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并举”的初中生增值性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5-08-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王辛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教育正经历从知识灌输向素养培育的深刻转型。传统以考试成绩为核心的单一评价体系已难以适应当今人才培养需求,其重结果轻过程、重智育轻五育的弊端日益凸显。增值性评价作为关注学生成长进步的新型评价方式,通过追踪学生个体发展轨迹,能够更客观地反映教育过程的价值增量。
本文聚焦“五育并举”教育理念,探索构建初中生增值性评价模型的创新路径。通过分析传统评价体系的局限性,结合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提出以过程性评价为核心、五育并举为框架的动态评价模型。强调关注学生个体成长轨迹,突破单一分数评价的桎梏,构建涵盖德智体美劳的多元评价体系,为初中阶段人才培养提供可操作的评价工具与实践范式。
构建五育融合的动态评价框架
现行初中生评价体系容易将“五育并举”中的德、智、体、美、劳分隔开来,各自进行评估,这使得最终的结果像零散的碎片,难以窥见学生发展的全貌与真实变化。针对这种情况,本研究着力于构建一个融合时间、空间及内容要素的“三维一体”框架,力图实现对学生成长增值过程的动态捕捉。在时间层面上,评价活动贯穿学期起始、中期与结束3个关键节点,形成一条反映学生发展轨迹的时间轴线,教师可以据此观察到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真实进步幅度与成长速率。空间覆盖范围则从教室内的师生互动延伸开来,包含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表现、家庭环境中责任履行情况以及社区参与社会实践的记录,力求评价场域的完整性。内容层面的核心指标设定为德育品行、学习效能、体质健康、艺术素养以及劳动实践5个方面,每一方面都分解为若干可观察的具体维度。例如,德育评价不再局限于检查学生是否按时交作业这类表面行为,教师会特别留意学生在小组项目讨论中如何倾听他人意见、在同伴发生争执时是否展现出调解意愿及具体行动,这些观察聚焦于内在品质的养成;体育指标关注耐力项目参与频率、健康习惯养成记录;艺术素养评价结合校内艺术节作品创作过程和校外自主艺术欣赏日志;劳动实践评价突破了简单的“值日打卡”形式,通过设计“家庭厨房助手周计划”(要求独立完成食材准备与清洁工作)、参与“社区图书角维护志愿者”等任务,重点评估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思考问题、动手操作并最终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立体交织的评价网络,为教师理解个体差异提供了扎实依据,有助于识别每个学生在哪些领域初具优势,又在哪些方面亟待加强引导与资源支持,从而为个性化教育决策奠定基础。
设计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实施机制
为克服单一教师评价视角的局限,本研究尝试构建一个整合多方视角的评估体系。学生开始使用名为“成长反思日记”的工具记录自己的点滴,这不同于传统作业,重点在于让学生自己捕捉学习中的进展与卡点,特别是那些课堂上来不及细想的疑问,这种日常书写练习无形中锻炼了他们对自身状态的觉察力。同学之间互相观察的方式也做了调整,“优点轰炸”活动要求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只专注于发现并大声说出同伴值得肯定的具体行为或态度,而“成长伙伴”则结成相对固定的组合,他们在小组任务或课余交流中自然形成更细致的观察,会注意到对方可能在公开场合不易展现的细微进步。教师改变了评分习惯,不再依赖抽象的分数或等级,转而形成“描述性反馈”,例如,针对某次小组合作,教师会具体指出“作为小组记录员,你在激烈讨论中准确抓住了3个分歧点,整理得很有条理”。家庭的作用被纳入进来,使用的是“家庭观察记录表”,家长借此留意孩子在家中的真实表现,比如是否主动分担了洗碗任务,或者对长辈说话的态度是否体现出关心。这种让更多人卷入评价过程的做法,客观上讲的确让评估结果变得更扎实可靠。有意思的是,参与其中的学生,无论是陈述自己的情况,倾听别人的反馈,还是和老师家长一起讨论差异,无形中都锻炼了如何表达观点以及理解不同角度立场的能力,这似乎超出了评估本身的初衷。
开发可视化成长反馈系统
为回应传统评价偏重结果的问题,本研究开发了数字化成长档案系统。该系统包含3个主要模块。成长轨迹图采用时间轴设计,展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5个维度的发展路径。该图使用颜色编码标示进步速率,绿色线段反映持续上升趋势,黄色线段提示需要关注的波动区间。能力雷达图聚焦核心素养维度,覆盖沟通协作、创新思维、问题解决等关键能力领域。该图表能清晰呈现学生各项能力的相对强弱,帮助教师发现需强化的薄弱环节。成长建议库通过分析历史数据生成个体化方案。当系统识别到某位学生艺术素养表现突出而体质数据偏低时,会推送整合艺术与体育的课程方案。系统设有成长里程碑功能,当学生在特定领域取得显著突破时,就会生成电子勋章。成长档案系统本质上是动态记录的工具,它呈现的不是静态结果而是生长中的坐标。教师通过系统界面可观察到某些学生体育数据提升的同时,劳动实践指标呈现关联性变化。对于在美育领域持续进步但科学探究方面存在波动的学生,系统可能建议其尝试跨学科艺术项目。电子勋章不仅记录重要突破,也保存着突破发生的具体情境数据。家长在查看孩子沟通协作勋章时,能同时看到获得该勋章的合作项目详情。这种设计让评价回归教育过程本身,使发展性评价具备可操作的实施路径。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的“五育并举”增值性评价模型,通过动态框架、多元机制、可视系统三大创新,实现了从“结果评价”向“过程增值”、从“单一维度”向“全面发展”、从“教师主导”向“多方共育”的三大转变。
