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经开区携手中国地质大学打造“三位一体”平台
800多名学子开启“山海课堂”
2025-08-0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记者 郑莉 通讯员 李万玉 报道
近日,在威海经开区崮山镇奔腾码头岩滩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生正进行地质实训。
|
□ 本报记者 郑莉
本报通讯员 李万玉 于晓波 徐鑫
“同学们,大家观察一下这里的基岩海岸地貌,稍后自由探索,记得采集标本,我们随后现场讲解。”近期,威海经开区崮山镇奔腾码头岩滩上格外热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师李俊霞正带着几十名学生在这里进行地质实训。
从课堂来到野外,学生们显得格外兴奋。学生郑扬璐一边仔细观察岩滩上各种岩石,一边在自己的《野外记录簿》上仔细记录所见所思。“前期跟着老师去刘公岛学习了海洋生物,现在又来到这里学习变质岩,感觉自己之前学习的知识从抽象变成了具体,太有趣了!这里的变质岩比学校标本室里的还要典型,这个暑假不虚此行!”郑扬璐说。
让地大学子惊喜的“山海课堂”,是威海经开区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合作打造“实习实训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三位一体校地合作蓝图的生动实践。
去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经开区启动首轮合作洽谈。一年多时间,双方互访十余次,从30名学生的试点实训到“三位一体”平台搭建,每一步都锚定产教深度融合。经过多次互访考察的“预热”,今年5月,经开区与中国地质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大学生实训基地和产业技术研究院。首批暑期实训学生在此开启“山海课堂”,标志着校地合作迈入实质性运行阶段,为区域发展注入青春动能与创新活力。
“今年暑期,我们分两批送来了六个学院八百余名学生。”中国地质大学威海实践教学团队队长陈林介绍说,实训活动设计为“快乐地质”和专业实习,双轨并行,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成长需求。
对于大一升大二的学子,这是一次从书本走向自然的启蒙之旅。在威海丰富的海岸带资源背景下,学生们将开展野外探索。为期两周的实训中,他们足迹遍布荣成、乳山等地,实地踏勘刘公岛的海洋生态,测绘崮山的地质构造,将课堂所学在广阔天地间一一印证。
对于高年级学生,实训则是一场深入产业的实战练兵。在山东百圣源集团的车间里,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们正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一线。“去年暑期来实训的学生表现非常出色,从最初掌握机械理论,到后期已经能够针对我们的实际产品独立完成机械制图设计,实践能力提升显著。”企业副总工程师邓斌说,去年双方的探索性合作成效明显,学生们从一开始的机械理论,到可以针对生产实际机械制图,实践能力显著提升,有的学生甚至结合企业旋切机产品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设计。今年,校企双方携手把课堂搬进产业前沿,把课题立在生产一线,让青年才智与制造强国同频共振。
此次合作远不止于学生实习。依托新成立的威海研究院,校地双方正将合作触角伸向更深的科技与产业腹地。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双方合作相当于搭上了一次‘科技成果转化直通车’,研究院首批合作项目聚焦海洋装备材料研发等方向,正是经开区科技局精准对接区内企业技术需求与地大科研优势的成果。”研究院运作模式强调企业“点单”、需求导向,加速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车间应用,解决产业痛点。
如今,经开区内的赛科泵业、泓淋电力等首批合作企业已挂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践教学基地,更多学子把论文写进生产线、把创新植根产业一线。
为了保障来威师生的实训生活无后顾之忧,经开区广安智造产业园运营方广睿公司构筑了全方位的“暖巢”服务体系。整栋设施完备的学生公寓提供给师生使用,空调、热水、网络一应俱全,并承诺24小时响应维修需求。智慧教室配备了先进的教学仪器和多媒体设备,支持包括专业地质制图软件在内的教学应用,便捷的线上预约系统让教学活动顺畅无忧。考虑到学生中的少数民族饮食习惯,园区特别开设了清真食堂,从食材采购源头到烹饪加工环节进行全流程严格监管。超市、特色餐饮等商业配套也丰富了师生的课余生活。
“没想到实训生活这么精彩,下班后和同学们打场篮球、参加晚会,感觉像在学校一样,完全没有陌生感。”谈及在威海实训基地的实训经历,学生们纷纷说道。
