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教学赋能创新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实践

2025-07-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贺赛
  
  随着媒介的广泛使用,提升媒介素养成为解决媒介相关问题的关键路径。作为未来新闻工作者,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媒介素养整体状况。山东师范大学深刻认识媒介素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扎实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实践,多措并举赋能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着力培养优秀新闻传播人才。
夯实教学创新赋能基础
  学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科学构建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强化人才培养的资源平台,夯实以教学创新赋能媒介素养提升的基础。
  更新教育理念。作为联合主办方之一,学校参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二次理事会议暨2024年学术年会,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及新闻出版行业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闻传播学术研究与教育的发展,致力于提升新闻传播教育的水平和影响力。不定期举办学术沙龙活动,打造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与学术共同体,深化教师对媒介现象学领域学术研究的认识,创新教师教学和科研思路,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新闻传播人才提供有力支持。举办新闻传播类专业思政课建设交流研讨会,进一步明确新闻传播类专业思政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为推动思政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提升注入新的动力。
  升级硬件设施。学校紧密跟踪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运用AIGC、5G、4K、VR、3D环绕声等视音频前沿技术,高水平建成了全媒体演播中心、融媒体中心、高清电影拉片实验室、VR技术与传播实验室、4K超高清剪辑实验室等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20余间,以元宇宙为建设理念,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信息的传递,充分满足《交互媒体创作》《VR影视创作理论与实践》等本硕学生沉浸式实验课堂教学需要。举办融媒体演播室及VR实验室使用系列培训活动,培训以融媒体演播室、VR技术与传播实验室的使用为主要内容,既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更强调实践技能培养。参训人员边学习边动手操作,充分掌握了融媒体演播室和VR技术与传播实验室的使用方法,提升了实验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创新赋能策略
  学校结合自身特点打造新闻传播专业育人新体系,构建多层次共同发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创新赋能人才素养提升的策略,实现人才媒介素养的提升、人才培养质的飞跃。
  学校积极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学科+平台”协同优势,鼓励、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而不懈努力。由师生共同完成的《高素质网民养成指南》系列课程完成全部6讲内容制作,并荣获“山东省社区教育优秀课程资源”称号,正式上线“山东终身学习在线”平台,面向全省社区、学校与家庭推广使用,标志着媒介素养教育在资源建设、课程设计与平台融入方面实现了从实验探索到体系化应用的阶段性突破。
  学校始终秉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媒介素养。新闻传播专业在2025年山东师范大学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暨山东省中华经典诵读大赛选拔赛中喜获佳绩,为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贡献新传力量。主办以青春视角重塑齐鲁文化、以创新表达赋能“两创”实践的2025山东省大学生短视频大赛,打通“创作—传播—转化”全链路,带动学生以创新思维与创意能力让课堂知识落地为真实作品,用作品传递山东声音,用镜头讲好山东故事,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学校科学探索产教融合赋能模式,除与从中央到地方的30余家主流媒体、字节跳动等知名互联网企业达成实习合作协议以外,还与省市宣传部门、网信部门、省内区县融媒体中心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探索合作育人机制。设计“新闻学子媒体行”系列活动,带领学生走进众多一线媒体,感受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媒介变迁的历程。在蟠龙梆子乡村文化孵化园打造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师生参与蟠龙梆子的剧目创作、影视制作、新媒体运营等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推动课堂教育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强化教学创新赋能科研
  学校充分利用国内外、省内外和校内外学术资源,主动加强与学术共同体合作,强化教学创新赋能的教研科研工作,进一步发挥自身在省内外新闻传播学科中的积极作用,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新闻传播学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持续深耕学术交流平台。学校举办不同主题的社科大讲坛,为新型新闻文本的研究、媒介发展等提供新的思考方向,拓宽师生跨学科研究视野。不定期举办“治学·修身”研究生学术论坛,为学生提供与业界专家交流学习的契机,助力学生了解行业前沿、拓宽传媒视野。
  着力打造教科研抓手。学校设立“红色文化影像数字化传播与创新实验室”这一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人文社科综合研究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学校文理兼容、文艺兼容、影像传播实力雄厚的优势,在数字人文视阈下,致力于研究数字媒介技术、信息计算技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尤其是传统文化资源交叉融合的模式与路径,为红色文化影像传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科学有效的路径。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贺赛
  
