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自卫战的典范”、中国抗战史上群众自发抗击日军最有影响力的战斗之一——
血战渊子崖:一个村庄的血性与不屈
2025-08-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渊子崖村今貌。(□通讯员 刘红阳 报道)
|
□ 本报记者 王思晴
本报通讯员 刘 艳 徐俐莉
“大概就是这个位置,村子的东北角。”近日,在莒南县板泉镇渊子崖村的一道寻常胡同里,村民林孝祥点了点脚下的土地,仿佛叩响了一扇历史的大门——80多年前,这里的围墙被日军炸开缺口,炮火连天、血雨腥风,村民们用土炮大刀死守家园,最终与八路军里应外合,击退了侵略者。
1941年12月19日,一千多名日、伪军扑向这个普通的村庄,却遭遇了最不普通的抵抗。惨烈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147位村民壮烈牺牲,伤400余人,百余日、伪军被歼。渊子崖村村民用鲜血谱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群众自发抗击日军最有影响力的战斗之一。此战,被毛泽东赞誉为“村自卫战的典范”,渊子崖也因此被后人誉为“中华抗日第一村”。
如今,硝烟散尽。烈士纪念塔在苍松翠柏间昂然挺立,墙脚处辣椒丝瓜郁郁葱葱、宁静生长。唯有村里老人口中的记忆,仍清晰传递着那段烽火岁月中,一群勤劳朴实的普通农民如何挺起脊梁,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成为不屈的英雄。
对 峙
“不交一粒粮,不出一分钱!”
1941年秋,自北向南奔流不息的沭河两岸,村民的生活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沭河以东是解放区,其中渊子崖村已经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并成立了抗日自卫队;沭河以西为敌占区,离渊子崖村不远的小梁家伪军据点已经建立,修了炮楼。日、伪军频频越过沭河,对东岸村庄进行扫荡,肆意征粮征税、强索钱物,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过着“白天怕见人跑,夜里怕听狗咬”的日子。
1941年11月,日军对滨海、鲁南地区进行“铁壁合围”,妄图熄灭抗日火种。当年12月中旬,小梁家据点的伪军为拿钱粮讨好日军,给渊子崖村送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要鸡、肉、酒和白面等食品,还要大洋1000块。
“我父亲林凡义当时是渊子崖村的村长,他听人念了条子之后火冒三丈,把条子夺过来撕个稀碎,并说,‘写个回条,告诉他们,他们要的酒、肉、鸡和白面都准备好了,自己来拿吧!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村民林祥秀将他从父亲那里听来的过往娓娓道来。当时,“不交一粒粮,不出一分钱,饿死汉奸,困死鬼子”亦成为渊子崖村村民的共识。
汉奸果然来了。小梁家据点的伪军队长梁化轩恼羞成怒,带领百余名伪军气势汹汹地来到渊子崖村的围墙下。
这道土围墙,为渊子崖村村民增加了不少底气。“村子周围有围子墙,是土打的,很结实,四角还有炮台、垛口、枪眼。听我父亲说,这土围墙,枪炮都打不穿。”林祥秀说,村西的大汪、村南庄北的大深沟、村东的小土坡,也形成了天然屏障。此外,渊子崖村还保留着原来防匪患的土炮、雁枪等武器,让村民敢于跟伪军“叫板”。
伪军一阵叫嚣后,双方交火,梁化轩发现自己不是渊子崖村自卫队的对手,还没打进村子就赶紧下令撤退。自卫队队员乘胜追杀出一二里地,伪军狼狈逃走。此次战斗,渊子崖村大胜,梁化轩意识到自己的实力远比不上渊子崖,便决定借助日寇之手打击渊子崖村。
自 卫
父子铡刀御寇 军民并肩杀敌
1941年12月19日早晨,梁化轩带领日寇骑兵、步兵千余人,拉着四门大炮,来到渊子崖村围墙下,包围了村子。日、伪军来势汹汹,渊子崖村村民来不及撤退,便关上村子的大门,村自卫队队员也火速进入战斗岗位,严阵以待。
