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进化论”:从整活到实干
——来自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观察与思考
2025-08-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出的智能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李欣 报道)
|
□ 本报记者 董婉婉 刘笑笑
张锡坤
8月12日,为期5天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落下帷幕。能写字会下棋,能按摩会做菜,可格斗善跳舞……展会上,一批既会“整活”又能“干活”的智能机器人成为焦点。这场汇聚全球智慧的行业盛会,不仅折射出技术演进的澎湃动能,更引发深刻思考:这些炫技高手何时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千行百业,成为我们可靠的“实干伙伴”?
从蹒跚学步到越来越强
擂台上,高1.3米、重70斤的宇树G1机器人分成红绿两组选手,在人类操作员的遥控下,挥拳、踢腿,动作已“接近于真人”。
展馆内,其他机器人表演、展示的展台也被围得水泄不通。
热闹背后,是机器人市场的持续升温。今年上半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
“去年不少同行的机器人还不会走路,今年以来,各家机器人不仅会走,还走得又稳又好。”乐聚机器人工作人员的感受,道出行业迭代速度。
展会上可交互、可体验的动态展示明显增多。这种变化体现了行业能力的升级——从以往侧重高节拍、精确性等单项指标的比拼,转向泛化性、高动态和柔性操作等综合能力的竞争。
在这场能力跃迁中,山东企业亦在紧紧跟随。
“现在的机器人不再只追求站得稳、走得快,而是能完成更多相对复杂的任务。”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周彤介绍,优宝特生产的E1机器人能智能适应砾石路、独木桥等10种连续障碍环境,这是针对如港口、矿山、农业设施等山东丰富的复杂场景进行深度研发的成果。
从“动起来”到“用起来”
一圈逛下来,展会新风向清晰可见:企业不再满足于让机器人“动起来”,更聚焦于“用起来”。众多厂商纷纷为自家机器人搭建起逼真的“干活场景”,彰显产业从“秀场”向“战场”的转向。
展会现场,一个个带有山东“基因”的人形机器人,实干特质突出。乐聚机器人展台的人形机器人“夸父”全自主完成工业料箱搬运、物料分拣等,还能自然对话、导览讲解;工厂位于山东的越疆科技发布的新一代具身智能机器人DOBOT AtomⅡ,在“接打爆米花”任务中,于狭窄操作台间灵活转身,平稳精准地将爆米花倒入盒中递给顾客。
“落地”“量产”“交付”,是展会现场的高频词。“如果说去年行业还在集中展示自家的机器人产品,今年大家更关注如何真正投入使用、实现实际应用和商业化落地。”擎朗智能CEO李通说。
突破已在发生。“我们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已在多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厂和物流中心批量部署,承担精密装配检测和柔性物料搬运任务。”乐聚机器人董事长冷晓琨说,现阶段人形机器人的核心应用场景仍是工业生产,而山东丰富的工业场景,切实打通了工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制造企业对技术变革的敏锐嗅觉和积极态度,也为机器人技术落地营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展会上,山东一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工作人员正在寻找合作商机,“当前具身智能技术发展迅猛,部分应用的成熟时机日渐临近,我们不能停滞不前,必须提前着手准备。”
进入千家万户前
先渗透千行百业
机器人性能日强,为何仍未大规模应用?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发言引发共鸣:并非因为硬件性能不足或成本过高,而是具身智能AI的成熟度不够,“现在人形机器人的AI能力,有点像ChatGPT出现前的1-3年,还未达到发展临界点。”
这个临界点的标志是,“把人形机器人带到一个从未见过的会场,人类随意下达‘把水带给某人’的指令,机器人能顺利完成任务”。
科大讯飞机器人首席科学家、聆动通用CEO季超认为,未来三年将是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迈向千行百业的爆发期。技术突破到产业突破需要漫长周期,在进入千家万户之前,会先渗透、覆盖千行百业。
这种渗透在山东正加速变为现实。截至2024年末,山东机器人产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超260亿元;今年一季度,山东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76.2%。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独特的产业生态是山东底气所在。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介绍,该中心联合海信、海尔等企业,在山东打造两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青岛依托家电产业优势,济南则携手本土机器人企业优宝特等。这种区域协同和产业特色的创新模式,成为山东机器人产业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鲜明特色。
济南和青岛在建的机器人训练场,正成为乐聚机器人技术迭代的主引擎。不同于传统实验室环境,这里完整还原了工厂流水线、仓储分拣等真实作业空间。“这种‘场景数据化—数据技能化—技能产品化’的闭环,正是山东机器人产业突破的关键。”冷晓琨说,目前训练场已覆盖多类山东优势产业场景。
张锡坤
8月12日,为期5天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落下帷幕。能写字会下棋,能按摩会做菜,可格斗善跳舞……展会上,一批既会“整活”又能“干活”的智能机器人成为焦点。这场汇聚全球智慧的行业盛会,不仅折射出技术演进的澎湃动能,更引发深刻思考:这些炫技高手何时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千行百业,成为我们可靠的“实干伙伴”?
