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深化“大思政”格局,从“扣好扣子”到“扛起担子”——
历城二中:让德育不“说教”
2025-07-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刘爱君
本 报 记 者 王 原
从思想引领到实践锤炼,从五育并举到协同共育,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不断深化“大思政”格局,以系统化设计、精细化落实,探索出一条“立德树人”的创新之路。在这里,德育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浸润心灵的歌声、触动灵魂的实践、照亮前路的信仰。
构建“三阶四维”德育体系
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三阶四维”德育体系,为青年学子的成长注入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
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始终将对学生的政治启蒙与价值观塑造放在首位。通过“班班讲党史”活动,学生宣讲团以朗诵、情景剧、视频等形式,3年累计开展600余场党史宣讲,覆盖全体学生。2024年5月,历城二中《光辉党史润育“勤志”少年》案例荣获济南市校园爱国主义教育优秀案例。
知行合一才能练就担当脊梁。对此,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将德育目标融入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打造“行走的思政课”。高一学生研学三涧溪村,在乡村振兴示范村感受基层治理的智慧;高二学子走进法庭参与“法治强国”研学,在庄严肃穆中体悟法治精神;唐王锦鲤产业园、山东省农科院的劳动实践,则让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触手可及。
校内,志愿服务岗覆盖餐厅、宿舍、图书馆等12处场所,220名学生志愿者年均服务超1.2万小时。在2025年学雷锋月活动中,学生们自主设计“雷锋盲盒”公益挑战、“旧书漂流”等20余项创意项目掀起校园热潮;”课间互助讲题的场景也成为常态。
针对不同年级特点,学校实施“高一习惯养成、高二责任担当、高三理想引领”的阶梯化育人策略。新生适应性教育通过军训、校史讲座筑牢集体意识;高二“模拟政协提案”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学校连续四年获评“济南市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活动优秀组织单位”;高三生涯规划课程则聚焦职业定位与家国情怀,助力学子锚定人生坐标。通过分层设计赋能成长阶梯,实现德育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按需供给”的跨越。
校园文化是德育的隐形课堂。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课前一支歌”坚持三十余年,爱国、励志、感恩三大主题曲目每日唱响,近百首经典歌曲成为学子精神世界的底色;戏剧节中,学生自编自演的《百年奋斗史》《待到山花烂漫时》等作品,以艺术形式诠释家国情怀;科技节上,“纸桥承重”“航模挑战”等13项活动,将团队协作与创新精神融入科学探索。
科创优势增添德育魅力
面对新时代青少年的网络化、个性化特点,学校以“尊重主体性、激活内驱力”为核心,通过科技赋能与品牌活动创新,让德育既有传统底蕴,又具时代魅力。
依托学校科创优势,该校将德育融入机器人社团、创客活动,通过“科技+德育”让红色基因触达指尖。在“红色科创”课程中,学生用编程还原长征路线,用3D打印技术制作党史模型,抽象的理论因科技手段变得生动可感。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更让“云游”革命纪念馆成为现实,学生戴上VR设备即可“亲历”井冈山会师场景。科创融合德育,使学校在2023年山东省全环境立德树人展演活动中获评“优秀典型案例”。
凭借丰富的科普资源和先进的科普理念,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80余场老科学家科普报告,为学子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筑牢根基;科技馆全年开放300余天,每年吸引上万人次学生前来参观研学;学校累计收集学生创意超100万份,成功申请国家专利4367项……如今,科技创新教育成为学校极具特色的“三张名片”之一。2023年,学校被共青团中央评定为“认定授牌”类“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学校。
近年,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的德育创新结出累累硕果,成为荣誉与成长的双向奔赴。校团委2024年斩获“济南市五四红旗团组织”称号;校内调查显示,95%的学生认为德育活动“有意义且有趣”。家长委员会评价:“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责任与协作,这是比分数更宝贵的财富。”
形成“社会大课堂”育人合力
立德树人非一校之责,学校整合家庭、社区与社会资源,构建起“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域覆盖”的协同育人格局。
学校与社区共建实践基地,设计“社区治理小助手”“乡村振兴调研”等项目,让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历练担当。学生们走进老旧小区参与环境改造调研,提出的“非机动车停放优化方案”被街道采纳;暑期“带着文物上大学”志愿活动中,学生在省博物馆担任讲解员,将齐鲁文化传递给八方游客。参与实践不仅强化了学子社会责任感,更让他们在服务中读懂“人民至上”的深意。
为借力聚力拓宽育人边界,学校积极链接高校、企业等社会资源。邀请校友中的科研工作者、乡村振兴带头人担任“思政导师”;法庭研学、企业参访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法治精神与工匠品质。“开门办德育”的思路,使教育资源从单一走向多元,形成“社会大课堂”的育人合力。