不一会儿,炮弹被日、伪军投到了村子里,响声震天,屋舍被炸毁。渊子崖村拿出“五子炮”,随后雁枪、土炮一起打响,向敌人还击。渊子崖村的“五子炮”由生铁铸成,长88厘米,直径17厘米,是渊子崖村村民防匪患、抗日寇的主力武器。“五子炮”一响,浓烟翻滚间,敌人有所伤亡,慌乱地退出了渊子崖村的火力范围。
日、伪军恼羞成怒,再度聚拢到围墙下,加大了攻击的火力。渊子崖村自卫队队员也继续借助地形和防御优势奋力反抗,村里村外枪炮声四起。战斗中,有的村民被炮弹炸伤,有的不幸牺牲,但没有一人后退。
多次进攻以失败告终后,日、伪军开始改变策略,集中火力攻打村子东北角。据林孝祥介绍,东北角的围墙,是随着村子居住人口的增多,在原来的围墙上新扩修出来的“小围子”,里面住着几户人家,围墙相对较薄、较矮。“小围子”与村子相通,一旦被敌人攻破,渊子崖村便有失守的风险。
日、伪军逐渐加大了对东北角围墙的攻击,中午过后,伴随一声巨大的炮响,围墙被炸开一个大窟窿。“自卫队队员也着重在东北角围墙处加大了防御,村民林端午拿着铡刀冲了上去,‘唰’的一下,杀掉一个鬼子。”林祥秀说,“但当他举起铡刀冲向另一个鬼子时,一颗子弹飞来,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他爹林九宣打红了眼,打死一个鬼子后,也倒在了围墙下。”
战斗中,渊子崖村村民誓死守护着围墙,不让侵略者进村。村长林凡义生前曾经回忆:“几十个乡亲赶过来了,大家用一筐筐石块、一块块门板、一袋袋沙土,重新把破洞堵住。暂时的平静,往往预示着更大的战斗。果然,不多久,鬼子又发动了更加猛烈的进攻。密集的炮火,掀开了刚刚修起来的缺口。”
围墙最终失守,日、伪军越过东北角的缺口涌进村子,屠刀砍向村子里的老人妇孺。保卫战状况惨烈,自卫队队员与村民在街头巷尾与鬼子展开肉搏,有的夫妻并肩在院里和敌人拼杀,有的父子协力在巷口阻击敌人,到处是自卫队队员的喊杀声和鬼子的嚎叫声。
“村民用土炮、大刀硬扛到下午,直到八路军赶来救援。区长冯干三冲在最前面,英勇牺牲了。”亲历战斗的林庆顶老人当时年纪尚小,被家人藏在黄狗堆里躲过一劫。
在山东纵队二旅五团部分战士和沭水县委、板泉区委临时召集的武装力量的支援下,天快黑时,战斗结束了,村外的枪声停了。此次战斗代价惨烈,140余名村民牺牲,板泉区委书记刘新一、区长冯干三在战斗中流尽最后一滴血,壮烈牺牲。
觉 醒
“跟着共产党打鬼子,才能救中国!”
渊子崖村的英勇抗日,不仅源于其坚实的武装力量,更深植于一种无形的“软实力”——空前高涨的抗日情绪。“渊子崖村党组织的壮大、民主政权的巩固以及一系列贴近群众的文艺演出,让抗日救国的道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莒南县委原党史委主任陈庆堂说。
为了激发军民的抗日斗志,繁荣根据地救亡文化,进一步扩大抗日宣传影响力,1941年5月17日至27日,抗大一分校文艺工作团、115师战士剧社、鲁南黎明剧社等“八大剧团”共400多人,齐聚渊子崖村,开展了为期10天的联合大会演。村民们倾力支持,主动腾出自家房屋,热情接待剧团干部与演员住宿,并拿出新衣、桌椅借予剧团充当服装与道具,为会演提供了良好条件。
村里没有现成的舞台,演出在哪儿进行?这难不倒剧团工作人员。他们就地取材,在村子里选了一片背风向阳的空地,划出一片场地作为舞台区域;随后在四周挖出一道浅沟,将掘出的泥土全部堆垫至中央,垒起一座高出平地一尺多的土台。接着,他们将台面仔细铲平、夯实,再立起木杆、挂起幕布——一座质朴而坚实的“土舞台”就这样搭建完成了。
这次会演内容丰富多彩,既有《雷雨》等话剧演出,也有《跟着共产党走》等歌曲演唱,相声、舞蹈轮番上场,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决心。
“八大剧团”在渊子崖村的演出,有力推动了沂蒙解放区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抗日救国的火种,也将抗日救国的信念如种子般深植于村民心中,悄然生根、发芽。“我父亲常说,那时候全村人都认清了一个道理——八路军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队伍,跟着共产党打鬼子,才能救中国!”林祥秀说。
