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情境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2025-09-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高玉新
  
  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程,肩负着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塑造正确价值观念的重任。随着2019年秋季部编版新教材在全国推行,2022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该学科愈发强调以社会发展与学生生活为基石构建综合性课程体系。在此背景下,将生活情境融入教学设计,激发课堂活力,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理解抽象概念,促进知行合一,对提升道德与法治教育实效性具有深远意义。实际教学中需立足学生现实生活,使道德与法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化为行动智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
生活化教学的价值

  生活化教学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概念融入学生熟悉的日常情境,使道德与法治知识不再停留于书本层面。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体验产生共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刻,价值认同感更强,道德判断能力得以在生活情境中逐步养成。生活化教学打破了学科知识与现实世界的隔阂,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道德与法治的内涵与意义,促使道德认知内化于心。另外,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道德法与治问题的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鲜活的生活案例中锻炼思辨能力,形成正确价值取向,道德实践意识与法治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进而转化为自觉行动,最终做到知行合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
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优化课程教学结构。生活化教学情境构建应立足于学生日常体验,精选契合青少年认知水平的教学素材,形成具有逻辑递进性的问题体系。教育工作者可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社会热点、时事新闻等现实素材,引导学生从熟悉场景切入道德与法治议题探讨。情境设计需体现层次感与开放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思考,使抽象概念与具体事例相互映衬。创设过程应契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心智发展规律,注重选取典型案例,确保教学内容自然融入学生生活情境,促使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价值认同与行为实践。
  例如,在教学“丰富的社会生活”一课时,教师可设计“社区观察日记”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教师选取学校周边常见场景照片,如早市菜场、公交站台、小区公园等,请学生辨认并分享在这些场所的生活经历。针对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教师精心筛选3组对比图片:繁忙街道与宁静胡同、传统市场与现代超市、老旧社区与新建小区,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环境变迁。课堂讨论聚焦“你最喜欢社区哪个角落”这一贴近生活的话题,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在社区公园遇见下棋老人、在图书馆借阅图书、在文化站参观展览等真实体验。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了解社区服务设施如何满足居民多样需求。随后安排“社区微调查”小任务,学生三人一组,用一张A4纸绘制熟悉的街区简图,标注重要公共场所,并记录各场所功能与使用感受,以此避开空泛讨论,转向具体的观察与记录,让学生在描述街区变化中感知社会发展。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强化教学趣味性。生活案例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可精选当下社会热点、典型事件作为教学素材,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案例选取应注重时效性与典型性,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现实。课堂中可引导学生自主搜集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现象,组织案例分析会,让学生从亲身经历或观察中提炼问题。设计案例讨论环节时,教学问题应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思考。生活案例教学使抽象理论具体化,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多元化的实践探究活动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活力。班级公约制定、社区志愿服务、法治文化调查等项目化学习形式,将教材知识延伸至现实场域。其中,专题研讨会则可围绕校园热点议题,如网络道德困境、消费维权知识等展开深度探讨。
  例如,在教学“共建网络美好家园”时,教师可从学生日常网络使用习惯入手,设计简明且可操作的教学活动。课堂开始前,让学生记录自己一天内使用网络的情况,包括使用时长、访问平台、互动方式等基本数据。教学伊始,呈现几组反映青少年网络使用现状的数据图表,如不同年龄段学生网络使用时间分布、常用应用类型等,引导学生对比个人情况与整体趋势。随后可选取校园内发生的网络使用典型案例,如同学间微信群内的不当言论、未经允许传播他人照片等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件,组织小组讨论这些行为的适当性及可能带来的后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中的有关条款,帮助学生理解网络行为的法律界限。课堂后半段,可请学生分享曾经遇到的网络问题,如收到可疑链接、遭遇网络消费陷阱等,集体探讨解决方案。最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拟订3—5条适合初中生的网络使用建议,形成班级层面共识。这种教学方式立足学生实际网络生活,从身边案例出发,通过讨论、分享和总结,使网络素养教育不再空洞,而是能够真实融入学生日常网络行为,有效培养学生理性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育植根于现实社会,其教学效能取决于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合度。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融入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价值理念,有助于道德认知内化为行为习惯,使抽象的概念落地生根。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可以使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直观,深化学生的理解。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应主动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设计源于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情感共鸣,从而助力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作者单位:临朐县竞技体育学校)
  
