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敌时农具亦是武器

2025-08-26 作者: 王思晴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思晴 本报通讯员 徐俐莉

  在沂蒙革命纪念馆渊子崖保卫战的相关展区,由生铁铸成的五子炮保存完好,但炮口和炮身底部的破损却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弥漫着血与火的往事。在五子炮的旁边,有战争时用来通报敌情的铁钟,铁钟右侧还有一把铡刀。
  “渊子崖保卫战是中国抗战史上,群众自发抗击日军最有影响力的战斗之一。”沂蒙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王皓琳介绍,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击,渊子崖村村民勇敢杀敌守护村子,因双方武器装备实力悬殊,菜刀、铡刀、石块等也成了村民的杀敌武器。
  渊子崖村位于沭河以东,是一个拥有200户人家的小村庄。“抗日战争时期,沭河以西是日军占领区,八路军则在沭河东岸活动,渊子崖村成了敌占区和抗日游击区之间的‘拉锯区’。”王皓琳说。
  1940年,渊子崖村迎来八路军。村民们发现,八路军指战员们不仅打鬼子、捉汉奸,出生入死,不怕流血牺牲,而且十分平易近人,村民们认识到八路军才是真正抗日的队伍。10月,“抗大”工作团来到村里,在村民中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年底,渊子崖村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成立了抗日自卫队和游击小组,群众抗日情绪高涨。
  1941年12月19日,敌人兵锋来犯,村民用手中的五子炮迎接日伪军。
  在村民的顽强抵抗下,日伪军的多次集中进攻被瓦解。午后,敌人集中炮火将围墙东北角轰开一个大窟窿,眼见敌人要冲进村子,村民急忙赶过来守住缺口。村里的青年林端午,双手紧抱铡刀朝着敌群猛冲过去。寒光闪过的瞬间,一名日军士兵当场栽倒在地。就在他攥紧铡刀、准备扑向另一个侵略者时,一颗冷弹突然从暗处飞来,无情地夺走了这个年轻小伙儿的性命。
  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斗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村民林九兰紧握着铡刀,借着围墙缺口的掩护悄悄埋伏。只要有日军想从缺口钻进村中,他便立刻挥刀迎上,接连砍倒了好几个敌人。到最后,他的双臂早已累得抬不起铡刀,残暴的日军趁机用刺刀刺穿了他的身体,这位抗日勇士就此倒在了血泊之中。
  为了守住缺口,全村男女老少自发行动起来,男的守围墙堵缺口,妇女儿童运弹药、石头,送水送饭。还有儿童沿着围墙及时传送消息和信号,老人则负责照顾伤员。日伪军将村民用石块、门板堵住的缺口再次轰开,在猛烈的火力攻击下,缺口最终没有守住,敌人涌进村子,将刺刀刺向了老人与妇孺。
  村民利用熟悉村里地形的优势与敌人展开巷战,没有枪炮,大刀、长矛、菜刀、镢头、铁锹等都成了杀敌的武器,村民躲在隐蔽处,趁敌人不备英勇杀敌,最终村民牺牲147人。1944年春,为了表彰和纪念在渊子崖保卫战中牺牲的烈士,滨海专署在渊子崖村建成了一座纪念塔。
  一段悲壮的历史,一曲英雄的赞歌。在莒南这片红色热土上,战争早已远去,但对历史的回望一直没有结束。杀敌时,铡刀亦是武器,而现在,这些革命文物成了青年人触摸红色岁月的“钥匙”。
  近年来,莒南县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富集的优势,发挥红色文旅引领作用,让文物“说话”。
  当地打造“沂蒙红芽”青少年研学品牌,建设红色研学基地,提升完善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等多处红色景区功能业态,将其打造成红色研学基地。联合周边景区打造综合旅游产品,完善红色旅游数字基础设施,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红色旅游实景课堂,设置历史展览区、互动体验区、红色讲堂等主题区域。
  同时,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延长红色旅游产业链。深入挖掘红色旅游内涵,延长产业链,具有莒南地方特色的手推车、军鞋、煎饼、绣花鞋垫等成为红色旅游商品;在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建设非遗特产和文创产品展销区,设置图书专柜,销售红色文化图书;创作《魂归故里》等群众性小剧,开展红色小戏小剧海选活动,让红色文物“活”起来,让红色历史生动起来。
  【□报道组特邀顾问: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研究二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闫化川】
  □ 本报记者 王思晴 本报通讯员 徐俐莉