本 报 记 者 王 原
从思想引领到实践锤炼,从五育并举到协同共育,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不断深化“大思政”格局,以系统化设计、精细化落实,探索出一条“立德树人”的创新之路。在这里,德育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浸润心灵的歌声、触动灵魂的实践、照亮前路的信仰。
构建“三阶四维”德育体系
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三阶四维”德育体系,为青年学子的成长注入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
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始终将对学生的政治启蒙与价值观塑造放在首位。通过“班班讲党史”活动,学生宣讲团以朗诵、情景剧、视频等形式,3年累计开展600余场党史宣讲,覆盖全体学生。2024年5月,历城二中《光辉党史润育“勤志”少年》案例荣获济南市校园爱国主义教育优秀案例。
知行合一才能练就担当脊梁。对此,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将德育目标融入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打造“行走的思政课”。高一学生研学三涧溪村,在乡村振兴示范村感受基层治理的智慧;高二学子走进法庭参与“法治强国”研学,在庄严肃穆中体悟法治精神;唐王锦鲤产业园、山东省农科院的劳动实践,则让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触手可及。
校内,志愿服务岗覆盖餐厅、宿舍、图书馆等12处场所,220名学生志愿者年均服务超1.2万小时。在2025年学雷锋月活动中,学生们自主设计“雷锋盲盒”公益挑战、“旧书漂流”等20余项创意项目掀起校园热潮;”课间互助讲题的场景也成为常态。
针对不同年级特点,学校实施“高一习惯养成、高二责任担当、高三理想引领”的阶梯化育人策略。新生适应性教育通过军训、校史讲座筑牢集体意识;高二“模拟政协提案”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学校连续四年获评“济南市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活动优秀组织单位”;高三生涯规划课程则聚焦职业定位与家国情怀,助力学子锚定人生坐标。通过分层设计赋能成长阶梯,实现德育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按需供给”的跨越。
校园文化是德育的隐形课堂。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课前一支歌”坚持三十余年,爱国、励志、感恩三大主题曲目每日唱响,近百首经典歌曲成为学子精神世界的底色;戏剧节中,学生自编自演的《百年奋斗史》《待到山花烂漫时》等作品,以艺术形式诠释家国情怀;科技节上,“纸桥承重”“航模挑战”等13项活动,将团队协作与创新精神融入科学探索。
科创优势增添德育魅力
面对新时代青少年的网络化、个性化特点,学校以“尊重主体性、激活内驱力”为核心,通过科技赋能与品牌活动创新,让德育既有传统底蕴,又具时代魅力。
依托学校科创优势,该校将德育融入机器人社团、创客活动,通过“科技+德育”让红色基因触达指尖。在“红色科创”课程中,学生用编程还原长征路线,用3D打印技术制作党史模型,抽象的理论因科技手段变得生动可感。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更让“云游”革命纪念馆成为现实,学生戴上VR设备即可“亲历”井冈山会师场景。科创融合德育,使学校在2023年山东省全环境立德树人展演活动中获评“优秀典型案例”。
凭借丰富的科普资源和先进的科普理念,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80余场老科学家科普报告,为学子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筑牢根基;科技馆全年开放300余天,每年吸引上万人次学生前来参观研学;学校累计收集学生创意超100万份,成功申请国家专利4367项……如今,科技创新教育成为学校极具特色的“三张名片”之一。2023年,学校被共青团中央评定为“认定授牌”类“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学校。
近年,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的德育创新结出累累硕果,成为荣誉与成长的双向奔赴。校团委2024年斩获“济南市五四红旗团组织”称号;校内调查显示,95%的学生认为德育活动“有意义且有趣”。家长委员会评价:“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责任与协作,这是比分数更宝贵的财富。”
形成“社会大课堂”育人合力
立德树人非一校之责,学校整合家庭、社区与社会资源,构建起“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域覆盖”的协同育人格局。
学校与社区共建实践基地,设计“社区治理小助手”“乡村振兴调研”等项目,让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历练担当。学生们走进老旧小区参与环境改造调研,提出的“非机动车停放优化方案”被街道采纳;暑期“带着文物上大学”志愿活动中,学生在省博物馆担任讲解员,将齐鲁文化传递给八方游客。参与实践不仅强化了学子社会责任感,更让他们在服务中读懂“人民至上”的深意。
为借力聚力拓宽育人边界,学校积极链接高校、企业等社会资源。邀请校友中的科研工作者、乡村振兴带头人担任“思政导师”;法庭研学、企业参访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法治精神与工匠品质。“开门办德育”的思路,使教育资源从单一走向多元,形成“社会大课堂”的育人合力。