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藏马”点“绿”成金

2025-08-27 作者: 张忠德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忠德
   本报通讯员 张 俊

  “石头墙、木格窗,推窗见山,出门遇泉,这才是向往的乡村生活。”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藏马镇金水源村,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资产入股等方式,打造“藏马印象”特色民宿。
  修旧如旧,藏马镇河西屯村拆迁旧址变身为源乡和溪文创村,打造集文创休闲、民俗艺术、乡土研学、创客空间等功能于一体的民宿集群。
  “上午游山水,中午品匠心,傍晚住民宿”已成为“山水藏马”最受欢迎的文旅模式。
  藏马山层峦叠翠,藏马湖碧波荡漾……作为山东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藏马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见山望水乡村美”的乡村振兴图景践行“两山”理念。
  这儿自然禀赋堪称优秀:藏马山森林覆盖率超过76%,每立方厘米中负氧离子达14960个,是天然的“城市绿肺”;藏马湖总库容达6630万立方米,还有一汪源自地下1700米的天然淡水温泉。
  “山水生态是藏马镇的最大特色,更是最大优势。我们坚守生态发展底线,放大‘山水藏马’优势,让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8月22日,藏马镇党委书记周瑞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借助这一思路,藏马镇努力打造远山近水、诗意田园的如画乡村。
  藏马镇发展“山水产业”,实现绿、富双赢。“温泉、滑雪、民宿、影视、游乐、演艺”六大文旅IP在藏马山蓬勃发展,30余个项目构建起四季可游的全域旅游格局,实现文、体、旅、商多元融合。
  位于藏马镇崖下自然村的石榴树下农场,设立1200平方米的中华鲟专项养殖区,模拟自然水流环境,确保中华鲟在低密度、高溶氧条件下生长,养殖池旁配套种植槽,利用鱼粪发酵水培蔬菜,形成“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鱼菜共生闭环生态。来往游客不仅能体验亲自“摸鱼”的快乐,还能品尝到“一鱼十二吃”的味蕾盛宴。“这种智慧农业发展模式,不仅解决了村里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10余万元。”崖下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庄丙安说。
  青砖黛瓦映山泉,瓜果飘香绕农田,彩线翻飞织乡愁,非遗传承焕新机。依托山水肌理与乡土文脉,藏马镇激活闲置资源,传承老手艺、培育新业态。
  藏马镇发动妇女力量打造“巾帼共富工坊”,采用“村委会+共富工坊+钩编点+农户”的发展模式,开展钩编培训、制作、销售,规模最大时下设43个加工点,产品多达200余种,带动2000多名农村妇女就业,其衍生出的非遗研学和电商销售更是让这些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商业活力。
  “钩编成为俺们生活的一部分,左邻右舍一块儿干活,一天能挣个百儿八十的。农村妇女也能巧手兴家。”孙家屯村钩编点带头人王秀芳说。
  




  □ 本报记者 张忠德
   本报通讯员 张 俊

  “石头墙、木格窗,推窗见山,出门遇泉,这才是向往的乡村生活。”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藏马镇金水源村,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资产入股等方式,打造“藏马印象”特色民宿。
  修旧如旧,藏马镇河西屯村拆迁旧址变身为源乡和溪文创村,打造集文创休闲、民俗艺术、乡土研学、创客空间等功能于一体的民宿集群。
  “上午游山水,中午品匠心,傍晚住民宿”已成为“山水藏马”最受欢迎的文旅模式。
  藏马山层峦叠翠,藏马湖碧波荡漾……作为山东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藏马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见山望水乡村美”的乡村振兴图景践行“两山”理念。
  这儿自然禀赋堪称优秀:藏马山森林覆盖率超过76%,每立方厘米中负氧离子达14960个,是天然的“城市绿肺”;藏马湖总库容达6630万立方米,还有一汪源自地下1700米的天然淡水温泉。
  “山水生态是藏马镇的最大特色,更是最大优势。我们坚守生态发展底线,放大‘山水藏马’优势,让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8月22日,藏马镇党委书记周瑞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借助这一思路,藏马镇努力打造远山近水、诗意田园的如画乡村。
  藏马镇发展“山水产业”,实现绿、富双赢。“温泉、滑雪、民宿、影视、游乐、演艺”六大文旅IP在藏马山蓬勃发展,30余个项目构建起四季可游的全域旅游格局,实现文、体、旅、商多元融合。
  位于藏马镇崖下自然村的石榴树下农场,设立1200平方米的中华鲟专项养殖区,模拟自然水流环境,确保中华鲟在低密度、高溶氧条件下生长,养殖池旁配套种植槽,利用鱼粪发酵水培蔬菜,形成“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鱼菜共生闭环生态。来往游客不仅能体验亲自“摸鱼”的快乐,还能品尝到“一鱼十二吃”的味蕾盛宴。“这种智慧农业发展模式,不仅解决了村里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10余万元。”崖下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庄丙安说。
  青砖黛瓦映山泉,瓜果飘香绕农田,彩线翻飞织乡愁,非遗传承焕新机。依托山水肌理与乡土文脉,藏马镇激活闲置资源,传承老手艺、培育新业态。
  藏马镇发动妇女力量打造“巾帼共富工坊”,采用“村委会+共富工坊+钩编点+农户”的发展模式,开展钩编培训、制作、销售,规模最大时下设43个加工点,产品多达200余种,带动2000多名农村妇女就业,其衍生出的非遗研学和电商销售更是让这些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商业活力。
  “钩编成为俺们生活的一部分,左邻右舍一块儿干活,一天能挣个百儿八十的。农村妇女也能巧手兴家。”孙家屯村钩编点带头人王秀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