  在沂蒙革命纪念馆渊子崖保卫战的相关展区,由生铁铸成的五子炮保存完好,但炮口和炮身底部的破损却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弥漫着血与火的往事。在五子炮的旁边,有战争时用来通报敌情的铁钟,铁钟右侧还有一把铡刀。
  “渊子崖保卫战是中国抗战史上,群众自发抗击日军最有影响力的战斗之一。”沂蒙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王皓琳介绍,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击,渊子崖村村民勇敢杀敌守护村子,因双方武器装备实力悬殊,菜刀、铡刀、石块等也成了村民的杀敌武器。
  渊子崖村位于沭河以东,是一个拥有200户人家的小村庄。“抗日战争时期,沭河以西是日军占领区,八路军则在沭河东岸活动,渊子崖村成了敌占区和抗日游击区之间的‘拉锯区’。”王皓琳说。
  1940年,渊子崖村迎来八路军。村民们发现,八路军指战员们不仅打鬼子、捉汉奸,出生入死,不怕流血牺牲,而且十分平易近人,村民们认识到八路军才是真正抗日的队伍。10月,“抗大”工作团来到村里,在村民中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年底,渊子崖村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成立了抗日自卫队和游击小组,群众抗日情绪高涨。
  1941年12月19日,敌人兵锋来犯,村民用手中的五子炮迎接日伪军。
  在村民的顽强抵抗下,日伪军的多次集中进攻被瓦解。午后,敌人集中炮火将围墙东北角轰开一个大窟窿,眼见敌人要冲进村子,村民急忙赶过来守住缺口。村里的青年林端午,双手紧抱铡刀朝着敌群猛冲过去。寒光闪过的瞬间,一名日军士兵当场栽倒在地。就在他攥紧铡刀、准备扑向另一个侵略者时,一颗冷弹突然从暗处飞来,无情地夺走了这个年轻小伙儿的性命。
  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斗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村民林九兰紧握着铡刀,借着围墙缺口的掩护悄悄埋伏。只要有日军想从缺口钻进村中,他便立刻挥刀迎上,接连砍倒了好几个敌人。到最后,他的双臂早已累得抬不起铡刀,残暴的日军趁机用刺刀刺穿了他的身体,这位抗日勇士就此倒在了血泊之中。
  为了守住缺口,全村男女老少自发行动起来,男的守围墙堵缺口,妇女儿童运弹药、石头,送水送饭。还有儿童沿着围墙及时传送消息和信号,老人则负责照顾伤员。日伪军将村民用石块、门板堵住的缺口再次轰开,在猛烈的火力攻击下,缺口最终没有守住,敌人涌进村子,将刺刀刺向了老人与妇孺。
  村民利用熟悉村里地形的优势与敌人展开巷战,没有枪炮,大刀、长矛、菜刀、镢头、铁锹等都成了杀敌的武器,村民躲在隐蔽处,趁敌人不备英勇杀敌,最终村民牺牲147人。1944年春,为了表彰和纪念在渊子崖保卫战中牺牲的烈士,滨海专署在渊子崖村建成了一座纪念塔。
  一段悲壮的历史,一曲英雄的赞歌。在莒南这片红色热土上,战争早已远去,但对历史的回望一直没有结束。杀敌时,铡刀亦是武器,而现在,这些革命文物成了青年人触摸红色岁月的“钥匙”。
  近年来,莒南县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富集的优势,发挥红色文旅引领作用,让文物“说话”。
  当地打造“沂蒙红芽”青少年研学品牌,建设红色研学基地,提升完善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等多处红色景区功能业态,将其打造成红色研学基地。联合周边景区打造综合旅游产品,完善红色旅游数字基础设施,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红色旅游实景课堂,设置历史展览区、互动体验区、红色讲堂等主题区域。
  同时,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延长红色旅游产业链。深入挖掘红色旅游内涵,延长产业链,具有莒南地方特色的手推车、军鞋、煎饼、绣花鞋垫等成为红色旅游商品;在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建设非遗特产和文创产品展销区,设置图书专柜,销售红色文化图书;创作《魂归故里》等群众性小剧,开展红色小戏小剧海选活动,让红色文物“活”起来,让红色历史生动起来。
  【□报道组特邀顾问: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研究二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闫化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