眼下,第二批来威学生已顺利抵达,经开区与中国地质大学的这场“山海之约”,正从蓝图走向现实。接下来,经开区也将充分发挥中国地质大学的科研与人才优势,持续强化政产学研合作,通过精准对接企业技术需求、提升人才供给、优化创新生态,推动校方创新链、人才链与经开区产业链、创业链深度融合。
本报通讯员 李万玉 于晓波 徐鑫
“同学们,大家观察一下这里的基岩海岸地貌,稍后自由探索,记得采集标本,我们随后现场讲解。”近期,威海经开区崮山镇奔腾码头岩滩上格外热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师李俊霞正带着几十名学生在这里进行地质实训。
从课堂来到野外,学生们显得格外兴奋。学生郑扬璐一边仔细观察岩滩上各种岩石,一边在自己的《野外记录簿》上仔细记录所见所思。“前期跟着老师去刘公岛学习了海洋生物,现在又来到这里学习变质岩,感觉自己之前学习的知识从抽象变成了具体,太有趣了!这里的变质岩比学校标本室里的还要典型,这个暑假不虚此行!”郑扬璐说。
让地大学子惊喜的“山海课堂”,是威海经开区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合作打造“实习实训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三位一体校地合作蓝图的生动实践。
去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经开区启动首轮合作洽谈。一年多时间,双方互访十余次,从30名学生的试点实训到“三位一体”平台搭建,每一步都锚定产教深度融合。经过多次互访考察的“预热”,今年5月,经开区与中国地质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大学生实训基地和产业技术研究院。首批暑期实训学生在此开启“山海课堂”,标志着校地合作迈入实质性运行阶段,为区域发展注入青春动能与创新活力。
“今年暑期,我们分两批送来了六个学院八百余名学生。”中国地质大学威海实践教学团队队长陈林介绍说,实训活动设计为“快乐地质”和专业实习,双轨并行,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成长需求。
对于大一升大二的学子,这是一次从书本走向自然的启蒙之旅。在威海丰富的海岸带资源背景下,学生们将开展野外探索。为期两周的实训中,他们足迹遍布荣成、乳山等地,实地踏勘刘公岛的海洋生态,测绘崮山的地质构造,将课堂所学在广阔天地间一一印证。
对于高年级学生,实训则是一场深入产业的实战练兵。在山东百圣源集团的车间里,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们正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一线。“去年暑期来实训的学生表现非常出色,从最初掌握机械理论,到后期已经能够针对我们的实际产品独立完成机械制图设计,实践能力提升显著。”企业副总工程师邓斌说,去年双方的探索性合作成效明显,学生们从一开始的机械理论,到可以针对生产实际机械制图,实践能力显著提升,有的学生甚至结合企业旋切机产品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设计。今年,校企双方携手把课堂搬进产业前沿,把课题立在生产一线,让青年才智与制造强国同频共振。
此次合作远不止于学生实习。依托新成立的威海研究院,校地双方正将合作触角伸向更深的科技与产业腹地。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双方合作相当于搭上了一次‘科技成果转化直通车’,研究院首批合作项目聚焦海洋装备材料研发等方向,正是经开区科技局精准对接区内企业技术需求与地大科研优势的成果。”研究院运作模式强调企业“点单”、需求导向,加速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车间应用,解决产业痛点。
如今,经开区内的赛科泵业、泓淋电力等首批合作企业已挂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践教学基地,更多学子把论文写进生产线、把创新植根产业一线。
为了保障来威师生的实训生活无后顾之忧,经开区广安智造产业园运营方广睿公司构筑了全方位的“暖巢”服务体系。整栋设施完备的学生公寓提供给师生使用,空调、热水、网络一应俱全,并承诺24小时响应维修需求。智慧教室配备了先进的教学仪器和多媒体设备,支持包括专业地质制图软件在内的教学应用,便捷的线上预约系统让教学活动顺畅无忧。考虑到学生中的少数民族饮食习惯,园区特别开设了清真食堂,从食材采购源头到烹饪加工环节进行全流程严格监管。超市、特色餐饮等商业配套也丰富了师生的课余生活。
“没想到实训生活这么精彩,下班后和同学们打场篮球、参加晚会,感觉像在学校一样,完全没有陌生感。”谈及在威海实训基地的实训经历,学生们纷纷说道。
眼下,第二批来威学生已顺利抵达,经开区与中国地质大学的这场“山海之约”,正从蓝图走向现实。接下来,经开区也将充分发挥中国地质大学的科研与人才优势,持续强化政产学研合作,通过精准对接企业技术需求、提升人才供给、优化创新生态,推动校方创新链、人才链与经开区产业链、创业链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