从蹒跚学步到越来越强
擂台上,高1.3米、重70斤的宇树G1机器人分成红绿两组选手,在人类操作员的遥控下,挥拳、踢腿,动作已“接近于真人”。
展馆内,其他机器人表演、展示的展台也被围得水泄不通。
热闹背后,是机器人市场的持续升温。今年上半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
“去年不少同行的机器人还不会走路,今年以来,各家机器人不仅会走,还走得又稳又好。”乐聚机器人工作人员的感受,道出行业迭代速度。
展会上可交互、可体验的动态展示明显增多。这种变化体现了行业能力的升级——从以往侧重高节拍、精确性等单项指标的比拼,转向泛化性、高动态和柔性操作等综合能力的竞争。
在这场能力跃迁中,山东企业亦在紧紧跟随。
“现在的机器人不再只追求站得稳、走得快,而是能完成更多相对复杂的任务。”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周彤介绍,优宝特生产的E1机器人能智能适应砾石路、独木桥等10种连续障碍环境,这是针对如港口、矿山、农业设施等山东丰富的复杂场景进行深度研发的成果。
从“动起来”到“用起来”
一圈逛下来,展会新风向清晰可见:企业不再满足于让机器人“动起来”,更聚焦于“用起来”。众多厂商纷纷为自家机器人搭建起逼真的“干活场景”,彰显产业从“秀场”向“战场”的转向。
展会现场,一个个带有山东“基因”的人形机器人,实干特质突出。乐聚机器人展台的人形机器人“夸父”全自主完成工业料箱搬运、物料分拣等,还能自然对话、导览讲解;工厂位于山东的越疆科技发布的新一代具身智能机器人DOBOT AtomⅡ,在“接打爆米花”任务中,于狭窄操作台间灵活转身,平稳精准地将爆米花倒入盒中递给顾客。
“落地”“量产”“交付”,是展会现场的高频词。“如果说去年行业还在集中展示自家的机器人产品,今年大家更关注如何真正投入使用、实现实际应用和商业化落地。”擎朗智能CEO李通说。
突破已在发生。“我们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已在多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厂和物流中心批量部署,承担精密装配检测和柔性物料搬运任务。”乐聚机器人董事长冷晓琨说,现阶段人形机器人的核心应用场景仍是工业生产,而山东丰富的工业场景,切实打通了工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制造企业对技术变革的敏锐嗅觉和积极态度,也为机器人技术落地营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展会上,山东一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工作人员正在寻找合作商机,“当前具身智能技术发展迅猛,部分应用的成熟时机日渐临近,我们不能停滞不前,必须提前着手准备。”
进入千家万户前
先渗透千行百业
机器人性能日强,为何仍未大规模应用?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发言引发共鸣:并非因为硬件性能不足或成本过高,而是具身智能AI的成熟度不够,“现在人形机器人的AI能力,有点像ChatGPT出现前的1-3年,还未达到发展临界点。”
这个临界点的标志是,“把人形机器人带到一个从未见过的会场,人类随意下达‘把水带给某人’的指令,机器人能顺利完成任务”。
科大讯飞机器人首席科学家、聆动通用CEO季超认为,未来三年将是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迈向千行百业的爆发期。技术突破到产业突破需要漫长周期,在进入千家万户之前,会先渗透、覆盖千行百业。
这种渗透在山东正加速变为现实。截至2024年末,山东机器人产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超260亿元;今年一季度,山东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76.2%。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独特的产业生态是山东底气所在。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介绍,该中心联合海信、海尔等企业,在山东打造两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青岛依托家电产业优势,济南则携手本土机器人企业优宝特等。这种区域协同和产业特色的创新模式,成为山东机器人产业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鲜明特色。
济南和青岛在建的机器人训练场,正成为乐聚机器人技术迭代的主引擎。不同于传统实验室环境,这里完整还原了工厂流水线、仓储分拣等真实作业空间。“这种‘场景数据化—数据技能化—技能产品化’的闭环,正是山东机器人产业突破的关键。”冷晓琨说,目前训练场已覆盖多类山东优势产业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