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日子”与“暖消费”相辅相成
2025-10-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 |
|
|
□ 张兆友
“过紧日子”与“提振消费”绝非“双标”,两者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中。
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制度螺栓被拧紧了,也得到舆论和广大干部群众支持。但也有人不解,既要“过紧日子”,又要想方设法“提振消费”,两者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造成这种错误认识的直接原因,就是有些人望文生义,看到“过紧日子”,就将“紧”与“冷”绑到一块;而看到“提振消费”,就把“提振”与“热”等同起来,一“冷”一“热”之间,对立就产生了。
问题的症结,不仅在于错误结论本身,更在于其背后错误的认知模式。将多维度、系统性的政策简化为“冷热”对立的标签,这种片面化的解读从起点就扭曲了政策的本质。一个从错误前提出发的推导,一个脱离政策背景和逻辑生拉硬扯的分析,自然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先看“过紧日子”。
“过紧日子”绝非捂紧钱包不花钱,而是“该省省、该花花”。所谓“省”,绝非一味缩减所有开支,而是向“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动刀”,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个“花”,则强调有限的资金要花在能够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新动能、保障基本民生的“刀刃”上。数据最具说服力。2025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安排61.24亿元,同比减少3.22亿元,下降5%;与此同时,全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预算安排分别增长6.1%和5.9%。“省”与“花”的辩证统一,一目了然。
再看提振消费。
当前的国际环境下,扩内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振消费被置顶为今年经济工作的头号任务,我们实实在在享受到了“以旧换新”等政策的红利。也要看到,提振消费不是鼓动大家为了消费而消费。仔细阅读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8方面30项重点任务,核心思路是解决当前制约消费的堵点、痛点。说白了,消费“暖起来”,经济才能“热起来”,大家合理花钱买东西、享服务,能带动工厂开工、商店营业、大家有活干,最后自己的收入也能跟着涨,这是个良性循环。
归根结底,“过紧日子”与“提振消费”绝非“双标”,两者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中。一方面,“过紧日子”所释放的资金和空间,为出台提振消费政策提供了财政基础,这是一个清晰的资源置换过程;另一方面,政府“过紧日子”,意味着更少的特权和不公,更稳定的政策预期,本身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过紧日子”与“提振消费”,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场“持久战”。以长期主义的视角把握大局、统筹内外,把“过紧日子”省下来的财力变成保民生的杠杆,把“提振消费”带来的增量化作稳增长的引擎,就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过紧日子”与“提振消费”绝非“双标”,两者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中。
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制度螺栓被拧紧了,也得到舆论和广大干部群众支持。但也有人不解,既要“过紧日子”,又要想方设法“提振消费”,两者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造成这种错误认识的直接原因,就是有些人望文生义,看到“过紧日子”,就将“紧”与“冷”绑到一块;而看到“提振消费”,就把“提振”与“热”等同起来,一“冷”一“热”之间,对立就产生了。
问题的症结,不仅在于错误结论本身,更在于其背后错误的认知模式。将多维度、系统性的政策简化为“冷热”对立的标签,这种片面化的解读从起点就扭曲了政策的本质。一个从错误前提出发的推导,一个脱离政策背景和逻辑生拉硬扯的分析,自然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先看“过紧日子”。
“过紧日子”绝非捂紧钱包不花钱,而是“该省省、该花花”。所谓“省”,绝非一味缩减所有开支,而是向“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动刀”,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个“花”,则强调有限的资金要花在能够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新动能、保障基本民生的“刀刃”上。数据最具说服力。2025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安排61.24亿元,同比减少3.22亿元,下降5%;与此同时,全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预算安排分别增长6.1%和5.9%。“省”与“花”的辩证统一,一目了然。
再看提振消费。
当前的国际环境下,扩内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振消费被置顶为今年经济工作的头号任务,我们实实在在享受到了“以旧换新”等政策的红利。也要看到,提振消费不是鼓动大家为了消费而消费。仔细阅读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8方面30项重点任务,核心思路是解决当前制约消费的堵点、痛点。说白了,消费“暖起来”,经济才能“热起来”,大家合理花钱买东西、享服务,能带动工厂开工、商店营业、大家有活干,最后自己的收入也能跟着涨,这是个良性循环。
归根结底,“过紧日子”与“提振消费”绝非“双标”,两者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中。一方面,“过紧日子”所释放的资金和空间,为出台提振消费政策提供了财政基础,这是一个清晰的资源置换过程;另一方面,政府“过紧日子”,意味着更少的特权和不公,更稳定的政策预期,本身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过紧日子”与“提振消费”,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场“持久战”。以长期主义的视角把握大局、统筹内外,把“过紧日子”省下来的财力变成保民生的杠杆,把“提振消费”带来的增量化作稳增长的引擎,就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