本报通讯员 刘 艳 徐俐莉
“大概就是这个位置,村子的东北角。”近日,在莒南县板泉镇渊子崖村的一道寻常胡同里,村民林孝祥点了点脚下的土地,仿佛叩响了一扇历史的大门——80多年前,这里的围墙被日军炸开缺口,炮火连天、血雨腥风,村民们用土炮大刀死守家园,最终与八路军里应外合,击退了侵略者。
1941年12月19日,一千多名日、伪军扑向这个普通的村庄,却遭遇了最不普通的抵抗。惨烈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147位村民壮烈牺牲,伤400余人,百余日、伪军被歼。渊子崖村村民用鲜血谱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群众自发抗击日军最有影响力的战斗之一。此战,被毛泽东赞誉为“村自卫战的典范”,渊子崖也因此被后人誉为“中华抗日第一村”。
如今,硝烟散尽。烈士纪念塔在苍松翠柏间昂然挺立,墙脚处辣椒丝瓜郁郁葱葱、宁静生长。唯有村里老人口中的记忆,仍清晰传递着那段烽火岁月中,一群勤劳朴实的普通农民如何挺起脊梁,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成为不屈的英雄。
对 峙
“不交一粒粮,不出一分钱!”
1941年秋,自北向南奔流不息的沭河两岸,村民的生活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沭河以东是解放区,其中渊子崖村已经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并成立了抗日自卫队;沭河以西为敌占区,离渊子崖村不远的小梁家伪军据点已经建立,修了炮楼。日、伪军频频越过沭河,对东岸村庄进行扫荡,肆意征粮征税、强索钱物,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过着“白天怕见人跑,夜里怕听狗咬”的日子。
1941年11月,日军对滨海、鲁南地区进行“铁壁合围”,妄图熄灭抗日火种。当年12月中旬,小梁家据点的伪军为拿钱粮讨好日军,给渊子崖村送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要鸡、肉、酒和白面等食品,还要大洋1000块。
“我父亲林凡义当时是渊子崖村的村长,他听人念了条子之后火冒三丈,把条子夺过来撕个稀碎,并说,‘写个回条,告诉他们,他们要的酒、肉、鸡和白面都准备好了,自己来拿吧!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村民林祥秀将他从父亲那里听来的过往娓娓道来。当时,“不交一粒粮,不出一分钱,饿死汉奸,困死鬼子”亦成为渊子崖村村民的共识。
汉奸果然来了。小梁家据点的伪军队长梁化轩恼羞成怒,带领百余名伪军气势汹汹地来到渊子崖村的围墙下。
这道土围墙,为渊子崖村村民增加了不少底气。“村子周围有围子墙,是土打的,很结实,四角还有炮台、垛口、枪眼。听我父亲说,这土围墙,枪炮都打不穿。”林祥秀说,村西的大汪、村南庄北的大深沟、村东的小土坡,也形成了天然屏障。此外,渊子崖村还保留着原来防匪患的土炮、雁枪等武器,让村民敢于跟伪军“叫板”。
伪军一阵叫嚣后,双方交火,梁化轩发现自己不是渊子崖村自卫队的对手,还没打进村子就赶紧下令撤退。自卫队队员乘胜追杀出一二里地,伪军狼狈逃走。此次战斗,渊子崖村大胜,梁化轩意识到自己的实力远比不上渊子崖,便决定借助日寇之手打击渊子崖村。
自 卫
父子铡刀御寇 军民并肩杀敌
1941年12月19日早晨,梁化轩带领日寇骑兵、步兵千余人,拉着四门大炮,来到渊子崖村围墙下,包围了村子。日、伪军来势汹汹,渊子崖村村民来不及撤退,便关上村子的大门,村自卫队队员也火速进入战斗岗位,严阵以待。
不一会儿,炮弹被日、伪军投到了村子里,响声震天,屋舍被炸毁。渊子崖村拿出“五子炮”,随后雁枪、土炮一起打响,向敌人还击。渊子崖村的“五子炮”由生铁铸成,长88厘米,直径17厘米,是渊子崖村村民防匪患、抗日寇的主力武器。“五子炮”一响,浓烟翻滚间,敌人有所伤亡,慌乱地退出了渊子崖村的火力范围。