  □高玉新
  
  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程,肩负着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塑造正确价值观念的重任。随着2019年秋季部编版新教材在全国推行,2022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该学科愈发强调以社会发展与学生生活为基石构建综合性课程体系。在此背景下,将生活情境融入教学设计,激发课堂活力,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理解抽象概念,促进知行合一,对提升道德与法治教育实效性具有深远意义。实际教学中需立足学生现实生活,使道德与法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化为行动智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
生活化教学的价值

  生活化教学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概念融入学生熟悉的日常情境,使道德与法治知识不再停留于书本层面。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体验产生共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刻,价值认同感更强,道德判断能力得以在生活情境中逐步养成。生活化教学打破了学科知识与现实世界的隔阂,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道德与法治的内涵与意义,促使道德认知内化于心。另外,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道德法与治问题的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鲜活的生活案例中锻炼思辨能力,形成正确价值取向,道德实践意识与法治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进而转化为自觉行动,最终做到知行合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
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优化课程教学结构。生活化教学情境构建应立足于学生日常体验,精选契合青少年认知水平的教学素材,形成具有逻辑递进性的问题体系。教育工作者可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社会热点、时事新闻等现实素材,引导学生从熟悉场景切入道德与法治议题探讨。情境设计需体现层次感与开放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思考,使抽象概念与具体事例相互映衬。创设过程应契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心智发展规律,注重选取典型案例,确保教学内容自然融入学生生活情境,促使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价值认同与行为实践。
  例如,在教学“丰富的社会生活”一课时,教师可设计“社区观察日记”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教师选取学校周边常见场景照片,如早市菜场、公交站台、小区公园等,请学生辨认并分享在这些场所的生活经历。针对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教师精心筛选3组对比图片:繁忙街道与宁静胡同、传统市场与现代超市、老旧社区与新建小区,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环境变迁。课堂讨论聚焦“你最喜欢社区哪个角落”这一贴近生活的话题,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在社区公园遇见下棋老人、在图书馆借阅图书、在文化站参观展览等真实体验。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了解社区服务设施如何满足居民多样需求。随后安排“社区微调查”小任务,学生三人一组,用一张A4纸绘制熟悉的街区简图,标注重要公共场所,并记录各场所功能与使用感受,以此避开空泛讨论,转向具体的观察与记录,让学生在描述街区变化中感知社会发展。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强化教学趣味性。生活案例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可精选当下社会热点、典型事件作为教学素材,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案例选取应注重时效性与典型性,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现实。课堂中可引导学生自主搜集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现象,组织案例分析会,让学生从亲身经历或观察中提炼问题。设计案例讨论环节时,教学问题应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思考。生活案例教学使抽象理论具体化,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多元化的实践探究活动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活力。班级公约制定、社区志愿服务、法治文化调查等项目化学习形式,将教材知识延伸至现实场域。其中,专题研讨会则可围绕校园热点议题,如网络道德困境、消费维权知识等展开深度探讨。
  例如,在教学“共建网络美好家园”时,教师可从学生日常网络使用习惯入手,设计简明且可操作的教学活动。课堂开始前,让学生记录自己一天内使用网络的情况,包括使用时长、访问平台、互动方式等基本数据。教学伊始,呈现几组反映青少年网络使用现状的数据图表,如不同年龄段学生网络使用时间分布、常用应用类型等,引导学生对比个人情况与整体趋势。随后可选取校园内发生的网络使用典型案例,如同学间微信群内的不当言论、未经允许传播他人照片等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件,组织小组讨论这些行为的适当性及可能带来的后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中的有关条款,帮助学生理解网络行为的法律界限。课堂后半段,可请学生分享曾经遇到的网络问题,如收到可疑链接、遭遇网络消费陷阱等,集体探讨解决方案。最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拟订3—5条适合初中生的网络使用建议,形成班级层面共识。这种教学方式立足学生实际网络生活,从身边案例出发,通过讨论、分享和总结,使网络素养教育不再空洞,而是能够真实融入学生日常网络行为,有效培养学生理性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育植根于现实社会,其教学效能取决于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合度。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融入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价值理念,有助于道德认知内化为行为习惯,使抽象的概念落地生根。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可以使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直观,深化学生的理解。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应主动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设计源于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情感共鸣,从而助力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作者单位:临朐县竞技体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