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黄河口 团结精神永传承
——东营市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09-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记者 李广寅 报道
9月2日,东营市第25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举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文艺汇演为各族干部群众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
|
□ 本报记者 杨珂 李广寅
本报通讯员 李新运 韩田田
在黄河入海口的这片热土,东营这座因油而生、因河而兴的城市,正以各族群众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生动实践,诠释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近年来,东营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汇聚”“融合”“发展”等重要理念,深化“石榴花开黄河口”品牌建设,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黄河三角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文化汇聚——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投壶要稳,纸飞机要对准目标,就像咱们各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9月8日,垦利区胜坨镇尚庄社区的“红石榴一家亲”全民运动会上,志愿者的讲解让现场充满欢声笑语。这场融合民族特色与趣味互动的活动,是东营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的缩影。
自9月2日起,东营市以“石榴花开黄河口 团结精神永传承”为主题,启动第25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一个月时间,模范事迹宣讲、民族团结题材电影拍摄、“推普周”等系列活动次第开展,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而这样的宣传教育,早已融入东营的日常——“民族团结号”公交专线穿梭城市,民族团结主题公园、体验基地成为“流动课堂”,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化身民族政策宣传主阵地,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浸润城市每个角落。
立足黄河文化、石油文化、孙子文化等特色资源,东营市更将文化认同作为“最深层认同”。在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孙子文化园设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依托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等2处国家级、13处省级研学基地开展沉浸式教育,让各族群众在文化体验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创作《暖阳》《民族团结幸福路》等舞台作品,举办故事竞讲大赛、民歌大赛200余场次,开展黄河大集暨沿黄九省区手造民俗展,以文化为纽带,持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近年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与专家人才库的陆续建立,更让文化育人从“活动式”走向“常态化”,为精神家园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油地融合——
打造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
“这幅文化墙是咱们油地居民亲手绘制的,画里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象征着各族群众心手相牵!”在文汇街道油建社区民族团结文化墙前,参与绘制文化墙的居民李吉奎话语中满是归属感。作为油地融合示范社区,油建社区5800余名各族群众和谐共处,回族居民沙长玲就是其中的“团结使者”。
1975年,沙长玲来到东营成为一名石油工人,退休后依旧热心社区事务,参与社区议事、加入民族团结宣讲团与红石榴志愿服务队……“为油田而来的各民族同胞很多,大家互帮互助,社区就是我们的家。”沙长玲的感受,正是东营“油地融合”实践的生动体现。
因胜利油田开发建设而繁荣的东营,早已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理念融入城市血脉。围绕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东营市在基层社区打造民族文化长廊、“红石榴”学堂、“红石榴”驿站等载体,常态化开展主题交流、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夯实基层民族工作力量,东营创新实施村(社区)妇联主席兼任民族工作协管员制度,依托妇联主席贴近妇女儿童、熟悉社区民情的优势,让民族政策宣传更接地气、群众诉求响应更及时、邻里矛盾调解更贴心,让“油地一家人、一条心”的理念更深扎根。
跨地域融合更显温度。“咚咚咚”一声声铿锵有力、律感十足的锣鼓声回荡在新疆喀什疏勒县第四小学操场上,东营非遗“西商锣鼓——九龙翻身”作为校本课程在全校推广。目前,已有上百名师生能够熟练掌握演奏技巧,锣鼓表演队在疏勒县各类大型活动中展演并受到好评。近年来,东营坚决扛起对口支援新疆疏勒、协作帮扶重庆酉阳的政治责任,落实“三项计划”,开展“东营疏勒青少年手拉手”“鲁喀情 喀什行”等活动,100余所学校结对共建;打造“道中华 齐鲁行 黄河游”体验线路,依托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等资源接待各族游客16万人次,让民族团结之花跨越山海绽放。
产业共兴——
以高质量发展书写共同富裕答卷
“存栏42万只,出栏超110万只,这是全国单体最大的肉羊标准化养殖园区!”站在利津县盐窝镇黄河口滩羊产业园内,宣传员高燕菲指着整齐的高标准羊舍介绍。作为肉羊养殖大县,利津县2024年肉羊出栏量达350万只、交易额69亿元,规模稳居全国前三、山东第一,更通过产业链联动,带动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等民族地区共同发展,走出一条“产业促团结、团结助共富”的新路径。
在东营市博大食品有限公司,“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正在火热开展,授课老师结合日常用语实际,采取互动交流的方式,带领300余名各族员工学习生产、生活常用语句,让各族员工在学习中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情谊。
产业兴旺是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为让民族团结红利惠及更多家庭,东营市加快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推进产业、企业、就业、创业“四业联动”,推广“共富工坊”“益企共富”模式,打造“爱在东营”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实施家门口就业行动,通过政策宣传、招聘会、技能培训、创业低息贷款等措施,帮助千余名各族群众稳岗安居;探索“产业+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支持民品企业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民生保障更添幸福感。在公共服务领域,东营市构建“和融共营”品牌集群,推进社区会客厅、民情小站建设,开展一元食堂、公益课堂、公益诊疗等服务;开设手工编织、书法、剪纸等特色课堂,提供幼儿托管、教育培训,让各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融得入、过得好”。同时,将民族事务纳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建立普法宣传教育基地,推动民族工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筑牢社会和谐稳定根基。