日、伪军恼羞成怒,再度聚拢到围墙下,加大了攻击的火力。渊子崖村自卫队队员也继续借助地形和防御优势奋力反抗,村里村外枪炮声四起。战斗中,有的村民被炮弹炸伤,有的不幸牺牲,但没有一人后退。
多次进攻以失败告终后,日、伪军开始改变策略,集中火力攻打村子东北角。据林孝祥介绍,东北角的围墙,是随着村子居住人口的增多,在原来的围墙上新扩修出来的“小围子”,里面住着几户人家,围墙相对较薄、较矮。“小围子”与村子相通,一旦被敌人攻破,渊子崖村便有失守的风险。
日、伪军逐渐加大了对东北角围墙的攻击,中午过后,伴随一声巨大的炮响,围墙被炸开一个大窟窿。“自卫队队员也着重在东北角围墙处加大了防御,村民林端午拿着铡刀冲了上去,‘唰’的一下,杀掉一个鬼子。”林祥秀说,“但当他举起铡刀冲向另一个鬼子时,一颗子弹飞来,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他爹林九宣打红了眼,打死一个鬼子后,也倒在了围墙下。”
战斗中,渊子崖村村民誓死守护着围墙,不让侵略者进村。村长林凡义生前曾经回忆:“几十个乡亲赶过来了,大家用一筐筐石块、一块块门板、一袋袋沙土,重新把破洞堵住。暂时的平静,往往预示着更大的战斗。果然,不多久,鬼子又发动了更加猛烈的进攻。密集的炮火,掀开了刚刚修起来的缺口。”
围墙最终失守,日、伪军越过东北角的缺口涌进村子,屠刀砍向村子里的老人妇孺。保卫战状况惨烈,自卫队队员与村民在街头巷尾与鬼子展开肉搏,有的夫妻并肩在院里和敌人拼杀,有的父子协力在巷口阻击敌人,到处是自卫队队员的喊杀声和鬼子的嚎叫声。
“村民用土炮、大刀硬扛到下午,直到八路军赶来救援。区长冯干三冲在最前面,英勇牺牲了。”亲历战斗的林庆顶老人当时年纪尚小,被家人藏在黄狗堆里躲过一劫。
在山东纵队二旅五团部分战士和沭水县委、板泉区委临时召集的武装力量的支援下,天快黑时,战斗结束了,村外的枪声停了。此次战斗代价惨烈,140余名村民牺牲,板泉区委书记刘新一、区长冯干三在战斗中流尽最后一滴血,壮烈牺牲。
觉 醒
“跟着共产党打鬼子,才能救中国!”
渊子崖村的英勇抗日,不仅源于其坚实的武装力量,更深植于一种无形的“软实力”——空前高涨的抗日情绪。“渊子崖村党组织的壮大、民主政权的巩固以及一系列贴近群众的文艺演出,让抗日救国的道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莒南县委原党史委主任陈庆堂说。
为了激发军民的抗日斗志,繁荣根据地救亡文化,进一步扩大抗日宣传影响力,1941年5月17日至27日,抗大一分校文艺工作团、115师战士剧社、鲁南黎明剧社等“八大剧团”共400多人,齐聚渊子崖村,开展了为期10天的联合大会演。村民们倾力支持,主动腾出自家房屋,热情接待剧团干部与演员住宿,并拿出新衣、桌椅借予剧团充当服装与道具,为会演提供了良好条件。
村里没有现成的舞台,演出在哪儿进行?这难不倒剧团工作人员。他们就地取材,在村子里选了一片背风向阳的空地,划出一片场地作为舞台区域;随后在四周挖出一道浅沟,将掘出的泥土全部堆垫至中央,垒起一座高出平地一尺多的土台。接着,他们将台面仔细铲平、夯实,再立起木杆、挂起幕布——一座质朴而坚实的“土舞台”就这样搭建完成了。
这次会演内容丰富多彩,既有《雷雨》等话剧演出,也有《跟着共产党走》等歌曲演唱,相声、舞蹈轮番上场,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决心。
“八大剧团”在渊子崖村的演出,有力推动了沂蒙解放区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抗日救国的火种,也将抗日救国的信念如种子般深植于村民心中,悄然生根、发芽。“我父亲常说,那时候全村人都认清了一个道理——八路军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队伍,跟着共产党打鬼子,才能救中国!”林祥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