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骑手“屏蔽权”优化外卖行业生态
2025-10-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 |
|
|
□ 余明辉
近日,美团在多个城市试点上线骑手评价用户和骑手屏蔽用户功能,赋予骑手屏蔽用户的权限。在该功能下,订单结束后的48小时内,骑手可在订单页对用户进行匿名评价。若遇到顾客辱骂、恐吓威胁等场景,骑手可选择对顾客进行屏蔽,提交相关证据审核通过后即可屏蔽成功,最多可同时保持屏蔽两个用户。
这一外卖平台新功能的试点推出,打破了平台长期存在的单向评价机制,首次赋予骑手对等选择权,成为外卖行业平衡用户与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一步。
从劳动权益保障角度看,此举直击行业痛点。此前,用户可通过差评直接影响骑手收入与接单机会,而骑手却缺乏有效反制手段。部分用户将差评作为情绪宣泄工具,甚至演变为对骑手的非理性评价,而骑手因担心差评影响收入,往往被迫忍气吞声、委曲求全。
类似问题,在快递员和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中也普遍存在。据《中国青年发展报告NO.4——悬停城乡间的蜂鸟》显示,职业歧视与恶意投诉是快递小哥的核心痛点。有81.33%的快递小哥表示自己曾遭遇过“客户态度不好”的情况,有42.43%的快递小哥认为工作的难点是“用户不理解,投诉压力大”。
这种失语状态,无疑是一种行业和生态遗憾。如今,外卖骑手在遭遇辱骂、恐吓等极端情况时,可通过证据审核屏蔽用户,相当于在工作中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这对于打破不对等状态、提高职业尊严尤为重要。
外卖平台骑手“屏蔽权”功能设计,也很好体现了“算法取中”的智慧。根据美团规则,平台设置48小时申诉窗口、证据审核及双用户上限,既保障骑手表达自由,又防止权力滥用。例如,骑手需提交聊天记录、录音等证据并经平台审核,避免因个人情绪或偏见导致不合理屏蔽。这种设计,既保障了骑手的合理诉求,又避免了过度屏蔽导致的用户权益受损。
其实,这种“双向评价”机制并非首创,其在平台经济中有迹可循。例如,电商平台的卖家与买家互评、在线旅游平台的旅客与民宿主人互评,均已运行多年,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相互制约生态。外卖行业因其服务交付的即时性,使得骑手与用户之间的摩擦更为直接。因此,将这一机制引入外卖行业,更深远的意义就在于重构平台治理逻辑。
长期以来,平台扮演“规则仲裁者”角色,需平衡商家、用户、骑手三方利益。此次试点重视骑手的主体地位,通过“匿名评价+证据审核”机制实现双向反馈。这种模式,初步体现了共治理念,也凸显了对劳动者人格尊严的保障,与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中“优化派单机制”“保障休息权益”的导向一致,将推动行业向更公平、透明的方向发展。
当然,功能推广需配套完善机制。如进一步明确“恶意差评”界定标准,建立用户申诉通道,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权益失衡。同时,平台应加强算法伦理建设,如通过“算法取中”平衡准时率与骑手安全,避免“最严算法”加剧劳动强度。这些措施,既能减少骑手与用户误解,也能提升整体服务体验。
赋予骑手“屏蔽权”,不仅是对劳动者权益的呵护,更是对平台责任的重构。当骑手不再因恶意差评而战战兢兢,或被迫委曲求全,用户也能享受更稳定、专业的配送服务。这种双向赋权,正是行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期待更多平台跟进,共同推动外卖生态向更公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近日,美团在多个城市试点上线骑手评价用户和骑手屏蔽用户功能,赋予骑手屏蔽用户的权限。在该功能下,订单结束后的48小时内,骑手可在订单页对用户进行匿名评价。若遇到顾客辱骂、恐吓威胁等场景,骑手可选择对顾客进行屏蔽,提交相关证据审核通过后即可屏蔽成功,最多可同时保持屏蔽两个用户。
这一外卖平台新功能的试点推出,打破了平台长期存在的单向评价机制,首次赋予骑手对等选择权,成为外卖行业平衡用户与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一步。
从劳动权益保障角度看,此举直击行业痛点。此前,用户可通过差评直接影响骑手收入与接单机会,而骑手却缺乏有效反制手段。部分用户将差评作为情绪宣泄工具,甚至演变为对骑手的非理性评价,而骑手因担心差评影响收入,往往被迫忍气吞声、委曲求全。
类似问题,在快递员和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中也普遍存在。据《中国青年发展报告NO.4——悬停城乡间的蜂鸟》显示,职业歧视与恶意投诉是快递小哥的核心痛点。有81.33%的快递小哥表示自己曾遭遇过“客户态度不好”的情况,有42.43%的快递小哥认为工作的难点是“用户不理解,投诉压力大”。
这种失语状态,无疑是一种行业和生态遗憾。如今,外卖骑手在遭遇辱骂、恐吓等极端情况时,可通过证据审核屏蔽用户,相当于在工作中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这对于打破不对等状态、提高职业尊严尤为重要。
外卖平台骑手“屏蔽权”功能设计,也很好体现了“算法取中”的智慧。根据美团规则,平台设置48小时申诉窗口、证据审核及双用户上限,既保障骑手表达自由,又防止权力滥用。例如,骑手需提交聊天记录、录音等证据并经平台审核,避免因个人情绪或偏见导致不合理屏蔽。这种设计,既保障了骑手的合理诉求,又避免了过度屏蔽导致的用户权益受损。
其实,这种“双向评价”机制并非首创,其在平台经济中有迹可循。例如,电商平台的卖家与买家互评、在线旅游平台的旅客与民宿主人互评,均已运行多年,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相互制约生态。外卖行业因其服务交付的即时性,使得骑手与用户之间的摩擦更为直接。因此,将这一机制引入外卖行业,更深远的意义就在于重构平台治理逻辑。
长期以来,平台扮演“规则仲裁者”角色,需平衡商家、用户、骑手三方利益。此次试点重视骑手的主体地位,通过“匿名评价+证据审核”机制实现双向反馈。这种模式,初步体现了共治理念,也凸显了对劳动者人格尊严的保障,与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中“优化派单机制”“保障休息权益”的导向一致,将推动行业向更公平、透明的方向发展。
当然,功能推广需配套完善机制。如进一步明确“恶意差评”界定标准,建立用户申诉通道,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权益失衡。同时,平台应加强算法伦理建设,如通过“算法取中”平衡准时率与骑手安全,避免“最严算法”加剧劳动强度。这些措施,既能减少骑手与用户误解,也能提升整体服务体验。
赋予骑手“屏蔽权”,不仅是对劳动者权益的呵护,更是对平台责任的重构。当骑手不再因恶意差评而战战兢兢,或被迫委曲求全,用户也能享受更稳定、专业的配送服务。这种双向赋权,正是行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期待更多平台跟进,共同推动外卖生态向更公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