从黄河口的稻浪翻滚,到社区里的欢声笑语,再到边疆结对的深厚情谊,东营市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黄河三角洲常开长盛,为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汇聚起各族群众同心共筑的磅礴力量。
本报通讯员 李新运 韩田田
在黄河入海口的这片热土,东营这座因油而生、因河而兴的城市,正以各族群众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生动实践,诠释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近年来,东营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汇聚”“融合”“发展”等重要理念,深化“石榴花开黄河口”品牌建设,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黄河三角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文化汇聚——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投壶要稳,纸飞机要对准目标,就像咱们各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9月8日,垦利区胜坨镇尚庄社区的“红石榴一家亲”全民运动会上,志愿者的讲解让现场充满欢声笑语。这场融合民族特色与趣味互动的活动,是东营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的缩影。
自9月2日起,东营市以“石榴花开黄河口 团结精神永传承”为主题,启动第25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一个月时间,模范事迹宣讲、民族团结题材电影拍摄、“推普周”等系列活动次第开展,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而这样的宣传教育,早已融入东营的日常——“民族团结号”公交专线穿梭城市,民族团结主题公园、体验基地成为“流动课堂”,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化身民族政策宣传主阵地,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浸润城市每个角落。
立足黄河文化、石油文化、孙子文化等特色资源,东营市更将文化认同作为“最深层认同”。在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孙子文化园设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依托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等2处国家级、13处省级研学基地开展沉浸式教育,让各族群众在文化体验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创作《暖阳》《民族团结幸福路》等舞台作品,举办故事竞讲大赛、民歌大赛200余场次,开展黄河大集暨沿黄九省区手造民俗展,以文化为纽带,持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近年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与专家人才库的陆续建立,更让文化育人从“活动式”走向“常态化”,为精神家园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油地融合——
打造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
“这幅文化墙是咱们油地居民亲手绘制的,画里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象征着各族群众心手相牵!”在文汇街道油建社区民族团结文化墙前,参与绘制文化墙的居民李吉奎话语中满是归属感。作为油地融合示范社区,油建社区5800余名各族群众和谐共处,回族居民沙长玲就是其中的“团结使者”。
1975年,沙长玲来到东营成为一名石油工人,退休后依旧热心社区事务,参与社区议事、加入民族团结宣讲团与红石榴志愿服务队……“为油田而来的各民族同胞很多,大家互帮互助,社区就是我们的家。”沙长玲的感受,正是东营“油地融合”实践的生动体现。
因胜利油田开发建设而繁荣的东营,早已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理念融入城市血脉。围绕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东营市在基层社区打造民族文化长廊、“红石榴”学堂、“红石榴”驿站等载体,常态化开展主题交流、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夯实基层民族工作力量,东营创新实施村(社区)妇联主席兼任民族工作协管员制度,依托妇联主席贴近妇女儿童、熟悉社区民情的优势,让民族政策宣传更接地气、群众诉求响应更及时、邻里矛盾调解更贴心,让“油地一家人、一条心”的理念更深扎根。
跨地域融合更显温度。“咚咚咚”一声声铿锵有力、律感十足的锣鼓声回荡在新疆喀什疏勒县第四小学操场上,东营非遗“西商锣鼓——九龙翻身”作为校本课程在全校推广。目前,已有上百名师生能够熟练掌握演奏技巧,锣鼓表演队在疏勒县各类大型活动中展演并受到好评。近年来,东营坚决扛起对口支援新疆疏勒、协作帮扶重庆酉阳的政治责任,落实“三项计划”,开展“东营疏勒青少年手拉手”“鲁喀情 喀什行”等活动,100余所学校结对共建;打造“道中华 齐鲁行 黄河游”体验线路,依托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等资源接待各族游客16万人次,让民族团结之花跨越山海绽放。
产业共兴——
以高质量发展书写共同富裕答卷
“存栏42万只,出栏超110万只,这是全国单体最大的肉羊标准化养殖园区!”站在利津县盐窝镇黄河口滩羊产业园内,宣传员高燕菲指着整齐的高标准羊舍介绍。作为肉羊养殖大县,利津县2024年肉羊出栏量达350万只、交易额69亿元,规模稳居全国前三、山东第一,更通过产业链联动,带动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等民族地区共同发展,走出一条“产业促团结、团结助共富”的新路径。
在东营市博大食品有限公司,“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正在火热开展,授课老师结合日常用语实际,采取互动交流的方式,带领300余名各族员工学习生产、生活常用语句,让各族员工在学习中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情谊。
产业兴旺是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为让民族团结红利惠及更多家庭,东营市加快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推进产业、企业、就业、创业“四业联动”,推广“共富工坊”“益企共富”模式,打造“爱在东营”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实施家门口就业行动,通过政策宣传、招聘会、技能培训、创业低息贷款等措施,帮助千余名各族群众稳岗安居;探索“产业+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支持民品企业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民生保障更添幸福感。在公共服务领域,东营市构建“和融共营”品牌集群,推进社区会客厅、民情小站建设,开展一元食堂、公益课堂、公益诊疗等服务;开设手工编织、书法、剪纸等特色课堂,提供幼儿托管、教育培训,让各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融得入、过得好”。同时,将民族事务纳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建立普法宣传教育基地,推动民族工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筑牢社会和谐稳定根基。
从黄河口的稻浪翻滚,到社区里的欢声笑语,再到边疆结对的深厚情谊,东营市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黄河三角洲常开长盛,为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汇聚起各族群众同心共筑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