滨州冬枣产业迎来专属法规

2025-08-05 作者: 来源: 山东法制报
  □ 记者 郭延冉
  7月31日,《滨州市冬枣产业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查获批。《条例》将于2025年9月1日起实施。
  滨州市缘何要为冬枣产业立法?《条例》回应了哪些群众关切?日前,记者来到滨州市沾化区,深入冬枣种植大棚、冬枣协会,对话为《条例》出台建言献策的人大代表和枣农。
  “从56棵庭院枣树到上世纪90年代走向大田种植,再到如今推广大棚种植,近40年来沾化冬枣的发展可谓起起伏伏。”沾化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丰青曾担任过沾化区冬枣办主任,与沾化冬枣打了30多年交道,对这个产业的发展历程如数家珍。“冬枣现在已经成为沾化的富民产业,不愁发展,但产业安全和规范问题更需关注。”
  滨州沾化是“中国冬枣之乡”,目前,沾化区冬枣种植面积达30万亩,其中大棚种植面积7.3万亩,年产量6亿斤以上,产业总产值突破60亿元,已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储藏、物流、加工和旅游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然而,冬枣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集约化程度不高、枣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优势品种“沾冬二号”种植成本较高等问题,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沾化区各级人大代表通过代表建议、议案等形式,呼吁为冬枣产业立法。滨州市人大代表、山东沾友律师事务所律师赵红梅就是其中之一。她在基层调研中发现,滨州冬枣产业存在品牌保护不足、种植标准不一等问题。“作为律师代表,我既看到枣农维权难的法律服务缺口,也意识到产业升级需要制度供给。亟需通过立法将产业经验制度化,破解发展瓶颈。”
  2024年1月,滨州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赵红梅作为领衔代表,提交了关于制定《滨州市冬枣产业发展促进条例》的议案。同年,滨州市启动冬枣产业立法工作,8月初,历经5次修改完善,形成了条例草案初稿,9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25年6月24日,滨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上,《条例》通过。
  《条例》共六章48条,从产业发展、产业安全、产业保障、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
  《条例》第十五条提到,规范“沾化冬枣”地理标志的管理和使用,获准使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应当按照有关标准种植、生产、加工、经营,并规范标注有关标志标识。
  “任何一个农产品,没有标准就无法可持续发展。拿沾化冬枣来说,枣农要知道怎么种,销售商要知道怎样推广,标准越具体,越有利于品牌保护。”作为一家农产品销售企业的负责人,卖了15年沾化冬枣,滨州市人大代表、沾化区冬枣协会副会长刘小丽深知农产品品牌保护的重要性。在参与《条例》起草的过程中,她多次就沾化冬枣品牌保护提出建议,并最终被采纳到了《条例》中。
  《条例》为冬枣产业的规范发展立下了规矩,为“沾化冬枣”品牌筑起了保护屏障,更为广大枣农吃下了“定心丸”。
  《条例》第四十一条提到,推进冬枣生产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设施农业是老百姓抵御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建上棚,枣农丰收有保障。这一条能写进去太好了!”采访中,种了23年冬枣的沾化区下洼镇刘家下洼村村民刘洪伟高兴地对记者说。刘洪伟一共种了6亩枣园,2021年,他给露天的枣树都建上了大棚,并全部换成了“沾冬二号”品种,如今卖枣每年能收入二十四五万元。
  “我们将积极开展宣传解读,推动配套政策制定,做好实施效果跟踪,确保法规精准落地,为冬枣产业全链条升级提供法治保障。”滨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俊昀说。
  □ 记者 郭延冉
  7月31日,《滨州市冬枣产业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查获批。《条例》将于2025年9月1日起实施。
  滨州市缘何要为冬枣产业立法?《条例》回应了哪些群众关切?日前,记者来到滨州市沾化区,深入冬枣种植大棚、冬枣协会,对话为《条例》出台建言献策的人大代表和枣农。
  “从56棵庭院枣树到上世纪90年代走向大田种植,再到如今推广大棚种植,近40年来沾化冬枣的发展可谓起起伏伏。”沾化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丰青曾担任过沾化区冬枣办主任,与沾化冬枣打了30多年交道,对这个产业的发展历程如数家珍。“冬枣现在已经成为沾化的富民产业,不愁发展,但产业安全和规范问题更需关注。”
  滨州沾化是“中国冬枣之乡”,目前,沾化区冬枣种植面积达30万亩,其中大棚种植面积7.3万亩,年产量6亿斤以上,产业总产值突破60亿元,已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储藏、物流、加工和旅游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然而,冬枣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集约化程度不高、枣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优势品种“沾冬二号”种植成本较高等问题,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沾化区各级人大代表通过代表建议、议案等形式,呼吁为冬枣产业立法。滨州市人大代表、山东沾友律师事务所律师赵红梅就是其中之一。她在基层调研中发现,滨州冬枣产业存在品牌保护不足、种植标准不一等问题。“作为律师代表,我既看到枣农维权难的法律服务缺口,也意识到产业升级需要制度供给。亟需通过立法将产业经验制度化,破解发展瓶颈。”
  2024年1月,滨州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赵红梅作为领衔代表,提交了关于制定《滨州市冬枣产业发展促进条例》的议案。同年,滨州市启动冬枣产业立法工作,8月初,历经5次修改完善,形成了条例草案初稿,9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25年6月24日,滨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上,《条例》通过。
  《条例》共六章48条,从产业发展、产业安全、产业保障、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
  《条例》第十五条提到,规范“沾化冬枣”地理标志的管理和使用,获准使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应当按照有关标准种植、生产、加工、经营,并规范标注有关标志标识。
  “任何一个农产品,没有标准就无法可持续发展。拿沾化冬枣来说,枣农要知道怎么种,销售商要知道怎样推广,标准越具体,越有利于品牌保护。”作为一家农产品销售企业的负责人,卖了15年沾化冬枣,滨州市人大代表、沾化区冬枣协会副会长刘小丽深知农产品品牌保护的重要性。在参与《条例》起草的过程中,她多次就沾化冬枣品牌保护提出建议,并最终被采纳到了《条例》中。
  《条例》为冬枣产业的规范发展立下了规矩,为“沾化冬枣”品牌筑起了保护屏障,更为广大枣农吃下了“定心丸”。
  《条例》第四十一条提到,推进冬枣生产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设施农业是老百姓抵御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建上棚,枣农丰收有保障。这一条能写进去太好了!”采访中,种了23年冬枣的沾化区下洼镇刘家下洼村村民刘洪伟高兴地对记者说。刘洪伟一共种了6亩枣园,2021年,他给露天的枣树都建上了大棚,并全部换成了“沾冬二号”品种,如今卖枣每年能收入二十四五万元。
  “我们将积极开展宣传解读,推动配套政策制定,做好实施效果跟踪,确保法规精准落地,为冬枣产业全链条升级提供法治保障。”滨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俊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