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课”融合视域下中小学项目式科学学习实施路径

2025-09-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孟庆会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全面提升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成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项目式学习作为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开展探究的一种学习,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广泛。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教学资源短缺、活动场地受限、探究深度不足等问题。科技馆、博物馆等校外场馆拥有大量优质的科学资源,但目前学校与场馆之间无常态化合作机制,场馆资源不能有效融入学校课程体系,难以形成育人合力。此背景下,探究“馆课”一体化项目式科学学习实施路径,既能解决项目式学习实施中资源和场地的问题,还能将场馆的教育资源与学校科学教育衔接,构建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交互融合的模式,对促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构建“馆课”协同项目设计机制
  学校教师与场馆人员建立日常沟通联系机制,根据不同学段科学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等,结合相关场馆的资源特色(如博物馆的文物标本等),设计学习主题。项目设计时充分考虑场馆资源与学习任务的匹配性,明确场馆活动的具体作用:如将场馆参观作为项目式学习中的“问题发现”环节,让学生在场馆通过观察展品提出问题;又如将场馆的互动体验作为“实验验证”环节,让学生利用场馆设施开展实验等。在项目学习的内容设计过程中,学校与场馆要共同制订学习手册,明确其目标、任务、时间规划及评价标准,确保学习目标与任务具备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确保项目式科学学习取得实效。
打造“馆课”联动项目实施流程
  “馆课”融合模式需要建立“课堂准备—场馆探究—课堂深化—成果展示”的闭环实施流程。“课堂准备”环节,教师在校内课堂详细讲解活动的主题背景与目标任务,结合场馆资源特点制定项目活动的具体任务单,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馆内学习探究计划,确定观察重点、具体任务及记录要求,同时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礼仪教育等工作。“场馆探究”环节,场馆工作者结合自身工作为学生提供专业讲解与探究指导,引导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单中的实验与调查。“课堂深化”环节,学校教师在校内课堂开展馆内探究成果与发现、获取数据的分析整理等分享交流活动,深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最后,在“成果展示”环节,搭建平台以报告、实物模型、实验演示等形式展示研学成果,教师与场馆工作人员共同评价学生成果,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学习反馈。
建立“馆课”共建资源开发体系
  学校和场馆需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同开发适宜的项目式科学学习资源。一方面,场馆将自身展品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开发与学校科学学科配套的学习资源包(包括展品介绍手册、场馆探究活动设计及实施方案、实验操作指导手册、多媒体学习资料等);并根据学校需求策划专题场馆展览与教育活动(如“航天科技进校园”等),提供资源支撑。另一方面,学校要结合教学实际,依托场馆资源开发适合项目式学习的教案、学习任务单等,如将博物馆中的古代科技文物资源与中学物理“简单机械”教学有机整合,设计开发“古代机械的科学原理探究”项目式学习教案;还可联合场馆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进一步丰富“馆课”融合的场馆资源内容。此外,可搭建“馆课”融合的线上资源平台,整合双方资源,为学生开展项目式科学学习提供“随地即学”的资源支持。
完善“馆课”协同的评价反馈机制
  通过构建多主体、全过程的评价机制,对项目式科学学习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反馈不断调整优化“馆课”融合的模式、路径、策略。在评价主体方面,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模式,推动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知识掌握程度与探究表现为主,场馆工作人员侧重评价学生在场馆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活跃程度以及展现出的素质能力等,学生自评以反思自身不足为主,同伴互评重在评价彼此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贡献,通过多主体评价来确保全面性与客观性。在评价内容方面,围绕科学核心素养中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4个方面展开,分别从学生对科学理念的理解、科学思维的建立与应用、科学探究过程(观察记录、实验操作、问题解决等)的表现以及学生在探究兴趣、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热情与进步进行全面的评价,并设计学生参与“馆课”项目式学习的具体指标。在评价方式方面,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关注学习表现和进步。其中,过程性评价通过教师和场馆工作人员观察记录、学生的任务单填写等方式,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和实质表现;终结性评价采用实验演示、科学报告等进行评价,最终形成学生的综合性评估报告。根据最终报告总结活动的经验和问题,改进项目设计,逐步提升“馆课”融合的质量与项目式科学学习的实效。
  通过建立“馆课”协同的项目设计机制、设计项目实施运作流程、建立协同资源开发机制、强化协同评价反馈机制,形成“馆课”融合支持项目式科学学习的完整实践路径。该路径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教育发展服务中心)