(作者单位:菏泽市单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教育正经历从知识灌输向素养培育的深刻转型。传统以考试成绩为核心的单一评价体系已难以适应当今人才培养需求,其重结果轻过程、重智育轻五育的弊端日益凸显。增值性评价作为关注学生成长进步的新型评价方式,通过追踪学生个体发展轨迹,能够更客观地反映教育过程的价值增量。
本文聚焦“五育并举”教育理念,探索构建初中生增值性评价模型的创新路径。通过分析传统评价体系的局限性,结合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提出以过程性评价为核心、五育并举为框架的动态评价模型。强调关注学生个体成长轨迹,突破单一分数评价的桎梏,构建涵盖德智体美劳的多元评价体系,为初中阶段人才培养提供可操作的评价工具与实践范式。
构建五育融合的动态评价框架
现行初中生评价体系容易将“五育并举”中的德、智、体、美、劳分隔开来,各自进行评估,这使得最终的结果像零散的碎片,难以窥见学生发展的全貌与真实变化。针对这种情况,本研究着力于构建一个融合时间、空间及内容要素的“三维一体”框架,力图实现对学生成长增值过程的动态捕捉。在时间层面上,评价活动贯穿学期起始、中期与结束3个关键节点,形成一条反映学生发展轨迹的时间轴线,教师可以据此观察到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真实进步幅度与成长速率。空间覆盖范围则从教室内的师生互动延伸开来,包含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表现、家庭环境中责任履行情况以及社区参与社会实践的记录,力求评价场域的完整性。内容层面的核心指标设定为德育品行、学习效能、体质健康、艺术素养以及劳动实践5个方面,每一方面都分解为若干可观察的具体维度。例如,德育评价不再局限于检查学生是否按时交作业这类表面行为,教师会特别留意学生在小组项目讨论中如何倾听他人意见、在同伴发生争执时是否展现出调解意愿及具体行动,这些观察聚焦于内在品质的养成;体育指标关注耐力项目参与频率、健康习惯养成记录;艺术素养评价结合校内艺术节作品创作过程和校外自主艺术欣赏日志;劳动实践评价突破了简单的“值日打卡”形式,通过设计“家庭厨房助手周计划”(要求独立完成食材准备与清洁工作)、参与“社区图书角维护志愿者”等任务,重点评估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思考问题、动手操作并最终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立体交织的评价网络,为教师理解个体差异提供了扎实依据,有助于识别每个学生在哪些领域初具优势,又在哪些方面亟待加强引导与资源支持,从而为个性化教育决策奠定基础。
设计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实施机制
为克服单一教师评价视角的局限,本研究尝试构建一个整合多方视角的评估体系。学生开始使用名为“成长反思日记”的工具记录自己的点滴,这不同于传统作业,重点在于让学生自己捕捉学习中的进展与卡点,特别是那些课堂上来不及细想的疑问,这种日常书写练习无形中锻炼了他们对自身状态的觉察力。同学之间互相观察的方式也做了调整,“优点轰炸”活动要求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只专注于发现并大声说出同伴值得肯定的具体行为或态度,而“成长伙伴”则结成相对固定的组合,他们在小组任务或课余交流中自然形成更细致的观察,会注意到对方可能在公开场合不易展现的细微进步。教师改变了评分习惯,不再依赖抽象的分数或等级,转而形成“描述性反馈”,例如,针对某次小组合作,教师会具体指出“作为小组记录员,你在激烈讨论中准确抓住了3个分歧点,整理得很有条理”。家庭的作用被纳入进来,使用的是“家庭观察记录表”,家长借此留意孩子在家中的真实表现,比如是否主动分担了洗碗任务,或者对长辈说话的态度是否体现出关心。这种让更多人卷入评价过程的做法,客观上讲的确让评估结果变得更扎实可靠。有意思的是,参与其中的学生,无论是陈述自己的情况,倾听别人的反馈,还是和老师家长一起讨论差异,无形中都锻炼了如何表达观点以及理解不同角度立场的能力,这似乎超出了评估本身的初衷。
开发可视化成长反馈系统
为回应传统评价偏重结果的问题,本研究开发了数字化成长档案系统。该系统包含3个主要模块。成长轨迹图采用时间轴设计,展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5个维度的发展路径。该图使用颜色编码标示进步速率,绿色线段反映持续上升趋势,黄色线段提示需要关注的波动区间。能力雷达图聚焦核心素养维度,覆盖沟通协作、创新思维、问题解决等关键能力领域。该图表能清晰呈现学生各项能力的相对强弱,帮助教师发现需强化的薄弱环节。成长建议库通过分析历史数据生成个体化方案。当系统识别到某位学生艺术素养表现突出而体质数据偏低时,会推送整合艺术与体育的课程方案。系统设有成长里程碑功能,当学生在特定领域取得显著突破时,就会生成电子勋章。成长档案系统本质上是动态记录的工具,它呈现的不是静态结果而是生长中的坐标。教师通过系统界面可观察到某些学生体育数据提升的同时,劳动实践指标呈现关联性变化。对于在美育领域持续进步但科学探究方面存在波动的学生,系统可能建议其尝试跨学科艺术项目。电子勋章不仅记录重要突破,也保存着突破发生的具体情境数据。家长在查看孩子沟通协作勋章时,能同时看到获得该勋章的合作项目详情。这种设计让评价回归教育过程本身,使发展性评价具备可操作的实施路径。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的“五育并举”增值性评价模型,通过动态框架、多元机制、可视系统三大创新,实现了从“结果评价”向“过程增值”、从“单一维度”向“全面发展”、从“教师主导”向“多方共育”的三大转变。
(作者单位:菏泽市单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