  随着媒介的广泛使用,提升媒介素养成为解决媒介相关问题的关键路径。作为未来新闻工作者,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媒介素养整体状况。山东师范大学深刻认识媒介素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扎实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实践,多措并举赋能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着力培养优秀新闻传播人才。
夯实教学创新赋能基础
  学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科学构建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强化人才培养的资源平台,夯实以教学创新赋能媒介素养提升的基础。
  更新教育理念。作为联合主办方之一,学校参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二次理事会议暨2024年学术年会,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及新闻出版行业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闻传播学术研究与教育的发展,致力于提升新闻传播教育的水平和影响力。不定期举办学术沙龙活动,打造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与学术共同体,深化教师对媒介现象学领域学术研究的认识,创新教师教学和科研思路,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新闻传播人才提供有力支持。举办新闻传播类专业思政课建设交流研讨会,进一步明确新闻传播类专业思政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为推动思政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提升注入新的动力。
  升级硬件设施。学校紧密跟踪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运用AIGC、5G、4K、VR、3D环绕声等视音频前沿技术,高水平建成了全媒体演播中心、融媒体中心、高清电影拉片实验室、VR技术与传播实验室、4K超高清剪辑实验室等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20余间,以元宇宙为建设理念,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信息的传递,充分满足《交互媒体创作》《VR影视创作理论与实践》等本硕学生沉浸式实验课堂教学需要。举办融媒体演播室及VR实验室使用系列培训活动,培训以融媒体演播室、VR技术与传播实验室的使用为主要内容,既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更强调实践技能培养。参训人员边学习边动手操作,充分掌握了融媒体演播室和VR技术与传播实验室的使用方法,提升了实验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创新赋能策略
  学校结合自身特点打造新闻传播专业育人新体系,构建多层次共同发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创新赋能人才素养提升的策略,实现人才媒介素养的提升、人才培养质的飞跃。
  学校积极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学科+平台”协同优势,鼓励、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而不懈努力。由师生共同完成的《高素质网民养成指南》系列课程完成全部6讲内容制作,并荣获“山东省社区教育优秀课程资源”称号,正式上线“山东终身学习在线”平台,面向全省社区、学校与家庭推广使用,标志着媒介素养教育在资源建设、课程设计与平台融入方面实现了从实验探索到体系化应用的阶段性突破。
  学校始终秉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媒介素养。新闻传播专业在2025年山东师范大学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暨山东省中华经典诵读大赛选拔赛中喜获佳绩,为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贡献新传力量。主办以青春视角重塑齐鲁文化、以创新表达赋能“两创”实践的2025山东省大学生短视频大赛,打通“创作—传播—转化”全链路,带动学生以创新思维与创意能力让课堂知识落地为真实作品,用作品传递山东声音,用镜头讲好山东故事,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学校科学探索产教融合赋能模式,除与从中央到地方的30余家主流媒体、字节跳动等知名互联网企业达成实习合作协议以外,还与省市宣传部门、网信部门、省内区县融媒体中心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探索合作育人机制。设计“新闻学子媒体行”系列活动,带领学生走进众多一线媒体,感受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媒介变迁的历程。在蟠龙梆子乡村文化孵化园打造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师生参与蟠龙梆子的剧目创作、影视制作、新媒体运营等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推动课堂教育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强化教学创新赋能科研
  学校充分利用国内外、省内外和校内外学术资源,主动加强与学术共同体合作,强化教学创新赋能的教研科研工作,进一步发挥自身在省内外新闻传播学科中的积极作用,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新闻传播学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持续深耕学术交流平台。学校举办不同主题的社科大讲坛,为新型新闻文本的研究、媒介发展等提供新的思考方向,拓宽师生跨学科研究视野。不定期举办“治学·修身”研究生学术论坛,为学生提供与业界专家交流学习的契机,助力学生了解行业前沿、拓宽传媒视野。
  着力打造教科研抓手。学校设立“红色文化影像数字化传播与创新实验室”这一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人文社科综合研究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学校文理兼容、文艺兼容、影像传播实力雄厚的优势,在数字人文视阈下,致力于研究数字媒介技术、信息计算技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尤其是传统文化资源交叉融合的模式与路径,为红色文化影像传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科学有效的路径。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