  □孟庆会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全面提升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成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项目式学习作为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开展探究的一种学习,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广泛。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教学资源短缺、活动场地受限、探究深度不足等问题。科技馆、博物馆等校外场馆拥有大量优质的科学资源,但目前学校与场馆之间无常态化合作机制,场馆资源不能有效融入学校课程体系,难以形成育人合力。此背景下,探究“馆课”一体化项目式科学学习实施路径,既能解决项目式学习实施中资源和场地的问题,还能将场馆的教育资源与学校科学教育衔接,构建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交互融合的模式,对促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构建“馆课”协同项目设计机制
  学校教师与场馆人员建立日常沟通联系机制,根据不同学段科学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等,结合相关场馆的资源特色(如博物馆的文物标本等),设计学习主题。项目设计时充分考虑场馆资源与学习任务的匹配性,明确场馆活动的具体作用:如将场馆参观作为项目式学习中的“问题发现”环节,让学生在场馆通过观察展品提出问题;又如将场馆的互动体验作为“实验验证”环节,让学生利用场馆设施开展实验等。在项目学习的内容设计过程中,学校与场馆要共同制订学习手册,明确其目标、任务、时间规划及评价标准,确保学习目标与任务具备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确保项目式科学学习取得实效。
打造“馆课”联动项目实施流程
  “馆课”融合模式需要建立“课堂准备—场馆探究—课堂深化—成果展示”的闭环实施流程。“课堂准备”环节,教师在校内课堂详细讲解活动的主题背景与目标任务,结合场馆资源特点制定项目活动的具体任务单,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馆内学习探究计划,确定观察重点、具体任务及记录要求,同时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礼仪教育等工作。“场馆探究”环节,场馆工作者结合自身工作为学生提供专业讲解与探究指导,引导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单中的实验与调查。“课堂深化”环节,学校教师在校内课堂开展馆内探究成果与发现、获取数据的分析整理等分享交流活动,深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最后,在“成果展示”环节,搭建平台以报告、实物模型、实验演示等形式展示研学成果,教师与场馆工作人员共同评价学生成果,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学习反馈。
建立“馆课”共建资源开发体系
  学校和场馆需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同开发适宜的项目式科学学习资源。一方面,场馆将自身展品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开发与学校科学学科配套的学习资源包(包括展品介绍手册、场馆探究活动设计及实施方案、实验操作指导手册、多媒体学习资料等);并根据学校需求策划专题场馆展览与教育活动(如“航天科技进校园”等),提供资源支撑。另一方面,学校要结合教学实际,依托场馆资源开发适合项目式学习的教案、学习任务单等,如将博物馆中的古代科技文物资源与中学物理“简单机械”教学有机整合,设计开发“古代机械的科学原理探究”项目式学习教案;还可联合场馆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进一步丰富“馆课”融合的场馆资源内容。此外,可搭建“馆课”融合的线上资源平台,整合双方资源,为学生开展项目式科学学习提供“随地即学”的资源支持。
完善“馆课”协同的评价反馈机制
  通过构建多主体、全过程的评价机制,对项目式科学学习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反馈不断调整优化“馆课”融合的模式、路径、策略。在评价主体方面,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模式,推动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知识掌握程度与探究表现为主,场馆工作人员侧重评价学生在场馆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活跃程度以及展现出的素质能力等,学生自评以反思自身不足为主,同伴互评重在评价彼此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贡献,通过多主体评价来确保全面性与客观性。在评价内容方面,围绕科学核心素养中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4个方面展开,分别从学生对科学理念的理解、科学思维的建立与应用、科学探究过程(观察记录、实验操作、问题解决等)的表现以及学生在探究兴趣、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热情与进步进行全面的评价,并设计学生参与“馆课”项目式学习的具体指标。在评价方式方面,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关注学习表现和进步。其中,过程性评价通过教师和场馆工作人员观察记录、学生的任务单填写等方式,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和实质表现;终结性评价采用实验演示、科学报告等进行评价,最终形成学生的综合性评估报告。根据最终报告总结活动的经验和问题,改进项目设计,逐步提升“馆课”融合的质量与项目式科学学习的实效。
  通过建立“馆课”协同的项目设计机制、设计项目实施运作流程、建立协同资源开发机制、强化协同评价反馈机制,形成“馆课”融合支持项目式科学学习的完整实践路径。该路径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教育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